分享

梁思成的营造学社时光

 2015ccdd 2019-02-11

梁思成(1901420-197219日),中国建筑史学家,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和教育家,一生致力于保护中国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著有《中国建筑史》、《<营造法式>注释》等作品。


中国金石书画素得士大夫之重视。各朝代对它们的爱护欣赏并不在于文章诗词之下,实为吾国文化精神悠久不断之原因。独是建筑,数千年来,完全在技工匠师之手。其艺术表现大多数是不自觉的师承及演变之结果。

因此一个时代过去,另一时代继起,多因主观上失掉兴趣,便将前代伟创加以摧毁,或同于摧毁之改造。


这位生于民国时期的谦谦君子,一生都如一名战士般为中国之建筑奔波奋进。虽于世人而言,关于他的谈资更熟悉的是任公之子梁林爱情;但除却这些光环,于他而言,他只是梁思成,一位献身中国建筑事业,对古建筑、文物有着无限热忱的建筑师。

 

而这位建筑师一生最重要又最美好的时光,便是他在营造学社的那些日子。

 

斗拱上的梁思成


营造学社,一个专门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学术型民间团体,由朱启钤先生1929年发起建立而成。营造二字,起源甚早,为我国建筑的专有名词,最著名者便是北宋崇宁年间编纂的《营造法式》一书。

学社建立之目的,便是保护中国的古建筑文化体系。在崇洋风尚盛行之时,努力寻求属于中国建筑特色的真正出路。民元以后,目睹公私建筑,一唯欧风是尚,旧式法规,薪火不传,行将湮没……


中国营造学社汇刊


于是以梁思成为首的一批有志之士,就这样开始了中国建筑的探索保护之路。从编纂整理建筑古籍,用科学方法研究梳理古建文献,到转变思路,投身实践,开始了长达10年的实物调研征程。


这十年来,可谓风雨兼程。作为中华民族的儿女,为了将中国建筑发展勘查地更彻底,不让古建文化沦入日本之手,他们走遍中国11个省,从寺庙、木塔,到石窟、宫殿,从汉阙、墓葬,到宗祠、会馆,不忍疏漏地测绘调查了近三千件古建筑。其中艰辛与收获,也非一二言语所能达之,故仅抽取几个片段稍作分享。


1932年河北蓟县独乐寺

 

蓟县(民国属河北省辖县),古之重镇,地处盘山之麓,风光俊美。独乐寺作为梁思成一行人实践调查的第一所古建筑,其源由便是那硕大的斗拱与清式斗拱不同。独乐寺建筑组群中的观音阁,三层木结构均运用斗拱进行灵巧地连接,成屋檐、成平座、成上檐,雄大坚实,功用强大,与清式斗拱的纯粹装饰大不相同。


这座建于辽代统和二年(公元987年)的建筑组群,因地处偏僻,风格上尚保留了诸多唐代遗风。斗拱的雄厚宏伟、严整开朗,颇有敦煌壁画中的唐代建筑风范。而建筑组群中的山门,经岁月流变,虽下段脊饰已为今日所见的吻,然上段脊饰仍保留了唐代的鳍形尾,细细察之,有趣的很。


独乐寺观音阁平面及剖面


这次考察,梁思成的弟弟梁思达也在同行之列,只因当时学社人力尚不充足,测绘队伍还未组建完成。然并不影响这次考察的丰硕收货。


1933年山西应县木塔

 

山西大同,作为南北朝时的佛教艺术中心之一,又是辽金两代的陪都,古刹林立,学社早已将其纳入考察计划之列。而本作为顺便考察之列的应州塔,却出乎意料地交付了一份震惊世人的答卷。

 

林洙在回忆梁思成、刘敦桢、莫宗江一行人犹豫要不要去应县考察时曾提到一件趣事。

考察山西之时,因去往应县的交通很不方便,担心翻山越岭后,到头来只是一座清代重建的塔。于是他在北平图书馆查阅了所有能找到的有关应县的资料,却不见一张应县木塔的图片。他决定写一封信给应县的照相馆,并在信中附上一元钱,请他们代照一张木塔的照片寄来。他在信的封面写上应县最大的照相馆收,其实那也是应县唯一的照相馆。不久,果然收到那家照相馆寄来的木塔照片。

 

于是这才有了应县之旅,发现了我国现存最古的一座木塔(公元1038年)也是最大的一座木塔。同时在木结构中它在世界范围来说也算是最高的一座。九层重叠式的木框架结构,除却塔基和第一层的砖石墙壁、锻铁的塔刹,其余部分全为木材构筑。五十多种斗拱承托着每一层的檐和平座,立面轮廓雄伟华美。更神奇的是,这金属塔刹的木塔竟在九百多年的雷电风云中,未经破坏,屹立不倒,可叹古人技艺之高超。

 

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


至于测绘,如说一层层的梁架斗拱尚有人安稳立足之处,那十多米高的塔顶便是于险中行走。对测绘团队来说,唯一依靠的工具便是塔顶下垂的铁链,而铁链是否锈蚀断裂也未可知。即便如此,梁先生仍是双脚悬空的攀了上去,毫无畏惧地带领大家完成木塔的全部测绘调查。

 

 应县木塔塔刹照片

 

孔夫子旧书网 点击购买《梁思成<图像中国建筑史>手绘图》 小程序



1936年河南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作为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开凿于北魏太和年间,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的更迭雕造,已蔚为大观。唐贞观之后,又因定都洛阳,使得龙门石窟逐渐成为贵族、皇室造像活动的中心,其雕刻艺术也达至顶峰。


因此,探索中国古代文化形式的发展,追溯先民文化活动的历史,龙门石窟是必要去的。这对于建筑也不例外。在当时资料匮乏、遗迹破坏严重的情况下,以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陈明达、赵正之组成的学社勘查队便对龙门石窟进行了为期4天的紧急调查。


考察云冈石窟路途中


除了石窟本身的内外建筑手法,窟壁上的浮雕也保存了那些朝代木构建筑的丰富逼真摹本,使得他们早已忘却这一路的荆棘和不堪,只顾得不停闪动快门,记录这些珍贵的建筑特征资料。


那几天,他们的精神世界是丰富的,状态是愉悦的。然身体上,则也留下了难忘的记忆。关于龙门时期,刘敦桢先生曾在日记中写道'寓室湫隘,蚤类猖獗,经夜不能交睫',梁思成先生回忆起遭遇跳骚袭击的场景,曾将那成千上万的跳骚误认为是床单上蒙的一层砂土,只是这“砂土”任凭如何抖落,都摆脱不得。


1939-1941  川康沿线古建筑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梁思成一行人为避免日本人的盛情邀请,便跟随大部队转移到西南后方。在战乱频仍的岁月,警报四起,敌机轰炸,他们顶着生存艰难的压力,仍然坚持不懈的完成了学社最后一次野外调查。在地瘠民贫的川康地区,他们或乘滑竿,或搭人力车,或走路,一段接着一段,半年时间跑了35个县,调查了古建、汉阙、崖墓、摩崖石刻等730余处。追随者先民的脚步,将那些古老的建筑工艺刻入脑海,记入史料。


汉石阙数种


考察川康地区


这是学社最后一次大规模的野外调查,战况纷乱,学社的经费已所剩无几,连保存这些年的资料硕果不被抢占或丢失都显得艰难。


后来,那次广汉之行,还是因得当地重修县志的机缘。城墙、衙门、文庙、奎星阁、关岳庙、城隍庙、牌坊、会馆,这一系列古老中国城市的标准配置,在广汉这样一个小地方都呈现的淋漓尽致。梁思成曾用相机留下了这些古建筑的珍贵图像资料,这些照片尘封在一个蓝布包裹中,经岁月辗转,直至2007年才被发现,共计560张,为中国古代城市的历史文化留下宝贵的资料。


经过这十多年的钻研和实践,编写中国建筑史的时机已趋于成熟。于是1942年,在四川南溪县的李庄,在两个相连的简陋小院里,营造学社的成员们开始精心梳理建筑资料,并由梁思成进行建筑史的编写工作。历时两年,这本由中国人自己来写的《中国建筑史》终于完成。而营造学社当初建立的主要目标也终于实现了,它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一般,逐渐地淡出了历史舞台,于1946年结束这一民间学术团体。

 

营造学社在李庄的工作室,右为梁思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