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岁半左右开始说话的宝宝, 忽然在某一天学会了拒绝大人, 于是这个选择变成了ta的最爱。 爸爸妈妈会觉得非常头疼, 那我们来分析分析 到底宝宝说 “不行、不要、不吃、不去” 都是些什么原因。 首先 这个字眼很可能是 爸爸妈妈在家里使用频率 最高的一个, 所以是他从小听到的最多的, 什么 不能, 不行, 不可以, 不是, 不准, 呵呵, 那模仿这个音可能是一个原因, 因为本来其实他也没太听懂 你的意思和你让他做的选择, 发一个自己熟悉的音当然来得更快。 1 接下来长大一些之后呢,说不可能就是不仅仅是模仿某个音节,爸爸妈妈会觉得很明显ta是在跟大人作对,因为他明明可以选择说“行”或者“好的”。 但是其实真的不是,爸爸妈妈高估了孩子的心理成熟程度,呵呵,他只是觉得说不行不好的时候,引起了大人们更明显的反应,这下极大地鼓励了一个什么能力都不算很强的在大多时候位卑言轻的小孩忽然树立起了自我,ta会觉得每拒绝大人一次,自己都有了从前没体验到的成就感,多独立啊,多自主啊,多权威啊,我能用不同意某个决定和某个选择某个要求跟爸爸妈妈和家里的大孩子一样了。 2 你可以观察到,这个阶段小孩很大程度上会拒绝一些对自己提出要求命令和建议的人,维护自己的权力、物品,反抗一切自己力所能及,毫不犹豫。作为父母,应该了解,这种看起来完全没有克制的反抗和拒绝,跟长牙和长个一样,是成长的一部分,是健康和正常的,是宝宝从小构建良好自我和人格形成的重要过程。 在这个时段中,宝宝会不断地试探父母的底线,不断考验父母的耐心,毫无理由甚至毫无节制。一直要到两岁半以后,大多数宝宝可以懂得做简单的思考和建立相对稳定的自我之后,他们会逐渐变回以前那个积极和合作的小孩,直到第二次第三次叛逆时段的到来。 其实道理还是一样的,无论是在四五岁学前的那段还是青春期的时候,爸爸妈妈都可以尝试用这样的方式去解读孩子的叛逆和拒绝。 3 那我们在做个简单分析之后,再回到父母的立场,也就是说,并不是我们就坐等孩子自己成长或者消极应对孩子的各种抵抗和拒绝。 接下来,我想介绍一些简单的原则来应对和减少孩子逆反期的反抗行为。 1 @首先要限制家里成年人说不行、不能、不好这样的负面词汇,ta的否定思维模式很可能来自于学习你。所以回答宝宝的要求、建议时要小心使用你的措辞,想好再说。 2 @其次呢,要小心自己的提问措辞。 举几个例子: 1、问衣服的选择,如果你问,你想穿这件么?你自然得到的答案是不。但是你可以问,你想穿这件还是那件,这样宝宝就没机会说不。也让他觉得自己做主了,是自己决定的这件事,嗯,感觉好多了。 2、回家前,不问“我们回家好么?”,而是说“哦,现在到时间了,我们该回家了,走吧。” 3、不说“你赶紧,去做到饭桌前吃饭了!“而是说“咱们一块吃饭喽。“或者,“咦,你的小勺子怎么不见了,谁能帮我找找呀?”“哎呀,你给找到了,在碗边呢,你真能干呀!” 3 @还有要注意即便被孩子拒绝,也要尽量尊重孩子的态度,不要因此惩罚孩子的拒绝,有时候可以适当做让步,让孩子感觉到有自己做主的机会,但也绝对不能把事态发展到孩子拒绝发脾气之后你再让步,一定要把握好分寸。 分寸就是,你要坚持去做或者要让宝宝去做的那件事,有那么重要么,究竟是谁的需要,还有在当时那个状况下,谁的需要真正重要? 比如系上安全带这件事,算重要。 比如你要在滑梯边跟别的妈妈聊天,所以想劝他玩滑梯,可是宝宝想去那边玩跷跷板。那不算重要。 不能妥协的原则性问题,坚持原则会让孩子在成长中更有安全感更加多的感受到被爱护,但是同样,在无足轻重的事情给孩子一些机会成全孩子,也是很好的亲子相处之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