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联解体后,士兵们是怎么被分配国籍的?

 炫叶楓雪 2019-02-11

前苏联作为一个加盟共和国,在解体后,那么多部队是如何分配的?

1991年苏联闪电般解体,由于原苏联武装力量(苏联军队、边防部队和内务部队)采取义务兵役制,导致同一支部队往往出现人员来自不同的原苏联加盟共和国、导致国籍问题混乱的情况,因此军人的国籍分配成为了麻烦事。而这个问题的解决,也经历了漫长而反复的过程。

苏联解体后,士兵的分配主要有着两种原则,其一就是回到原籍,其二是可以选择留在自己的驻守地。例如,乌克兰籍的苏军,就归乌克兰;哈萨克籍的苏军,就归哈萨克。当然,一般是先把眼下的服役任务完成,交接后再回家或者调度,不能说直接扔了枪就跑。对于不少并不愿意回原籍的士兵,则是另行解决。比如有的士兵虽然来自加盟共和国,但他已经在苏军中有了较好的发展,包括人脉关系等。这时候,留在俄军中显然对他个人是更有利的。士兵的分配尊重其自己的意见,只要官兵与接受国家达成协议即可。

至于苏军众多威力无穷的武器装备,一般来说,是按照驻地划分的。修在哪个共和国的军事基地,连同里面的所有兵器设备,都由该国获得。所以很多加盟共和国都有大批苏制火炮、战车和飞机。但大头还是在俄罗斯手里,就如航母。估计俄罗斯继承的苏联常规武器占总数的六成左右。尤其是核武器,苏联解体过后,前苏联书记末代书记戈尔巴乔夫就将27000颗核弹头指挥权交给了俄罗斯总统叶利钦。

除了人员的去留之外,装备的去留也不同,一部分装备其实处于闲置状态。而这些苏联遗产一部分随着人员的走动而迁移,而留下的库存一部分流入了黑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