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1899年,盘龙江畔的昆明城墙。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法国殖民者将侵略的触角伸向中国西南,法国人方苏雅随之而来,于1899-1904年间出任法国驻昆明总领事及法国滇越铁路总公司驻云南总代表。在此期间,他用相机记下了大量云南当时的社会风貌。 图为1899年,昆明闹市即景。方苏雅的即兴摄影作品之一,整幅照片布局均衡,看似混乱,实则有序、层次明显。照片背景建筑是当时昆明大户人家的典型模式,不仅承袭了中国古典建筑的传统,且吸收了白族建筑艺术,形成地方特色。 图为1899年,云南红河,罂粟田里的男人。这一画面象征性地表现出当时烟毒在中国泛滥的情况。而广种罂粟,发展与沿海各省的“云土”贸易,进而与英国东印度公司竞争,也是方苏雅代表的法国政府在华殖民政策的主要方针之一。 图为1900年,昆明,围看西洋镜的孩子。对于当时的中国百姓来说,西洋镜和洋枪洋炮一样给人印象深刻。从衣着上看,两个正在观看的孩子应该来自有钱人家。 1900年,昆明,放风筝的人。方苏雅很想捕捉中国民间放风筝的镜头,但当时普通的百姓似乎并没有这样的兴致,他只好让自己人摆拍了一个。 1900年,云南蒙自,赶集路上,抽烟的男子与猪一同坐在车上。这张图被西方人解读为中国人是那种随遇而安、怡然自得的性格。这张图也经常出现在西方的刊物上,甚至出现在教科书上作为对中国人形象的说明。到后来,照片的作者和摄影年代出现了多种不同的说法,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张照片确实和方苏雅的其他照片一起在他的私人相册里躺了近百年。 图为1900年,熙熙攘攘的云南富民县县城。历史上的富民城如其名,是一个极其富庶之地。这张照片中人流熙攘,雾气升腾,一派繁茂和生气盎然的景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图为1900年,裸身村童。照片中的内容大概是昆明每年三月二十三日白马庙会的情景:在白马庙一带的河流上,会有很多村童裸身站在岸上,看见船载游客过来,就群起高呼:“丢!丢!”,意思是叫游客把铜钱丢进水中,村童则潜入河底将它们打捞出,这在当时是一种有趣的节日活动。 图为1900年,昆明,当时的巨商王炽(右二)二儿子的婚礼上。方苏雅在照片说明中写到,他参加了一个大银行家儿子的婚礼,并用法文谐音指出这家银行叫“同庆丰”。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张有王炽本人出现的照片。 图为1901年,昆明,巨商王炽的三女儿。那个时候,大户人家的千金小姐一般来说在这个年龄,总是“养在深闺无人识”,但方苏雅与王炽关系非同一般,出入拍照也就无所谓了。少女装束,与当时已婚妇人的差别主要在于头发和首饰。她的胸前挂着念珠,看来是个信佛之人。 图为1901年,昆明,望向食物的女乞丐。这几个女乞丐本在圆通寺庙会上行乞,方苏雅带她们到法国领事馆领取食物。在等待的时刻,她们全都疑惑不解地朝同一方向观望,并没有觉察到方苏雅正在用相继拍摄她们。 图为1903年,昆明,金榜题名的3个读书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