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客体心理学入门

 静易净明 2019-02-11

什么是客体关系?

客体关系是一个内容丰富的专业术语,跨越了内心和人际两个维度。它是指人格中内在的各个部分所组成的系统,它们在自体内相互联系。这些部分在现代关系理论中也有所体现,通过现代关系理论,客体关系的原始内心表征得到了进一步的修正。内在客体和自体中的其他部分同外在客体是相互作用的,因此,在任何关系中,双方的人格都在相互地彼此影响。我们的外在关系与我们的内在心理结构也在不断地相互作用。

 

什么是内在客体?

内在客体是心理结构的一个部分,它形成于个人在早年生活中对重要照顾者的体验,在人格中就记录为那段早期关系留下的踪迹。不是记忆,不是表征,它是自体存在的一部分。

 

内在客体与外在客体有什么不同?

外在客体是指关系中的重要他人。它可以是指早期的重要他人或现在的重要他人。它与内在客体有关联,因为内在客体是基于与原始外在客体之间的体验,并通过现在对外在客体的选择而得以体现。内在客体也会通过它与现在的外在客体之间的关系而得到修改。

 

什么因素使得内在客体不只是一个对早年外在客体体验的直接而内在的记录?

有好几个因素。在早年与母亲的关系中,婴儿理解母亲的感受或表达的能力很有限,也很难将此与婴儿自己的感受区别开来。婴儿有限的认知能力歪曲了母亲的样子,所以已经形成的内在客体不能精确地反映外在客体。后来,随着婴儿成长发育,后一发展阶段所发生的新事物会改变婴儿对自身与外在客体之间关系的认识。于是婴儿创造了一个暂时的内在客体版本准备内化。例如,当儿童处于自主性和控制性为发展方向的阶段时,他可以抓住外部客体或者放弃外部客体,这种能力便能够改造内在客体的组织。总的来说,以往在所有发育阶段中对外在客体的体验的积累效应将最终形成内在客体。在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与陌生人见面的时候,他们会期望新的关系和他们熟悉的关系相似。甚至有时事实并不真的是那样,但他们仍然把陌生人当做某个熟悉的人来交往,以此来确认新的体验是熟悉的,且不需要改变内在的客体关系。健康的新外在客体维持自身完整性所带来的压力扭转了这一趋势。因此,新的关系会让双方都有机会进一步修改他们的内在客体世界

 

人格是否只是很多客体的集合?

不是。客体只是人格的一部分。婴儿天生具备了自己潜在的人格。在出生时婴儿就已经具备了一个自体,并已准备好与其将在环境当中可能找到的外在客体发生关系。在与这些外在客体的关系中,自体会成长、发育,并在对客体的体验中创造自己的心理结构

 

自体是什么?

自体指的是个人在生活中所形成的总体人格。起初一个原始的、未形成的自体,通过对客体的体验逐渐充实起来。根据婴儿研究学家丹尼尔·斯特恩的研究,婴儿从降生开始就紧张而有序地获取体验以便建立人格和对自体的感受。自体包括:

(1)古老的自我概念,它就像一种执行机制,通过对动作、括约肌和情感状态的控制来调节自我控制能力,并调节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2)内在客体:

(3)通过情感(感受)绑在一起的客体和自我的某些部分,这些情感(感受)同孩子对这些客体关系的体验是相称的。

 

我们曾用自体这一术语来指自我与内在客体在某种独特的、动态关系中的结合,这种结合中就包含了个性,并产生一种持续且随时间推移保持相对稳定的个体认同感。

 

自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自体是一个独特的心理结构,它创造了个体的同一性。当自体与其他人相互交流的时候,外在客体就是与整个自体发生联系的事物。内在客体是自体的下层结构之一。同时,在自体内还存在其他各种不同的内在客体以及部分与其相关的自我。自我及其组成部分会调节那些与自体有关的活动和感受,并且这些都会被组织进自我的亚分类当中。这些广泛的亚分类与对应的内在客体是相互关联的。这些自体的分类与相关的客体通过描述客体关系的情绪和情感被联系在一起。在不同的情感状态下就会出现不同种类的内在客体关系。

 

你能够定义内在客体关系吗?

内在客体关系是一个术语,它是指自我的某部分与其客体通过自我对与该客体之间关系的体验联系在一起。内在客体关系成为一个持续的,但有可能被修改的自体的一部分,它可能存在于意识当中,而如果它激发起无法忍受的焦虑,那么它可能需要被排除到意识范围之外。

 

现在我们有了一个关于自体的观点,认为它由意识和潜意识部分构成。客体关系理论学家认为潜意识也是自我的一部分,这与弗洛伊德的观点不同,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与自我是分离的,存在于他将之称为“本我”的那部分人格中--各种冲突密集在一起,寻求释放,并由非理性的思维过程所控制。

 

如果母亲不养育孩子,孩子的内在客体关系如何形成?

在著述的时候,理论学家关心的是生母或者养母在养育中对孩子的影响。费尔贝恩和温尼科特注意到,不仅母亲对婴儿的抱扶和照顾会对孩子的内在客体产生影响,而且母亲的人格也对母婴关系产生影响,而克莱茵则更关注婴儿对这一关系的幻想。他们都对父亲在孩子体验中产生的影响重视不够,通常只是将他作为母亲的伴侣。现在,随着父亲更加积极地参与养育孩子的活动,母亲常常在外工作,以及两母两父家庭的出现,我们使用“母亲”这一术语只是用来指在婴儿的日常照料中负主要责任的那个人。这个人可能确实是母亲(生母或养母),也可能是父亲(或其伴侣)、年长的兄弟姐妹、管家,或者更可能是他们的集合。家庭动力对年长儿童个体发育过程的影响已经由罗杰·费舍尔( Roger Shapiro)和约翰·金纳进行了描述。我们需要更多的研究来了解共同养育对儿童发育的影响,以便能更精确地了解这对儿童人格方面的影响,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可以说婴儿整合了与众多外在客体的体验,并最终形成复合的内在客体。所有这些重要的人都是彼此联系的。这些外在客体之间的关系会影响复合的内在客体和他们内在的动力关系的整合。

 

为什么将这一理论称为“主体关系理论”是不合适的?

一些人感到“客体关系理论”这一名称很冷酷、不人性化,他们可能更愿意将之称为“主体关系理论”。我们坚持用费尔贝恩原本使用的“客体关系”一词,这是从弗洛伊德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弗洛伊德用客体这个词来指驱力指向的靶,并向照顾者寻求欲望的满足。在他的观点中,驱力所指向的不是人,因为驱力是非人为的力量,只寻求释放。

 

然而,对于我们来说,客体不是一个非人性化的事物。我们的观点是源自于费尔贝恩最初的断言--最原始的需要是对关系的需要(而不是对释放本能张力的需要),以及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照顾者作为依恋的客体是极其重要的(而不是驱力欲望的满足)。

 

为什么不将这一方法称为“人际关系理论”?

这听起来确实更人性化,但是这对于这一观点的发展历史却是不公平的,而且让一个真正的技术性问题口语化了。我们保留客体关系理论这一术语正是为了强调理论的技术部分,以及它的临床应用。

 

1、独立学派和克莱因学派有共同的特征,即关注生命的前三年——在分析理论中相当于俄狄浦斯前期——并且强调婴儿从母婴关系的体验中发展出来的心理结构。

 

2、费尔贝恩最初的断言——最原始的需要是对关系的需要(而不是对释放本能张力的需要),以及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照顾者作为依恋的客体是极其重要的(而不是驱力欲望的满足)。

 

3、潜意识理论和结构理论没有谁比谁更高级,而是作为了解心灵的有效手段共同存在。

 

4、埃里克森:当他回顾人一生的八个阶段的时候,每个阶段都有一个难题需要解决。口欲期,人的任务是建立信任,在吸入和吐出之间找到平衡。肛欲期,人关注与父母的依恋与分离,对自己的排泄物也是这样。性蕾期,我们想要比自己的对手得到更多的崇拜,否则我们会感到羞耻,有时甚至会感到自己不完整。在生殖器水平,我们已经准备好了以一种信任的、自由的方式给予和接受爱,不再受缚于想要占有异性父母的强迫观念。

 

5、前俄狄浦斯期,儿童有两个矛盾的关系,一个是母亲,一个是父亲,两者都是引起儿童兴奋和抗拒的内在客体关系的影响因素。在俄狄浦斯期,儿童尝试通过与其中一个形成亲密关系,而抛弃另一个的方式来解决矛盾,开始可能会选择与同性父母建立亲密关系,但在俄狄浦斯中期,亲密关系通常会是建立在与异性父母之间。

 

6、我们工作的目标是用意识和更理智的认识来取代先前源自潜意识初期过程的非理智行为。弗洛伊德指出治疗的目标是让潜意识意识化。

 

7、弗洛伊德所说的客体是一个技术上的术语,用来描述驱力能量(力比多)期望得到满足的场所。客体关系理论处理的是依恋的客体。

 

8、弗洛伊德的注意力集中在他的来访者的内心体验,而费尔贝恩的研究重在来访者的内心世界与他们在童年时与父母的关系及治疗中与治疗师的关系之间的联系。

 

9、费尔贝恩描述了内在客体关系中三个主要的分类

 (1)理想的客体关系(自体的意识中)

(2)兴奋的客体关系(自体的潜意识中)

(3)拒绝的客体关系(自体的潜意识中)

 

10、为了处理内心中无法忍受的焦虑和抛弃感,婴儿将母亲的形象作为拒绝客体而保留在体内,这一过程我们称之为“内射”。在费尔贝恩的理论中,内射是自我在应对无法忍受的痛苦和与客体的分离时最初的防御。

 

11、一个人如果总是以诱惑的姿态面对他人,那其实是为了压抑攻击或拒绝的感受而采取的防御。我们也可以看到已结婚的伴侣之间以性亲密来避免不能表达的愤怒感受。

 

12、一个足够好的母亲是能够对这些可怕的感受加以变形,对之进行处理,使得返回给婴儿的形象不会过于毁灭或危险。

 

13、婴儿也会把自体当中有价值的方面投射给母亲,来保持好的感受。母亲也充满了婴儿投射给她的好的感受,并将自己对孩子的爱和满足感返回给孩子。

 

14、投射性认同和内射性认同的步骤总结:

(1)将自体中的一部分投射出去或除掉。

(2)在客体中找到这一部分,即将其他人体验为是自体当中这一部分的具体化,不论这个人是否是这样的。

(3)吸收,并且变得像被投射的客体。

 

15、伴侣之间相互选择对方是因为在他们的人格之间有某种程度的相符,这使得他们能够同样地在对方的身上发现自己的自体当中丢失的部分。

 

16、在健康的婚姻中,拒绝性的模式没有定期的被加强,这是丈夫会建立起一个改善了的拒绝客体与兴奋客体的模型而这使得他在妻子面前的表现更主动、更成功。

 

17、内在夫妻是一个心理结构,通过孩子对照顾者的体验来获得。孩子可能会很贪婪的破坏内在夫妻,以占有他们好的地方。正视父母的关系,并接受在这种关系中孩子是被排除在外的,这对于发展一个分离了的、有独立思考能力的自体感受是至关重要的。

 

18、克莱因关于潜意识中内射性认同和投射性认同过程的概念使我们治疗行为的概念化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19、母婴关系是婴儿长大成人的背景环境。

 

20、人的一生都可能会因为新的关系不断的发生变化,但是最初的关系总会对人格结构发挥持续的影响。

 

21、在过渡性空间里,婴儿要越过逐渐增加的躯体距离与母亲发生联系。通过与过渡性客体的相互作用,婴儿的表现就好像是可以完全控制客体的母亲。

 

22 “假性自体”是自体的照顾者部分,它保护着核心,也让自体有能力适应他人的需要。这个“假”不是指伪造或不值得信任的意思。它只是简单的掩盖了真实的自体。

 

23、波拉斯在描述内射和抽取内射的过程中,将投射和内射性认同的概念提到了新的高度。在内射过程中,父母将自体的一部分插入孩子的内心中;在抽取的内射过程中,一个人窃取了另一个人心灵的一部分。

 

24、内射是父母的一部分进入孩子的自体,压制常规的防御,并侵占自体的某一部分。当由“背景的母亲”提供的保持环境存在缺陷,“客体的母亲”直接的侵入孩子,并且过渡性空间也崩溃的时候,内射就会发生。过于敏感的父母的投射也会成为内射。

 

25、为了从滥用的习惯中恢复过来,孩子们必须返还被否认的投射,重新在他们与母亲的关系中引入退缩和不活跃性,才能成功与母亲分离,并最终找到他们自己的力量。

 

26、一位学习很用功的女性,在得知一次考试没有通过时心烦意乱,抱怨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她的丈夫对她的处境深感同情,却没有去安慰她,而是责骂老师、管理部门和主考官,他的责骂如此地不客气,以至于她自己的愤怒都没有了。丈夫过度认同了她的愤怒,解除了她愤怒的情绪,同时也取走了她用以申诉的精力。这是一个简单的抽取性内射的例子。当父母一方总是不停地这样做,孩子的自体会受到消弱。

 

27、偏执—分裂样位态存在于生命最初的几个月里,这时婴儿面对着几乎最严重的焦虑,而他的认知加工器官却最不成熟。通过从经验中习得,认知上逐渐成熟,婴儿有能力发展出更高级的功能形式——抑郁位态。

 

28、在偏执—分裂样位态中,婴儿的关系被分裂和对攻击性投射的压抑所占据。由此产生的客体关系因而也是片面的,其特征是全或无的属性。婴儿把母亲看成好的和坏的,或者更精确一些,好的乳房和坏的乳房,与这一时期婴儿内心中处于优势的部分客体相一致。婴儿对母亲爱恨交加,但爱恋和憎恨不能同时发生,因为婴儿还不能将母亲看成一个整体的人。

 

29、抑郁位态是从34个月大时开始的主要发展状态。

 

30、在头脑中同时包容在场的好母亲和不在场的坏母亲的这一新能力,意味着分裂不再是应对痛苦的唯一选择。

 

31、一个比较成熟的人,其功能会更偏向于抑郁端。

 

32、这两种位态都可以帮助我们应对世界,也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偏执—分裂样位态是精神病的基础,但是也能促进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洞察,有时是一种适应的不信任态度。抑郁位态使我们能够关心他人,与受到伤害的对我们来说重要的人产生共情并补偿他们,能接受失去和现实。

 

33、抑郁位态并不意味着抑郁心境。它是指人有能力容忍内疚和失去所带来的抑郁,而且能够体验到对客体的关注。

 

34、奥格登提出了一个更早的位态,他称之为“自闭—紧邻位态”。与其他两个位态一样,自闭—紧邻位态在人的一生中也是持续存在。

 

35、鲍尔比强调,人类的婴儿在受到威胁时需要依赖一个可靠地形象。照顾者的共情及对恐惧和抗议的一致性反应是令人平静和安心的。

 

36、许多精神分析师拒绝依恋理论,因为它转移了我们对发育过程中的潜意识幻想和本能驱力的关注,而将注意力集中在儿童养育经验中的外在现实,这被看成是反精神分析的。

 

37、当来访者在讲述自己的故事时不断的出现停顿和口误,我们不是假设他在掩盖或压抑驱力的入侵,而是想知道这个来访者在孩提时是否遭受着因为母亲的精神化失败而引起的无法想象的焦虑。

 

38、最坚固而稳定的联结发生在两个自主或安全的成人之间。稳定的联结也可以发生在回避的男性和焦虑或矛盾的女性之间,但是焦虑或矛盾的男性和回避的女性之间不会维持长久的

关系,不安全的伴侣会以僵化的角色出现,彼此防御,以支配和服从作为相互作用的方式。

 

39、从婴儿期到3岁,右侧的眶额叶皮层生长迅速,而且也是那个时期大脑的优势部分。右半球被用来迅速而重复地处理与母亲的交流。

 

40、在陪伴关系中,母亲和婴儿会在远未达到意识知觉的水平下读懂对方的心思,这比两个成年人理解对方的语言要快得多。

 

41、右侧眶额叶皮质是潜意识的位置,或者至少是潜意识过程的硬件和软件。这里储存着内隐记忆和程序记忆,以及躯体体验和社会体验之间的联系。它处理与他人通过持续潜意识交流中的投射和内射性交流发生的情感的相互作用。

 

42、母亲做出一个足够相似的表情来告诉婴儿她已经接收到了信息,但是也有足够的差异来修正婴儿原始的情感,如调高或调低音量。

 

43、心理治疗真正的价值在于让话语成为体验,并最终达到解决、掌握和理解冲突的目的。

 

44、受到严重创伤的来访者不是用语言表达的,而是用身体失调来表达的。

 

45、受到创伤的来访者可能会不断地重复看似毫无意义的动作,可能会反复沉浸在日常琐事中,保护自己远离这种深切的情感痛苦。

 

46、我们既要是活跃的在场客体,代表那些过去曾给予帮助或伤害的形象;也要作为安静的缺席者,代表那些在关键时刻没有出现的照顾者。

 

47、不论父母怎么不想让孩子分担,过去的创伤常常会代代相传。因为他们以一种不为人知的、潜意识的方式,传递的是创伤内在的客体关系。

例如,如果父母曾在童年遭受到性虐待,他们会竭尽全力地不对孩子造成伤害,但是他们也会传达出严重的焦虑,觉得性会毁了自己的孩子。

 

48、父母的交流模式在家族成员的交流和儿童的人格模式中都会有所显现。个人对治疗师的移情是内在客体关系整体的分形,也是家庭关系模式的分形。

 

49、通过投射性认同,夫妻把自己的父母想象在孩子身上。

 

50、像蝴蝶效应一样,一次治疗中对移情的准确解释可以对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和与世界的交流方式产生雷暴似的影响。一个家庭成员的改变可以影响整个家庭。而当家庭的整体模式发生改变时,它也对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施加了新的转向力。

 

51、我们敢于希望一周一小时的治疗就可以产生全天候的显著变化。有时甚至一次治疗接触就可以启动适应性的模式。

 

52、客体关系理论将来访者与治疗师之间的关系看作工作的核心。在治疗中,我们的任务是从人际角度对这些客体关系的当前表达进行体验。

 

53、在客体关系的术语中,“移情”是指来访者的投射性认同在临床环境中的表现。

 

54、我们将移情看作内在客体关系的表达,内在客体关系通过投射性认同在治疗关系中得到外在的体验。

 

55、我们希望客体关系治疗师能够监测自己内在的状态,包括治疗中的感受、思想、联系和幻想,以理清与来访者的关系。我们所希望的是治疗师认真的监测自己,以此作为找到来访者不能深入建立关系这一问题所在的最佳线索,然后应用反移情来确认移情的解释。

 

56、“背景性移情”是指治疗师对来访者在心理上的抱持,为来访者提供安全。“焦点性移情”则是来访者力比多或抗力比多自体中某一具体部分的投射,将兴奋性的或拒绝性的客体投射给治疗师。

 

57、我们可以根据时间(过去、现在和将来)、空间(在治疗中或在治疗之外的生活中)和容纳(在治疗师内心、在来访者内心,或在来访者和治疗师之间的空间)三个方面来对移情进行定位。

 

58、如果这个女性在诉说她抑郁的事时看起来却很乐观,但治疗的气氛是抑郁的,那么移情包含在治疗师和来访者之间的空间和此地—当前中。

 

59、客体关系理论与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相同点是两者都依赖于弗洛伊德提出的动力潜意识,不同的是客体关系理论脱离了经典理论的本能基础。

 

60、客体关系理论认为婴儿与母亲和其他重要他人发生关系的需要所激发。客体关系理论家将驱力看作是从关系的背景中获得意义和能量。他们也注意到了性和攻击冲动在关系背景之外释放的现象,但他们并不将其视为本能,也不认为是建立关系的材料,而是关系破裂的产物。

 

61、客体关系理论更强调对反移情的分析,把反移情当作理解来访者人格问题的工具。

 

62、客体关系理论和自体心理学都重视内省和共情,自体心理学强调基于治疗师对来访者自体的协调和认同的共情理解,而客体关系理论将反移情运用与来访者自体的部分和其中所包含的各自客体。

 

63、在客体关系理论中,内在客体与自体的部分相联系。在自体心理学中,自体包括自体客体。

 

64、科胡特的理论有效的扩展了我们理解内在客体与外在客体在自体问题所造成的临床现象中的作用,即边缘状态和自恋型人格障碍中自体的分裂。它告知治疗师如何成为这样一个来访者的必要客体。

 

65、两个理论都同意自体的安全是心理健康的核心,但是客体关系理论将自体客体作为关系中自体和客体相关性的一种分裂,在关系中自体和客体是本应互为利用的。自体心理学没有探索自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性。

 

66、自恋是被阻塞的投射性认同状态。自恋的人不能使用投射性认同连续统一体的健康端来发展对他人的共情,在自恋性的自体联系中,自体不能吸收一个合适的客体并于它产生内射性认同。

 

67、内射性认同是指吸收与他人的体验,并将之运用于建立心理结构。内射性认同发生在自体内部,所以观察起来要比投射性认同困难,投射性认同可以通过它对自体外的客体的影响而被发现。

 

68、英国客体关系理论的特征,对移情和反移情的使用的强烈兴趣,直到最近才在美国的临床办法中被效仿。

 

69、肯伯格的理论认为分裂是比压抑更原始的防御机制,而压抑被认为是典型的更高层次的神经状态。而在英国客体关系理论中,分裂和压抑都被认为心理结构形成中的自发机制;两者缺一不可。

 

70、早年经历和当前关系同等重要。

 

71、评估过程中,来访者和治疗师回顾来访者的问题,形成一个暂时的客体关系形式,并决定是否需要治疗。

 

72、如果一个来访者在口欲期有尚未解决的问题,那么这个来访者可能会缠着治疗师,或者用语言对治疗师威逼利诱。如果来访者有肛欲期尚未解决的问题,那么他会尽力控制治疗师说什么或不说什么。我们可能会注意到有生殖器期——俄狄浦斯发育期问题的来访者的炫耀和躯体展示。

 

73、费尔贝恩将性心理阶段和建立关系的技术联系起来。处于口欲期的女性是以一种强烈依赖的方式来建立关系。处于肛欲期的来访者则对控制和得到事物更感兴趣;有俄狄浦斯冲突的男性来访者将信任治疗师,也能够处理治疗中的分离,但却害怕如果竞争成功了,治疗师会报复他。

 

74、我们工作时,即使是在一次访谈中,我们也会发现某些重复的模式,来访者、夫妻或家庭对治疗师或家庭成员的行为会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来防御治疗情境中出现的焦虑。

 

75、梦和幻想的应用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和其他所有的材料整合在一起,达到与潜意识结构的最接近。

 

76、她有他没有的阴茎,而她的阴道就感觉像一个空虚的洞。在她成年之后,阴茎仍然具有威胁性,因为它可以进入那个痛苦的洞。

 

77、评估与治疗重要的区别就是来访者和治疗师之间没有承诺。如果来访者在评估中取消了一次预约,我们不收取这次访谈的费用。在评估阶段,直接询问性问题是很重要的。我们也确实会限制直接询问的数量,因为它干扰潜意识的流动。

 

78、在评估过程中你会回答来访者的直接提问吗?与治疗管理有关的问题总是应当回答的。对于有关婚姻状态、孩子、宗教或政治从属的个人问题可以不予回答,而有关过去的临床经验及职业背景和训练的问题则需要开放的回答。

 

79、治疗性自体将作为一个敏感的、接受性的和反应性的治疗工具。

 

80、“阻抗”指来访者努力压抑痛苦的感受和幻想,让它们保持在潜意识中。

 

81、鼓励治疗师在与来访者的关系中要让自己“失去记忆和欲望”。

 

82、我们基本上不会对问题做出直接的回答或提供建议,这样才不会破坏揭露和探索的任务。

 

83、发展消极能力,保持节制和中立使我们对来访者的移情做出反应。反移情体验包括“背景性移情”和“焦点性移情”。

背景性移情指治疗师对来访者背景移情的反应。而焦点性移情指治疗师对来访者的焦点移情的反应。背景移情是来访者对于我们提供的治疗空间的反应,与“环境母亲”提供的照顾有关。焦点移情是来访者用治疗师来替换亲密关系中的客体的这种感受,与婴儿的自体相联系的“客体母亲”相关。

 

84、莱克从他对治疗师的反移情研究中得出:这种早年的关系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在移情中被重新创造。他提出反移情产生于一致性或互补性认同。

当治疗师被认同为客体中被投射的那一部分,我们称之为“互补性认同”。当治疗师被认同为来访者自体中的一部分,我们称之为“一致性认同”。

 

85、移情的焦点移情这一方面只有在治疗进行了很长时间以后才会产生,尤其是在精神分析治疗中。早期更常见的移情形式是背景移情。在正性的背景移情中,来访者期望治疗师是有益的、有促进作用的。在负性的背景移情中,来访者期望治疗师会产生干预或具有破坏性。在对正性背景移情的反应中,治疗师感到被信任,能够提供潜在的帮助。当出现负性的、拒绝性的背景移情,治疗师倾向于感到被伤害、忽略或不信任。在对负性的背景移情的反应的兴奋形式中,治疗师可能会感到兴奋、被唤起、受危害、被引诱、压抑或枯竭。移情是通过评估它对治疗师的影响来诊断的。

 

86、来访者从投射性认同转向内射性认同,投射性认同中治疗师被当作来访者的抗力比多客体,而来访者被修改后的投射性认同在治疗师形成的容器中消除了毒性。来访者在治疗师的容纳功能和代谢得更好的内在客体关系两者的内射性认同中得以成长。

 

87、来访者用一个色情、攻击性的或者其他扭曲的客体来代替中立的治疗师,以补偿来访者内心世界里丢失的环境客体。在治疗中需要及早解释这一现象,以处理来访者对治疗不能提供安全的抱持环境的忧虑。

 

88、解释以连接和澄清开始,继而以各种方式理解来访者生活中无论多么久远的事情如恶化影响了当前关系中的问题。最有效的开始于移情和反移情的当前演绎,并继而重建被压抑的内在客体关系。

 

89、弗洛伊德:梦是通向潜意识的捷径,表达了婴儿到愿望的满足。客体关系理论:梦的形式显露了来访者的内在客体关系,个体的梦是夫妻、家庭或团体的转移交流。

 

90、在弗洛伊德理论中,梦产生于日间事件的内在幻想残留在意识中的复杂结合,也表达了婴儿期愿望的满足。在费尔贝恩的客体关系理论中,梦揭示了内在心理结构。

 

91、费尔贝恩认为梦不应被理解为愿望,而应为内心心理结构的陈述。他阐明了梦中呈现的心理元素之间的关系。

 

92、在精神分析或个体治疗中讲述一个梦就是人际交流。梦参与治疗的对话,表达了来访者和治疗师之间的主题,有时体现了做梦者的阻抗,有时还描绘了移情,而有时还预示了心理结构的改变。

 

93、在客体关系治疗中,我们的目标是将潜意识的幻想意识化,从而中止目前它对家庭关系的破坏性影响,并修正基于它们的内在客体的内化。

 

94、在治疗中,我们鼓励他们向对方说出自己的秘密外遇,他们婚姻中的空虚通过对外遇的热情得到加强。

 

95、短程治疗和单次的面谈咨询要求我们一直关注于焦点,而在长程治疗中我们可以自由的寻求多重途径。短程治疗中的关键是对症状和动力学主题保持一致的双重焦点。

 

96、在开始的时候,我对他们的拘束有真实的反移情,它阻碍我按照意愿的方式来工作,说出我认为应该说出的话。

 

97、“投射性认同”由梅兰妮·克莱因提出,将自体的某些部分投射到自体之外和其他人身上,与他人交往就好象他们以自体的那些部分为特征。投射性认同是互补的过程,一个人吸收他人的投射来解决内在的问题,然后在对那些部分的认同中行动。

 

98、在投射性认同中,这些内在的、潜意识的关系中不能忍受的、痛苦的部分被分裂出来,置于自体之外和另一个人身上。这个过程被完成之后,另一个人必然会被它们部分地占据而不甚了解。就是说,另一个人也必然存在互补的内射性认同,以完成投射性认同中相互影响的部分。通过这种方式,投射性和内射性认同成为潜意识交流的媒介。在所有的亲密关系中,投射性认同都是一个相互的过程,它是潜意识理解和共情的常态基础。当它被歪曲,就会成为共同的潜意识的错误理解和潜意识串通的病理基础。

 

99、父母之间相互的投射性认同为家庭的整体模式奠定了基调。治疗师和家庭之间的工作联盟越坚固,家庭就会越快准备好结束。

 

100、反移情代表了治疗师对体验的分享,那些与治疗师的内在生活发生了共鸣的体验。当治疗师理解了反移情的意义的时候,他们将理解反馈给来访者、夫妻或家庭。

 

101、修通是指对持续存在和不断强化的阻抗的连续分析,同时将被压抑的各层次剥除。在客体关系的术语,修通是持续的澄清和对投射性认同模式的分辨,投射性认同反复被体验。有时当这一模式再次发生,我们可能不免出现“我们重新来一遍”的感觉。我们注意到来访者在连续体的偏执—分裂样位态一端的工作的时间变短了。来访者可以通过他们与治疗师的联系来识别自己的投射性认同。运用从成熟的治疗师的体验中内化而来的理解和容纳功能,他们能够为自己的投射性认同进行代谢和解毒。当来访者学习如何保持良好的自体功能时,治疗师努力地学习袖手旁观是必要的。

 

102、结束的标准:

1)治疗空间被内化,适度安全的抱持功能已经形成;

2)潜意识的投射性认同被识别、拥有和收回;

3)与家庭成员和生活伴侣一起工作的能力得到恢复;

4)满足并满意当前的亲密关系和性关系;

5)个人对自体提供好的抱持,夫妻或家庭为个体、夫妻或家庭提供必要的抱持环境;

6)对治疗关系的丧失感到难过的能力足以支持令人满足的结束,并让个体、夫妻或家庭准备好应对将来成长中的丧失,并憧憬治疗后的未来。

 

103、我们对症状得到解决就结束兴趣索然,只有解决达到结束的标准时我们才会结束。

 

104、当消除压抑后,对抗冲突出现的阻抗就需要进一步被修通。当冲突按照潜意识的交流模式得到了足够的表达、体验和理解,我们就可以说修通已经完成了。

 

105、费尔贝恩指出个体人格是彼此动态联系中的内在客体关系系统。当两个不同性格的人结婚时,他们会形成一个联盟,在这个联盟中彼此可能投射自己不想要的或濒危的内在客体关系给对方,从而导致相互投射性认同的状态。

 

106、费尔贝恩首次将投射性认同运用到家庭治疗中。青少年被认为具有父母不想要的或是盼望已久的部分,家庭为了隔离这部分,而将青少年视为正性的或是病性的,但同时家庭又照料这一部分。

 

107、成瘾症状的消除并不是治疗的结束,而是治疗的开始。

 

108、客体关系治疗完全适用于精神病来访者的治疗。

 

109、客体关系理论认为父母两者对于孩子的经历同等重要。

 

110、内在的夫妻即一个心理结构来介导重要的亲密关系的能力。内在的夫妻是基于一个人对父母关系的体验,并通过自己对其他夫妻的了解和对成人亲密关系的先前体验来进行修改。

 

111、尝试自杀的客体关系:(1)对自体所认同的内在客体进行攻击;(2)对自体进行攻击以使客体免于伤害;(3)对自体毁灭性融合的客体进行攻击;(4)尝试将自体从客体中分离出来。

 

112、长程的心理治疗是需要有经济保证的。客体关系治疗不只适合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来访者确实需要一定程度的心理感受性来和治疗师用客体关系的语言交流,心理感受性并不与智力、教育水平或文化背景直接相关。

 

113、我们重视领悟、心理感受性,尊重人的倾听和情感调节。我们重视通过在反移情中体验潜意识来将潜意识意识化,然后以解释的形式展示给来访者。

 

114、症状是以不可接受的联系方式与当前需求之间达成的一种妥协。治疗包括通过将潜意识意识化来恢复自体中丧失的、被抑制的部分,这样使自体更多的用于与外在的客体的交流,并被外在客体修正。

 

115、我们在同来访者做咨询的时候通常用姓来称呼他们。在家庭治疗中,我们用姓来称呼父母,用名来称呼孩子。在夫妻治疗中,首次治疗时,我们用姓来称呼他们,但随着我们的逐渐熟识,夫妻之间自然用名来称呼彼此,而我们倾向于在治疗中使用更加正式的称呼,即使是电话交流我们也倾向于采用较为正式的称呼形式。

 

116、在治疗早期,治疗师与来访者一样容易对暴露引发焦虑的内容表现出阻抗;但这不是不正当的或病理性的串通,治疗师只是陷入防御过程中。在治疗中期,我们看到治疗师与来访者分析阻抗的能力都有所提高,同时进入更强烈的焦虑中。在治疗后期,治疗师与来访者形成了一个合作的更加紧密的整体客体关系,而较少回复到将治疗师作为部分客体的原始关系,回复的时间也较短。

 

117、举例说明个体治疗中体验的客体关系吗?他的母亲过去常常坚持要他一起去逛街,因为他长的很像她,她就把帽子放在他头上来看看是否合适自己。他讨厌购物,宁愿去和他的朋友一起踢足球。他让我体验到他在童年时和母亲在一起的感受。我体验到了一种一致的反移情,和作为毁灭性的母亲的客体与之发生联系的他的自体相一致。

 

118、反移情存在在潜意思当中,只是简单的体验为与来访者协调一致的感受。

 

119、你想证明你的典型而重复的反移情并不总是基于自己的神经症冲突,唯一的保证是确认你在自己的个体治疗或精神分析中被充分治疗了。

 

120、治疗使我们陷入自己人格中最深的隐密处,我们必须面对自己的问题一面。

 

121、我们选择成为一名治疗师,是因为我们自己内在客体关系设置:我们需要修复客体,我们认为这些客体遭到了我们的需求和攻击性的破坏。

 

122、我们自己的工作生活受到了一些伤害,以此来治愈我们在来访者身上看到的自己的某些部分,我们对此感到满足。当我们更加健康,不再需要这样的修复时,我们就能忍受工作中的厌烦情绪。这个时候一些治疗师有可能会辞去工作或体验到精疲力竭。

 

123、如果你不能很好地代谢你的工作,那么工作将会深深的影响你,使你可能在回家后像来访者对待你那样对待家人。用足够的时间去处理体验是至关重要的,但这应该是在办公室里进行,而不是回家之后。

 

124、治疗师必须积极地发展亲密的社会生活,以使来访者无需成为治疗师主要的满足性客体。

 

125、治疗结束后,我们不寻求与来访者建立个人关系。

 

126、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愿同当前或先前的来访者有亲密的、情感的或性的关系,包括那些后来成为我们同事或学生的来访者。

 

127、我们要在那些和我们没有治疗关系的人当中寻找社会的、亲密的和性的关系。

 

128、通过签订治疗合约以及为我们的服务收费,我们承诺将自己的利益放在次要位置,以使得我们能成为来访者必要的治疗性客体。我们在治疗过程中的收入是对个人损失的补偿,我们在治疗中只能为来访者的利益着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