掷弹筒是日俄战争后开始普及的,它其实在日军中的名字叫做超轻型迫击炮。在日俄战争中,日军进攻俄军在旅顺地区的要塞工事时,开始俄军使用马克沁机枪扫射,但是后来日军通过自杀战术和土工作业突破了马克沁机枪阵地,直接和俄军形成了犬牙交错的态势。 这个时候俄军用马克沁已经扫射不到工事中的日军了,有一些俄军官兵就别出心裁的利用47毫米口径的海军炮倾斜的装在炮架上,于是就诞生了世界上第一批迫击炮,这些原始迫击炮以大仰角发射超口径弹的方式吊打日军,没想到效果出奇的好,迫击炮弹能够以极其弯曲的弹道几乎垂直的对日军隐蔽工事进行隔山打牛式的攻击,造成日军大量死伤。
虽然这场仗最后日本人还是赢了,但是善于总结战争经验的他们发现迫击炮确实是个好东西,于是就根据俄军的经验开始琢磨怎么用机械替代人工投掷手榴弹,于是在1921年诞生了大正十年式掷弹筒,大正十年滑膛掷弹筒口径50毫米,全长508mm,重量也只有2.6公斤,但是射程十分感人,只有不到200米,使用大正十年掷弹筒需要极大的勇气,因为这么近的距离你随时可能被对方轻武器干掉,不过好歹也算是弥补了手榴弹和火炮之间的火力空档,而在当时的东亚,日本人的对手几乎都没有什么像样的重火力,所以大正十年掷弹筒也得以在日军中服役长达25年,直到二战结束,才退出现役。 不过大正十年掷弹筒射程太短,弹道也不稳定,于是日本人通过加长炮管和增加八条膛线,改造出了有名的八九式掷弹筒。八九式掷弹筒长度增加到260毫米,射程也大幅提高到700米,它可以发射专用高爆杀伤榴弹和手榴弹,甚至还配置了烟雾弹、燃烧弹以及臭名昭著的毒气弹。它所配备的专用89式杀爆弹杀伤半径达到20米,通用的91式手榴弹杀伤半径也能达到8米左右,绝对是近距离的火力神器。 (照明弹和烟雾弹) 八九式掷弹筒重量只有2.7公斤,配备的91式手榴弹也不过0.45公斤,一个弹药带八发也只有3.6公斤,也正是因为便携性太强,日军一个五十人左右的步兵小队就普遍配置两具掷弹筒,组成一个火力支援小组,八九式掷弹筒也一跃成为日军侵华战争中最重要的单兵伴随性压制火力。 也正是看中了掷弹筒的优势,重庆的30兵工厂通过缴获的战利品仿制出了27年式掷弹筒,在整个抗造期间生产超过4万具,而敌后太行兵工厂也使用敌占区的铁轨和白口生铁制造出了山寨版,不过因为没有条件和技术刻划膛线,这两种仿制品虽然加长了炮管,但是滑膛结构射程只有250米,精度也更差。 在我军实际使用中,掷弹筒的劣势也暴露无遗,这玩意儿的操作简单来说就是跪着左手持筒身,驻板固定,然后右手负责操作击发引铁(掷弹筒不是迫发,是拉发),因为没有精确瞄准具和炮架,基本上只能靠经验和手感。 (掷弹筒跪姿操作) 日军由于训练出色,老鬼子们使用掷弹筒在400米内的命中度能达到85%以上,而我军则因为缺乏训练,很多人往往刚学会打枪就上战场了,掷弹筒的命中率相当感人。但是不管怎么说,大量仿制掷弹筒的出现减小了中日军队之间的火力差距,为抗战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