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与时俱进的年俗文化

 冰剑穿心 2019-02-11

作者:冰剑穿心

新年上班的第一天,大大小小的媒体扎堆谈论着年俗的变化。有人回忆记忆中的年俗,有人细数当下年俗的特点。新华社总结为三变:一变:从“三斤馃子一斤糖”到“坚果海鲜大礼包”;二变:从“打牌喝酒放鞭炮”到“喝茶唱歌看演出”;三变:从传统“家团圆”到“亲朋好友聚会”人民日报则总结为:春节本质是一种文化需求,这种需求呈多元化发展,其核心是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无论是记忆中的年俗还是新年俗,其本身承载的是那个时代人们生活水平的一种真实反映,也是那个时代文化的具体表现。五六十年年代,人们追求的是能吃上一顿好饭就算是最幸福的年,孩子们追求的是能亲自放鞭炮就是最大的快乐;八九十年代,人们追求的是谁家有电视能看上春晚就是莫大的幸福,孩子们追求的就是能亲自放烟花就是最大的幸福;所有这一切都表现为人们对物质生活无限追求的欲望。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物质极大丰富,人们不再追求物质上的满足,吃一顿好饭已经变成非常平常的事情,穿一件上千块的衣服并不是什么奢望 ,旅游成了年俗中最新元素。北上赏雪的,南下避寒的,怀旧的道访名胜古迹,爱国的游览祖国大好河川。年俗完全有了团圆之外的外延,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外延在不断的扩大和丰富它的内涵。

 悄然变化中的年俗和怀旧思绪撞击出现有人欢乐有人失落。也许有人喜欢品尝新生活的甜蜜;也许有人喜欢在历史的长河中寻找遗失的浪花。有人认为年俗没有了烟花的绚丽多彩,没有鞭炮喧闹,体验不到新年的跨越;有人认为吃年夜饭再也吃不出记忆中的味道,吃不出儿时的快感;通讯的快速发展,四通八达的交通直接拉近人们的距离感。分离和期盼悄然从记忆中消失,迎来的却是人们对年俗文化的极高要求和追求。新的元素,新的体验和记忆中旧的元素开始了激烈的碰撞,认知的分化导致人们对年味有多元的感受和认识。其实年俗是在不断变化的,它不但体现着那个时代的特征,同时也是与时俱进,朝着更加美好的方向发展。

     如果说四十年前人们还不知道坐出租车是啥概念,四十年后人们却拥有了私家车,想去哪儿就去哪儿;如果四十年前提起旅游,人们首先得摸摸自己腰包,盘算一番值不值,四十年后的今天,假日旅游竟然成了国民经济收入的一部分。节日不在墨守成规,不在是一壶老酒,它是一种文化的汇聚,它是一种感情的交融。它不但体现在单个家庭的层面同时体现在国家层面,每个家庭团聚也就构成了一个民族的大团结,每个家庭富裕和幸福,也就构成了整个国家的富裕和幸福,同时构筑了中华民族的繁荣和昌盛。

春节就是一种全民文化的大汇演,在这里体验一年的酸甜苦辣,在这里汇聚一年的奋斗成果,成就感,幸福感,存在感,愉悦感全在这个舞台上集中呈现;在这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文化,叩头的,作揖的,爸爸好,妈妈好,人人见面都喊声过年好,恭喜恭喜你;在这里我们又一次管窥了一个时代新气息和文化大发展的相互映漾。我们在感受民俗洗礼也在感受着祖国快速发展的脚步。

 

新时代需要新的思想去填空,新时代需要时代新人占位,新年俗同样需要新的文化来引领。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只有奋斗者才能真正体味新时代浓浓的年味。记住爸妈做的饭菜,记住亲人的陪伴,记住家人期盼的心情,记住团聚和思念。祝福你,祝福我,祝福所有人,祝福祖国一年更比一年好。

冰剑穿心作于2019211星期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