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趣话俗语

 天龙飞腾 2019-02-11

《趣话俗语》


我的家乡座落在山西省西北腹部,当你踏上这块版图时,无论是经济和文化发达的县城小巷,还是远离城市闭塞的山庄窝铺,到处都可以听到这些脍炙人口的俗语。儿时,我就在这耳熟能详俗语中长大。长大后,因为儿时熏陶的缘故吧,就特别留意起这些俗语来,每逢听到一句两句有趣的俗语。就要在本本上记下来,天长日久,竟记下厚厚的几本,每当我翻开这些笔记本时,就不由的陷入了这样的一种沉思:家乡人在长期生生不息的黄土地上肩负生活的重压为何能创造出如此优美的俗语?有些俗语为何竟出自一些大字不识的老农老妇嘴里?而这些俗语又为何能以顽强的生命力竟一代一代流传至今呢?

何为俗语?按照现代汉语辞典的解释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它不同于歇后语,也不同于谚语,它只是一种“通俗流行之语”它虽然有点“俗”,但却简练而形象化地阐明观点,揭示道理,具有趣味性和哲理性,俗语的内容含宏万汇:高可到九天摘星,深可到沧海猎珍,大可拥抱宇宙万物,小可掇拾油盐酱醋。甚至有些俗语的意境达到了炉火纯青的深度。

我曾把搜集到的这些俗语分门别类,作过划分,在这些俗语中,充满哲理性的占了很大部分,这里不妨摘录一些具有典型性的:川里的石头往山里背,荞面馍馍没长劲,身正不怕影子歪,路远没轻担,小心些狗咬不着,初生牛犊不怕虎,说人道人不如人,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树大招风,人怕出名猪怕壮,不怕不识货,单怕货比货,纸里包不住火,一个羊有一个羊的草坡,一只羊身上难剥两张皮,清官难断家务事,众人拾柴火焰高,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十个指头不一般齐,计划赶不上变化,好汉不吃眼前亏。……这些俗语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寓意深刻,使人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一种艺术上的享受。过去,家乡人生活在十年九旱、地脊人贫、偏僻闭塞的环境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年四季汗珠子摔八瓣,脸朝黄土背朝天,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也不会咬文嚼字,就凭生活中显而易见的事例而凝练表达自己内心的一些话语,表面看上去,似乎显得有些“俗”甚至还有些“粗”,无疑,自然进不了那些万签插架的史乘典籍,反而在老百姓嘴里一说再说,流传不息,茶余饭后,细细嘴嚼,便得其中三味。

有些俗语对生活中的一些生活现象表达得委婉,细腻,淋漓尽致。小两口新婚一夜,恩爱之余,被窝里自是体会出了“一夜夫妻百日恩”的情意,起早搭黑过日子,一句“有啥也不要有病,没啥也不要没钱”,把家乡父老追求美好的愿望说到了极致,为人做好事偏偏落了个坏结果,长舒一口气后会发出“好心做了个驴肝肺”的轻叹。讽刺小人得志有“穷人有了钱,忘了那几年”,嘲笑势利之徒有“看人下菜碟子”,藐视强权有“惹不起还躲不起”,批评贪心不足有“吃上熟的,拿上生的”,注重表面有“货卖一张皮”,处理人际关系有“能灭远亲也不灭近邻”,告诫人不要办坏事有“没有不透风的墙”,鼓励人办事要有信念“天无绝人之路”,妙喻缺心眼人有“傻人恼了,沙锅子熬了”。甚至两个老妇在大街上吵架,也是一出俗语绝唱。甲老妇骂乙老妇你“撒泡尿照照嘴脸”,乙老妇回骂甲老妇你“狗嘴吐不出象牙”,甲老妇又说:“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乙老妇又说:“说得比唱的还好听”。相传有一老人托人给儿子说对象,为了尽快办成此事,就对媒人说:“热说媒,冷置地”,稍后又说:“锣鼓长了没好戏”,媒人听后,相劝说:“心急吃不得热豆腐”,老人又对媒人说:“好马出在腿,好汉出在嘴”,面对盛情,媒人无奈,只好又上门,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圆成此事,老人感激涕零,抱拳答谢:“生姜还是老的辣”,媒人摆摆手,用手一捋胡子,笑呵呵说:“没有金刚砖,就不揽这瓷器活”。

家乡的俗语包容了家乡人所有的情结。“儿多母受苦”的凄怆,“巧媳妇难做无米之炊”的感叹,”“敬神引出鬼来了”的恼怒,“人穷志不穷”的抱负,“虱多不咬人”的风趣,“靠屁吹火”的幽默,“小心些狗咬不着”的应对“无事人睡的息心觉”的逍遥,“三十年媳妇熬成婆”的豁达,“活人还能让尿憋死的”处世,“磨道等驴蹄子”的信念,“天上下雨地下流,小两口打架不记仇”的柔情,“狗骷髅上不了台盘称”的鄙视,“人在人情在,人走人情走”的哀怨,“左捡右捡捡了个漏油灯盏”的遗憾,“讨吃子身上剥得吃鼻涕浆”的挖苦,“担上茅粪不偷吃”的颟顸,“吃生米的遇上吞生面”的无奈,“牛头不烂,多费些柴炭”的执着,“拆了西墙补东墙”的伤感,“裤子烂了手按不得”的焦虑,“死狗扶不上墙头”的绝望,“蛇钻在窟里蛇知道”的困惑,“兔子不吃窝边草”的理念,“大梁不正下梁歪,三梁不正倒下来”的隐忧,“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狂热,“脚踩两只船”的犹豫,“荞麦皮上榨不出油来”的惆怅……纵观我搜集到的这些俗语,五花八门,形形色色,来自生活的方方面面,连结着芸芸众生,所以说,家乡的俗语是地里种出来的,是镢头刨出来的,是石碾子滚出来的,是石磨转出来的,是被窝里睡出来的,是两口子打架打出来的,是摔个跟头跌出来的,是放汉羊在山头吼出来的,是洗衣女在河里洗出来的……家乡人在长期的生活中,在表达他们的欲望、渴求、理想、爱情中创造了许许多多的俗语,俗语也同时丰富、愉悦了家乡人的精神生活。虽然,现在人类进入了二十一世纪,科技的发达,信息的沟通,一些极为新潮的语言随之涌来,诸如帅呆,酷毙,草根,粉丝等,使我这个玩弄文字已多年的所谓“文化人”都感到有些陌生,但是,我还是注意到,你无伦是在洽谈生意的谈判桌上,还是在南来北往的客车上,都会冷不丁时有家乡的俗语冒出,顿使我这个家乡游子感到亲切、随和。有年暑假,我和省城一位记者,也是我的家乡人,为了搜集资料,曾跑到南方一个市去,邀请了一大批家乡老干部开座谈会,这些人都是很小的时候扔下了锄头就参加了革命,新中国成立后,随建制留在了当地,当年的红小兵都已是鬓毛苍白,但唯有一个不变的就是家乡的俗语,一帮人凑在一块,你一言,我一句,家乡俗语不时冒出,引得大家哄堂大笑,使我这位家乡子弟获益不浅,你不知在异乡土地上,听到家乡俗语的那种感觉是多么的美妙,真是“俗语未改鬓毛衰”啊。

走近家乡的俗语,就像走进了大智慧的语言库,宏厚的历史包容着它,我现实的双脚无论怎样迈动都必定踩在它的字根上,而在我,却很难诠释它,读透它,我感到了自己的渺小和无知。

家乡俗语,我愿站在你的入口处投去永远仰望的一瞥。我只能说,你是家乡传统文化中难得的历史遗存。

对俗语的沿波讨源,也可能是天性使然,我曾经在搜集这些俗语的同时,也曾试图追寻过它的起源,但不管是耄耋老叟、垂髫年少,还是田夫村姑、文人雅士,答案几乎都是这样的:听我奶奶说的,听我老奶奶说的,听我老老奶奶说的……

毋庸置疑,历史有多悠久,俗语就有多悠久,家乡的俗语和家乡的历史一样远源流长,而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俗语,才使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男女老少尽情地喜怒衰乐。家乡人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在创造着不朽的精神财富,俗语作为劳动人民在黄土地上创造的一种语言,自然也就成了家乡的一种文化、一种资源、一种财富、一种瑰宝,几百年来,俗语没有被淘汰、被沉沦,被流失,这使多少人大惑不解,其实,答案是有的,那就是家乡有一个非常悦耳动听的名字,叫做静乐。

静乐——静地乐土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