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向跟投说不

 老徐乱收 2019-02-11

地产的圈内人,知道这个题目还是蛮震撼的。我不是标题党,题目就是我想表达的意思,建议企业尽早和曾经非常成功的跟投制度说再见。

 

首先,不是向激励说不,不是向共享说不,是向跟投说不。

 

其次,不是否定跟投的历史贡献,而是建议现在和跟投说再见。

 

为什么有项目跟投制度?首先可能是为解决大企业病,一个企业过大,有人认为企业的发展不能充分代表员工的努力程度,而让员工个人收入和其参与开发的项目挂钩更公平。其次可能是为了增加一线人员的责任心,由于自身的利益和其跟投的项目利益完全绑定,企业指望一线人员可以“不待扬鞭自奋蹄”,多快好省为企业贡献力量。

 

实际上,跟投在过去几年风起云涌,主要的原因是激励更丰厚,更直接。而造成跟投激励更丰厚,更直接的原因,在于绝大多数低线城市过去数年房价持续上涨。项目跟投配上资金拆借,意味着员工项目投资的收益回报率往往极高。企业员工和管理层并不青睐股权激励的原因,还包括股价和公司业绩表现并不同步,行业基本面上行的同时估值有所下行。传统的考核激励手段,至少在形式上并不存在风险共担,激励效果往往无法和跟投等量齐观(其实这也只是惯性,其实大多数公司完全可以给员工提供高额的奖金)。

 

2015年到2018年,跟投的确也是上佳的激励方式。当时市场最大的基本面,是因城施策,低线城市房价的持续上涨。和一线城市不同,低线城市拿地机会很多。跟投机制最大限度调动拓展团队和一线人员的积极性,他们的聪明才智都全部贡献到土地筛选和快速开发中来。尽管土地价格也在上升,但亢奋的团队常常优中选优。短暂开发流程过后,企业的销售和业绩超预期,员工则获得了财务自由。

 

2019年后,市场变了,跟投激励的隐患也就暴露出来。尽管2019年流动性会愈加宽松,但最广阔空间的销售回款确定性日益丧失。换言之,2018年之前,市场有好有坏,但好的区域多,拿地机会也多;2019年之后,市场仍然有好有坏,但差的区域多,拿地机会也少。越来越拥挤的赛道挤满眼光独到的拿地专家,不由得让人怀疑未来项目质量。

 

实际上专家们自己也会怀疑。一旦拓展方自身察觉到风险,跟投会放大恐惧。这和公司战略层面现金为王,谨慎经营是两回事,这只不过是在个人财富盆满钵溢之后丧失了饥渴感。

 

如果只是这样也就罢了,更大的问题在于,跟投机制既然捆绑了个人和项目的得失,这就使得跟投了的一线人员竭尽全力兑现确定性最高的历史项目,落袋为安。他们当然不愿意处置劣质项目,也不会考虑现今低价甩卖最优质项目是否恰当。如果当初采取的是股权激励,则很多人会站在公司整体利益角度考虑问题。如果当初采取的是传统激励模式,则公司高层更容易调整年底KPI考核办法。

 

 

更大的问题是职业经理人的使命感。大量激励和项目挂钩,而不是和公司挂钩,在销售情势尚好的区域,中高层员工想如何尽快财务自由,然后离开公司另寻平台。在情势稍差的区域,中高层员工每天倍感压力,因为自身即便努力,亦很难获得公司层面的认可。最终,无论在好区域还是坏区域,2019年后都无法留住优秀的人才。地产开发的周期虽短,政企关系维护却长。如果一线核心人员短视,频繁变动,将导致各地方都无法信任企业,从而进一步危害企业的根基。跟投的制度过于僵化,高层都难以撼动固有的发展模式,想减速没法减下来,想提速无法提上去。美其名曰制度重于人事,其实却是丧失了公司发展的灵活性。


核心人员如果司龄太短,流动过于频繁,债权人终究也会有所顾虑。如果说2018年前,房地产企业重要的是引入新鲜血液,那么2019年后,企业重要的是珍惜在手员工长情的陪伴。

 

阿聪深知,一家企业要变轨其核心激励模式,存在很大的难度。但我仍然建议地产企业尽快将激励调整为股权激励和现金奖金为主。这并不是说我建议降低人才的激励水准,而是说激励应尽快和单个项目的收益脱钩,转而和公司整体的经营效益挂钩,和公司股价挂钩,和公司管理层所制定的考核目标超额完成情况挂钩,和员工获得的同事认可度挂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