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详解一(缠版)

 初上旅途Lzg 2019-02-12

国学兴盛是必然的,经济发展必然在学术上要有中国人自己的声音,国学的学术标准将来会成为世界的学术标准,这一点随着中国国力增强是必然成立。佛学并不能归于国学内。中医可以是国学,佛学不是国学或西学可笼括的。如果国学、西学都学不通,就不要谈什么佛学了,只有精通国学、西学,才有资格谈佛学。说到国学,要从孔子说起,《论语》是中华文明的根基,下文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的。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详解:这三句话只是一句话,是一个整体,是整个儒家思想的概括。浩如烟海的儒家经典,不过是这三句话的一个推演。明白这三句话,整部《论语》就豁然了,主语就是“君子”。整个儒家学说归根结底是“君子学”。何谓“君子”?“君子”就是要成为 “圣人”的人。只有“君子”才能“学”,只有“君子”在这成为君的道上不断“学”,才有“君子学而”成圣人的可能。学《论语》首要明白你最终要通过《论语》而成为“君”,成为“圣人”,如果没这志愿没必要看《论语》,有了这志愿,才有必要看《论语》,阅读是不能脱离读者的。

在人人争当经济人年代谈成圣之道有些不靠谱。没有一个视角是绝对的、不需要前提的,世界的喧嚣不缺乏经济人、社会人,圣人当然也有喧嚣的必然。没有任何视角是永恒没有价值的,《论语》一样,首先要弄清楚《论语》说什么,进入《论语》的前提是,要立志成为“圣人”,或至少有兴趣了解如何成为“圣人”。《论语》归根结底是探讨儒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成“圣人”的问题,因此 “学”是“闻道”、“见道”、“学道”,“学”后面的宾语只能是成“圣人”之道。

而这里的“学”,先是“闻道”,不闻无以学,其次是“见道”,不见亦无以学。只有“见道”以后,才可以真正地“学道”, 和“学”同源的是“校”,也就是“效”,即“效法”。学不是一个人瞎修盲练,而是要“效法”,“效法”圣人。包含对照和校对两个层次。“对照”“圣人”学之效之而使自己成为“圣人”,还必须不断 “校对”才不会出现大的偏差。儒家思想是积极入世的, “校对”工夫不光光是“对照”“圣人”理论,而是针对现实,脱离现实无所谓“校对”,也无所谓“学”因此,这“学”字的完整意义就是,闻“圣人之道”、见“圣人之道”、“对照”“圣人”、在现实社会中不断地“校对”,只有这,才勉强称得上“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