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观禅

 明悟好学 2019-02-12

 

(来源觉悟之路)



为何我们要观照五取蕴呢?我们何时观照,当它们已过去、或当它们出现以前、或当它们生起之时?

我们为何禅修?我们观照五取蕴是为了世间财富吗?去除病痛?为天眼通?为能飘浮在空中和此类神通吗?内观禅非以这些为目标。曾有人因习禅而治愈严重疾病。佛陀住世时,那些成就内观智的人拥有诸神通。现今的人如修行圆满可能会拥有这些力量。但获得这些力量并非内观禅的根本目标。

我们应观照过去的现象吗?我们应观照未来的现象吗?我们应观照现在的现象吗?或我们应当观照既非过去、亦非未来、亦非现在,而是我们从书上阅读过、可以想象的现象吗?对这些问题的答案是:“我们修习是为了不执着,而我们观照正在生起的现象。”

没有习禅的人们,每当他们看、听、触、或觉察时,就执着于生起的名色法。他们喜欢它们,由贪爱而执着它们。他们以邪见执取它们为永恒、快乐、“我”。我们观照,为了不让这些执取生起,从它们解脱,这是观禅(Vipassana)的基本目标。

我们观照当下生起的现象。我们不观照过去、未来或不确定时间的事物。我们所讲的为实际的观禅。在推论的禅思中,我们可以观照过去、未来和不确定时间的事物。观禅(Vipassana)有两种,实际的与推论的。观照当下实际生起现象的特性、作用和现起所获得的观智是实际的观禅。从实际观禅去推论过去、未来和未曾经验过的事物为无常、苦、无我,这是推论观禅。

 “依所缘,确定两者(未见与所见)相似……”《无碍解道》

《清净道论》讲述这一段如下:

 “……依眼前所见的所缘,如是确定两者(所见与未见)是同一自性:比类于此(现在所缘),同样地,于过去的行已坏,于未来的当坏。”

 “所见的所缘”──这是实际内观。“依所见的所缘……确定两者……过去的……未来的”──这是推论内观。但在此要注意,只有实际内观后才有推论内观。未先知道现在的是不可能作出推理。同样的解释在《论事》(Kathavatthu)注疏里有述及:

“即使只观到一次行法的无常,一个人就可对其余的得出结论:诸行无常。”

为何我们不观照过去或未来的事物?因为它们无法让你了解自然实相并祛除烦恼。你无法记住过去世,即使今世,你记不住过去的童年往事。因此,若观照过去事物,你如何如实知道事物的特性与作用?最近发生的事物可回忆,但当你回忆时,你想:“我看,我听,我想,这是我在那时看到,这是我现在在看。”你有“我”的观念,甚至有永恒和快乐的观念。因此回忆过去的事物来观照是无用的。你执着于它们而这执着很难祛除。虽然以你所学和想法将它们当作名法与色法,但“我”的观念持续着,因为你紧抓着它。你一方面说“无常”,另一方面却持有“常”的观念。你观照“苦”,但“乐”的观念继续浮现。你观照“无我”,但“我”的观念却强且坚稳。你与自己争辩,最终你臣服于已预先形成的观念。

未来还未发生,你无法确知它会是怎样的。你可能对它们预先观照,但当它们真正生起时这样做就会失败。因此,贪爱、邪见、烦恼又再生起。因此,经由学习和思惟观照未来是无法确知事物的实相,也非止息烦恼的方法。

不确定时间的事物不曾存在,将不会存在,也不存在于己身或他人之中。它们只是由学习和思维产生的想象。它们只是夸饰,看似很有学问。但再加省思,它们只是名字、符号和形状的观念。假如某人如是观照:“物质是无常的;物质的刹那刹那地生起,也刹那刹那地消失”,问他:是什么物质?是过去的、现在的或未来的物质?自己或他人的物质?假如在自己,这物质在头、身体、四肢、眼睛或耳朵?你将发现一样都不是,而只是观念、想象,所以我们不观照不确定时间的东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