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聪妈®专栏.一路走来|那些年我们亲子阅读所做过的事之“读城”

 原木康健 2019-02-12

撰文:聪妈    编辑:聪妈

上图来自互联网,其他配图摄影:聪妈

欢迎转发朋友圈分享

如需转载,请后台联系授权

这是一篇旧文,记录于2010年09月。当时聪聪刚上小学一年级,我也还在经历身体持续低烧而不得原因的煎熬中。当时我还没有开始践行正面管教和从事家庭教育行业,当年8月面对孩子即将进入小学的焦虑感目前还记忆犹新,从文章看来亲子阅读一事对缓解我的焦虑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有朋友说希望看看我们这一路走来的故事,遗憾地是我一直就不是一个勤于写作的人,所以没有太多现成的文章可以直接发布。这算一篇还可以窥得全貌的小文,在平台上曾经发布过。这一次重新编辑,收录到“一路走来”的专栏中。帮助自己唤醒这一路走来的各种记忆,同时也希望能给到这个年龄段的父母们一些参考。


今天的课外阅读,

我们决定不在家里读书,

我们走出去读这个城市,

成都


我常说,无论在哪个城市,我都是一个边缘的人,走不进去,也看不清楚,心底深处也似乎没有想要走进去、看清楚的愿望,因为这些城市都不是我的根!


但儿子四岁就来到这里,他日后的记忆大多也都是这里了,所以,他需要和这个城市多些亲近。再者,因为这个城市的三国文化。四大名著,我本来只读红楼,但他是男子汉,所以他从三国开始。


如何读三国,我不想直接就拿着厚厚的一本书,用文绉绉的语言先把他弄糊涂;也不想让他从漫画书里只去了解个大概;更不想让他通过电视看经过编剧们修饰过的形象刻画。


我们先从诗词入手,让他能体会到摇头晃脑吟诵的美;然后就是演绎典故。


感谢老坦叔叔的任务书和活动安排,感谢年年妈妈的剧本,几个小朋友一起演绎“煮酒论英雄”。最早儿子想演曹操,但没有争取到这个机会。


我觉得在他身上其实是缺少曹操的霸气的,而我本来也更喜欢刘备,喜欢刘备渗入骨子里的“德”、“仁”和“义”。对儿子,我希望他永远做到“做人第一,做事第二”,所以建议他选择扮演刘备。


但单看这一出剧里,看到的刘备却是胆小的弱者,儿子看不出其中深藏不露英雄气,心里依然有所遗憾。所以,今天,我决定带他去看看刘备的城池,看看英雄的本色,帮助他爱上这个角色!


出发前我们就只带上了老坦叔叔给的任务书、一张地图、一个GPS,提前在网上做的功课也只是多找了一些地名。我们不想在网上先读完了所有的故事才出发,我们想实地去读。我们想当然地认为这座曾经蜀汉王国的都城,从任何一个本土人士那里都可以读到很多故事的。


不过一天跑下来,却发现我们错了。现代化的冲击,不光毁掉了遗址,还冲洗了人们对历史的记忆,但也因此,我们今日的三国觅踪行动在误打误撞中留下了很多让我们欢乐的闪光点。


第一站:洗面桥


从洗面桥街和衣冠庙经过了那么多次,以前并不知道它的由来,所以总是匆匆一晃而过。


今天因为想要读它,所以慢车细观,瞥见了刘备的坐骑,让我们得到了这样一个故事:


三国时期,蜀将关羽败走麦城,被吴国所害,蜀帝刘备念桃园之情,为寄哀思,在锦官城南筑设庙宇,将关羽衣冠供奉其中,故名衣冠庙。每次刘备前往祭拜前,都将在庙前河畔整装洗面,故名洗面桥。


在这里,儿子读到了刘备是重情重义之士。

  找到了坐骑,儿子喜笑颜开


但见到帝王潸然泪下的模样,儿子的神色又显得凝重起来

 

没想到还真能找到洗面桥的遗址,但已不见桥下流水。


尽管如此,儿子还是模拟帝王净手洗面,因为下一站,我们要经过衣冠庙。衣冠庙的庙、墓已俱毁,仅存地名。


第二站:万里桥



万里桥线索:诸葛亮曾在成都万里桥为远赴东吴、修补两国关系的费祎饯行,说出了“万里之道,始于此矣”,该桥也因此得名。


我们的第一个目标本来是冲着万里桥去的,可用GPS一搜索,居然20多公里以外去了,我们顿时傻了眼。东三环外好远的地方,当年诸葛同志送行也送得太远了点吧?我们深表怀疑。


开始后悔没带上电脑,用手机搜索又屡遭信息安全屏蔽。想想费祎是去东吴,应该也是在成都的东边方向吧?那还是去看看!


在洗面桥、衣冠庙后,我们去了电子地图指示的东边。途经川大决定稍作休整,吃了些小吃!


东行的路实在不易,估计是温度太高的原因,我原本退下的体温又升了上来,只有躺在后排休息。儿子当上了爸爸的领航小助手。小助手怕吵着妈妈,还刻意将导航仪的声音调得很低,温暖而又感动!


不知道恍惚了多久,听到前排两人嘀嘀咕咕说前面就马上上高速了,惊得我从后排弹了起来。还好醒得即时,把两个迷航的人儿扯了回来!


然后就在成洛路上,走啊走,走啊走……咦,好像走过了,爸爸违规掉头回来;可是,一不小心又走过了,又违规掉头回去……


从成洛路一个岔道,我们转上了一条机耕路。儿子说我就知道万里桥有可能比洗面桥更破旧。历经沧桑,如果真是古迹,就应该是残垣断壁吧。


但是当导航仪说已到目的地的时候,我们却没有看到桥、河、遗迹碑铭等等,不可能啊?


只好求助当地老乡,一位胡子花白的老乡两眼闪着奇异的光,问我们:“你们是咋知道万里桥的呢?” 显然很久都不曾有人说起这座桥的名字了,因为儿子问了几位年轻的叔叔也都不知道,老乡没听明白我们说的诸葛亮、费祎、三国什么的,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故事:


这里确实有座叫万里桥的桥,是在旁边一条更小的机耕路上,几步路过去就可以到,原来是座拱桥,毁后修成了一座平桥。当初建桥时,当地的官员都没想好取什么名字,有天村子里迎娶一位新娘子,行至该桥,新娘说了句“金桥、银桥、万里桥”,该桥由此得名。

 

问路,今天每到一处都是儿子先独自下车问询


桥到了,但这是我们要找的万里桥吗?


这水渠里,能泊下可行万里的船么?


想从桥面的泥土里找寻答案


不管它是不是,看到早晨的暴雨让沟渠里的水流有些翻滚的味道,还是吟诵了首《调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后来电话老坦叔叔,证明我们确实找错了,其实万里桥就是老南门大桥,那里停靠着万里号!我的个天啦,就挨着洗面桥的。本来我们也以为是那里,但是认为历史的东西应该藏得有些深度,不会那么趾高气扬,所以寻到乡间来了。


Yeah,终于找到正宗的了!


身后就是老南门大桥,历史上万里桥所在的位置


 要行万里,所以得先填饱肚子


万里桥的故事:据史书记载成都万里桥位于成都市老南门,跨南河。秦蜀守李冰于公元前251年至256年间修建。桥长10余丈(约34米),高3丈(10米),宽1丈5尺(5米)。共7孔,为石板拱桥,当时名“长里桥”。因桥下有一笃泉,故又名“笃泉桥”。


宋刘光祖在《万里桥记》中记述:相传三国时,东吴使者张温访蜀后,取水路回国,诸葛亮送他到此桥上,对张温说,这桥下之水可通达万里之外的扬州;又传说蜀国大臣费祎出使东吴,诸葛亮送费到此桥上,对费说,万里之行,就从这里开始了……,从此,该桥得名“万里桥”,代代相传。



想要特别说明的是,万里桥的碑铭上写着“万里之行,始于足下!”估计其是想提到“万里”,又用到我们都熟悉的佳句。但实质上我们耳熟能详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该句出自《老子》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所以,给儿子讲万里桥,我不讲万里之行,始于足下。


更多的寻觅


在辗转寻觅万里桥的途中,我们又去到了子龙塘和文翁石室。


子龙塘:跟着老坦叔叔的线索:冻青树电子市场附近、学校。我们从冻青树街问起,问了很多直接居住于此的人,大家都摇头,终于在和平街寻得所学校,经过舟车劳顿,儿子此时已经盖着地图困睡了,妈妈只拍下学校的门。


子龙塘故事:在竹林巷和平街小学内,传说是蜀汉大将赵云的故宅,其操场就是他的洗马池。据民国《华阳县志》载:“在治城中子龙塘街,宅旁有池。相传侯洗马处也。因洗马池,蜀人称池为塘,故又名子龙塘。其后遂以名街。自建骆文忠公祠后,街又改呼骆公祠矣。”骆(秉璋)公祠街就是原来的子龙塘街,解放后更名和平街。


舟车劳顿,小同学困睡了


和平街小学,相传其操场是赵云的洗马池

 

我们特别又去了文翁石室,这座蜀郡最早的公办学校。文翁石室的故事:汉景帝末,任文翁为蜀郡守。文翁在成都设置学官,创建官学,以石头修筑校舍,称为“石室”,又称“玉堂”。


在这条街住了一年,从来都没如儿子这般认真来读过它的历史


好奇的眼神打探中学校园的神奇。


老坦叔叔的任务书上,还有武担山和九里堤,儿子兴致高昂,仍然要去一探究竟。从老坦叔叔给武担山的线索,我们知道它依然是一个练兵、阅兵的地方,想来是进不去的,所以我们就车行经过了北校场,拍下了那段城墙。


北校场修葺一新的老城墙,据说其所有砖石是老城墙的


回家来上网查了,武担山的位置也八九不离十。武担山座落在成都市区西北角北较场军区大院内,它的由来还有一段美丽的历史传说:


春秋时期,蜀国的开明王朝正处盛世,蜀王是一位多情之人,听说武都有一位美貌如花的姑娘,便去求婚。武都是甘肃省成县以西的一个边远小城,远离蜀地千里,那姑娘为之深深地感动,便嫁给了他,当上蜀王的王妃。


蜀王对她宠爱有加,还命臣下写了一首“东平之歌”取悦于她,但她到成都后水土不服,又思乡心切,便忧郁成疾,一病不起,不久就香消玉殒。蜀王十公悲痛,三日不食饮,焚香烧烛,祷告上苍,大呼“还我妃来!”


为用王妃家乡的泥土为其建墓,蜀王派五个大力士,千里迢迢到甘肃武都江堰市去挑土。那时交通不便,去武都挑土,走的都是栈道。挑担的人只能用左肩挑担,不能换肩,故又称左担道。五个大力士费尽千辛万苦将泥土挑回成都,建成王妃墓。王妃墓高大如山,王妃墓葬之地因而名武担山。


公元221年,刘备在武担山之南设坛称帝。但刘备设坛称帝的武担山,是否就是北校场军区大院内的王妃墓葬之地,我们还得和老坦叔叔商议考证,因为在文翁石室,我们意外地获得了光绪年间的成都地图,证明武担山是确有其山所在的。


从光绪年间成都版图上看,武担山确有其山


最后一站:九里堤


九里堤名声显赫,大家都知道它的位置,附近是著名的大学西南交大,大方向连我们一家子外地人都知道的。但是,我们尝试要去找九里堤的遗址,却反复未果。


16:30的时候本来已经走到二环上要准备回家赶钢琴课的,但爸爸不甘心,还想兜兜圈子多转转看。儿子居然也在这个时候把导航仪弄坏了,爸爸就在九里堤那一片转啊转啊,一直到17点才上到二环。结果钢琴课也迟到了。


不过转这么多圈也证明,确实没有九里堤遗址,当地人也一概不知。


网络资料:

《成都县志》记载:“县西北十里,其地洼下,水势易趋,汉诸葛孔明筑堤九里捍之。宋太守刘熙古再加以重修。”文物普查、地名普查后,专家们便将九里堤小学一段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金牛区地名册》便记载为“境内有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蜀汉诸葛亮兴筑的防汛‘九里堤’,现存遗址30余米”“有诸葛庙,距洞子口两公里,庙在九里堤上,为褒诸葛亮筑堤功绩而建。现为九里堤小学校址,九里堤大队驻此。九里堤可以说今已几乎不存在了,全被建设用地所占去,但我们从府河上游行舟进城,仍可以见右百秒年那九里堤雄姿伸延之势。九里堤虽面目全非,但地名却保留了下来,它的得名显然与诸葛亮有关。


原来还是在小学内,原来还是已经面目全非。



爸爸总结说:“爸爸的屁股都已经坐起茧巴了,妈妈的体温都热高了,畅畅同学的头上都晒出痱子了,咱们一定要把出任务书的老坦叔叔揪出来打一顿。”这样说着,却大笑着,儿子更是笑得喘不过气来,只能一边笑一边念叨“我没有在笑,我没有在笑”,自我催眠才停得下来。再后来只要我们一说到“金桥、银桥、万里桥”,大家又会乐得不可开交。


这座城市,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深究的历史,今日之行,只是一个开始。


在这一系列的铺垫之后,我们再来读三国。哪怕是厚厚的、文绉绉的,有了这些铺垫,也不会被弄糊涂,也不会停留在肤浅的表面。我分明现在就看到,儿子已经想要一探究竟了。


三国的读书计划,从这个国庆开始,越来越多的为什么,妈妈会和你一起到书中去找寻答案。


END


后记:

我们后来并没有真的就在那之后读完《三国演义》。虽然经过这样的一个过程,他对三国确实有了浓厚的兴趣,但因为他当时只有不到7岁,我们真的开始阅读的时候,发现《三国演义》并不适合孩子。所以我们当时就只停留在了城市文化、典故和诗词上。



*作者:叶海英(聪妈),用心生活的妈妈/妻子/女儿,也是专职的鼓励咨询师导师/正面管教导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青少年成长指导师/家庭系统排列导师……最喜欢的日常就是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践行阿德勒心理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