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说《流浪地球》那么多bug,依然不失为一部牛逼的科幻电影?

 闲谈集锦 2019-02-12

这是 格总在人间 的第232篇原创




刚刚走出影院,心情有点小激动,作为如假包换的“20年的刘慈欣书迷”,我觉得“中国科幻电影里程碑”的称号,《流浪地球》还是担得起的。


哈哈,有点小得意。


电影最大的bug,也是网上吐槽最多的,还是流传的导演郭帆和中科院几位科学家的交流纪要。


科学家的看法是,地球不是一个完全固态的球,而是结构有点像鸡蛋,外面蛋壳,里面蛋清,所以承受不了电影里那种“一万台发动机”的推力加速。


面对科学家们满黑板天书一样的公式,郭帆只好拜托,说能不能先不去考虑这个bug,咱接着往下聊呢。


其它bug,比如电影里给出的最后爆炸的氧气含量300亿公升,经过计算,无法提供足够能量帮助地球逃脱木星的吸引。


比如木星的引力为什么激增,电影也没有给出解释。


诸如这些理科生才在意的细节,我就不一一说了。


还有一些,比如最后,初中生韩朵朵电台里请求其它救援队帮助,强行煽情,我都觉得,是不是过于“用爱发电”了?


还有刘启的头盔最后破裂,脑袋直接暴露在零下八十度的低温,居然还不会死?


这类bug,我也不一一列举了。


但是为什么我依然要说,《流浪地球》是一部牛逼的科幻电影呢?


《流浪地球》最牛逼之处在哪里?


三个字:想象力。


上海的朋友激动吗?2044年上海奥运会哦


正好前两天的2月5号,特朗普在美国国会众议院发表年度国情咨文演讲,我看完全文,发现特朗普特意提到,2019年是美国阿波罗登月,“将美国国旗插在月球表面50周年纪念”。


坦白讲,这事儿该人家美国人牛逼。


数千年来,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一直是一部以无畏的勇气、浩瀚的想象力、连绵不绝的牺牲写成的史诗。


最近一两百年,美国的确一直走在所有国家前列,不服不行。


关于拯救地球,美国人的科幻片、灾难片也拍得太多太多了。


像比较早的《天地大冲撞》,或者《绝世天劫》里,都是一帮美国人在彗星上安装核弹,改变其飞行轨迹来拯救地球。


还有像《后天》、《2012》,是因为气候变化,带来的人类文明毁灭,也是美国人发现并且出手。


所以我们一说起科幻片、灾难片,感觉好像好莱坞就是全部,其它国家都没啥可看的。


日本的哥斯拉系列,貌似还能拿出来说一说。后来的《环太平洋》,可以认为是哥斯拉系列的延续。


至于中国的科幻片……我只记得当年的《霹雳贝贝》,你呢?


但是《流浪地球》电影的出现,有点像之前大刘的小说《三体》摘得雨果奖一样,有点一枝独秀的意思。


因为,《流浪地球》的想象力尺度,真的太大了。


(这里,我没有任何贬低其它中国科幻作家的企图,王晋康、何夕、星河、韩松……包括已故的柳文扬,都是本人心中神一般的存在,顺便给大家墙裂推荐王晋康的《水星播种》)


据说这名演员没拿片酬,跟他拍《战狼》一样


上面提到的这些好莱坞影片,无论你怎么折腾,地球还是那个地球,只是被变着法儿毁灭而已。


至于像漫威的《钢铁侠》、或者《银河护卫队》、《复仇者联盟》系列,不能算严格意义的科幻,只能叫做“魔幻+科幻”的混合体。


比如灭霸集齐六块宝石,就能一个响指弄死全宇宙一半的人,这是什么科学原理,嗯?


《流浪地球》的故事架构,根本不去理会太细碎的东西,什么彗星啦,什么极端气候啦,什么邪恶科学家啊,什么怪兽啊……这一次,大刘直接让地球在太阳系呆不下去,让你面对宿命一般的结局,生出一种强烈的无力感。


如果说以往的地球是被家暴扇耳光,这次就是直接被扫地出门。


以至于地球不得不离开,不得不流浪,去往4.3光年的另外一个星系。


这还只是在空间尺度上的想象力。


影片的最后,流浪的地球将被加速到光速的千分之四,在整整2500年的加速、滑行、减速之后,成为另外一个星系的行星。


这是在时间尺度上的想象力。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起一篇久远的古文,庄子的《逍遥游》,忍不住节选贴出来做个对比。


我们简单欣赏一下,附翻译。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北方的海里有一条大鱼,名字叫鲲。鲲非常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变化为鸟,名字叫鹏。鹏的脊背,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翅膀就好像挂在天边的云彩。


这个,算不算空间上的想象力尺度?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


楚国南边有一种叫冥灵的大龟,五百年为春,五百年为秋;上古有一种叫大椿的树,八千年为春,八千年为秋,这就是长寿。


这个是不是时间上的尺度?


要说《流浪地球》跟《逍遥游》有什么联系,显然就是胡扯了,但是我们在古文里、影片里,可以感受到同样的潇洒、同样恢宏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所有科幻作品的内核。


我观影前坚持没看任何介绍,结果一开场就被这老头吓惨了,好担心科幻拍成无厘头……


对于科幻小说和电影,最重要的并不是那些精雕细琢的部分,而是整体架构。


架构一旦搭起,它的艺术价值的天花板就确定了,其它的只是让它更鲜活、更符合逻辑一些而已。


所以,不是别的,正是这种想象力支撑起的整体架构,才让观众真正醉心于地球最终的命运,一直在期待、失落、再期待、再失落中跟随主线发展,终于逃离木星引力后,长长舒了口气。


至于大家赞叹的,广袤的冰原、毁灭的城市、星际爆炸这些电影特效,我觉得倒是其次。


写到这里,不得不提及一部也是极牛逼的科幻电影,《星际穿越》。


《星际穿越》为什么好看?


男主角为了解决地心引力的问题,奔赴黑洞在五维空间穿梭,这在空间上的想象力是极其惊人的。


而时间跨度,在不同星球上因为引力问题造成的“天上一小时,人间一周年”,最后年轻的父亲回到地球,发现女儿已白发苍苍,这个处理也非常有意思。


以科技支撑起来的想象力,是科幻作品的魅力之源。


想象力有多大,魅力就有多大。


大家好,这就是我的男神大刘,怎么看怎么帅,有没有?


最后,要说我本人对《流浪地球》电影有没有什么要吐的槽,还真有。


作为一名卓越的科幻作家,大刘的小说里不光有比较硬核的科幻元素,对人性、对社会的刻画也非常毒辣。


在原著小说中,因为地球即将遭受太阳吞噬而人人不再有安全感,使得人类的许多基本伦理也发生了变化,比如婚姻观。


这在电影里没有体现。


我猜想,可能是担心这种伦理的变化会让观众反感,导致影响票房,所以电影做了“市场化”的处理,反而突出了“父与子的冲突与和解”,这个最能引发共鸣的感情纠缠。


但是使得女性角色在其中过于弱化,电影人物的层次不够丰满。


当然,和bug一样,这一点也瑕不掩瑜。


电影最后,没有等到彩蛋,片尾曲却等到了曹操的《观沧海》和逃跑计划的《夜空中最亮的星》。


很混搭,很中国风。


写完这篇已是半夜三点,我忽然有点想明天去二刷了,你要不要一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