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学生观影《流浪地球》,从中国科幻看到孩子想象力的全新视野

 葫芦弟弟书店 2019-02-22

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甭管大家带没带孩子进电影院,都一定被《流浪地球》这四个字里里外外安利了个遍。


因《三体》而闻名于世的刘慈欣,加上以《战狼2》回归公众视野的吴京,这部被称为要“开启中国科幻元年”的科幻电影,刷新了国人们对于“科幻”一词的观感。


对于喜爱科技的孩子们来说,《流浪地球》自然是不容错过的一部影片,通过重聚变产生的强大推力,人类将随着整个地球一起,踏上生死未卜的流浪之旅。


毕竟,在镜头中逐渐变小、终至不见的太阳就要毁灭了。


我们不得不佩服原著作者刘慈欣的想象力。


在以往的科幻作品中,人类大多是被迫逃离地球、逃离太阳系——至于拖着整个地球去逃亡,还真是第一次见。


我们总是担心孩子被困于应试教育的藩篱里,只知道埋头做题,丢失了自己的想象力,这不,眼下的这部《流浪地球》,正是人类迸发想象力的教科书式的杰作,当然该让孩子们去感受感受。


在电影中,流浪至中途的地球,即将面临撞击木星、毁于一旦的险境。


在同体积1316倍于地球的木星之间,一条因引力作用而产生的大气脐带正在生成。


这样的体积对比,在宏大的电影场面之中,也让我们见识到了地球对于整个宇宙之渺小。


引力到底是如何产生的?


木星的体积是地球的1316倍,那么在整个太阳系里,地球究竟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为什么,地球可以像一只火箭一样被发射出去?


这些属于“硬科幻”的科学知识,有多少孩子曾在课外的阅读之中了解到过?


这部电影,则难能可贵地将这些孩子们尚未接触到的科学知识加以视觉化的呈现,让他们拥有一个珍贵的契机,去问出那些课本上很可能并不会问出的问题,却也是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


毕竟,好奇心是有待激发的,而科学的大门,也将为那些真正懂得提问的孩子们而打开。


不过,如果自己的孩子对于科幻兴致寥寥,《流浪地球》还值得一看么?


答案同样是肯定的。


就像前人们所说的那样,哥白尼的日心说、达尔文的进化论,还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一层层地打破了人类以自我、以地球为中心的幻想体系。


只有正确地认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一个人才有可能激发出ta最深层次的潜力,向正确的方向发力。


而这一切,当我们在影片中看到这看似浩渺的世界,孤零零地在宇宙间漂浮的时刻,就已自有了分晓。


面对灾难,影片中的人类决定动用全球之力,开启一场长达2500年的史诗式逃亡。


2500年是个什么概念?


这几乎是以往人类文明持续时间的总和。


面对这样漫长的过去与未来,孩子们又能体会到什么呢?


是历史的浩渺与漫长,是逃亡的惊险与悲壮,还是漫长的未来带来的一线曙光?


或者都是呢?


我一直都赞同曹文轩式的论调:孩子们不能一味去接受那些为他们“量身定做”的低龄化作品。


作为有着独立思维的个体,他们有能力、也有必要去接触经典,去接触这个世界不那么美好、却足够现实的一面。


古人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及时地拥有忧患意识,才能让孩子们意志坚定,在未来的人生路上,不轻易地被现实所挫败。


而这些,在苍凉、悲壮的科幻大片《流浪地球》里,一样都不缺。


总而言之,无论对于中国影坛还是中国的孩子们来说,《流浪地球》都是一个不容错过的存在,它拓宽了想象力的疆界,也将赋予每个孩子全新的视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