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血管堵了多少才算冠心病?50%原则?答案并不简单!

 初心阅读室 2019-02-12

冠心病是心内科的常见病,而冠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一般而言,冠脉造影显示冠脉狭窄≥50%的,就可以诊断为冠心病,而冠脉狭窄<50%的,则只能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这个定义在我们每次进入心内科培训的时候,都会有带教老师专门强调一下,但是很少会有人去解释其由来,这似乎成了一个不言自明的“公理”。但是正如“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一样,这个“50%原则”也不是一个没有故事的数字。

前世:从实验数据到临床运用

“50%原则”的发现应该归功于Gould和Lipscomb两位学者。20世纪中叶,他们将犬的回旋支结扎使之逐渐变窄直至完全闭塞,发现静息状态下冠脉直径狭窄≥85%,血流量才会显著减少,而预先使用血管扩张剂使冠脉血流量增大4-5倍后再行结扎时,冠脉直径狭窄≥45%(≈50%)时血流量就已经显著下降,见图1。

血管堵了多少才算冠心病?50%原则?答案并不简单!

图1:冠脉狭窄程度和血流量的相关性,点线代表静息状态下,实线代表血管扩张条件下

这一实验数据很快就转化成了临床概念:冠脉直径狭窄≥50%意味着血流动力学意义的狭窄,相当于缺血性狭窄。

随后大家在临床研究和实践中就沿袭了这个标准,并逐渐达成了共识:冠脉狭窄≥50%才是有意义的,才可以诊断为冠心病

今生:其实冠脉狭窄<50%并不无辜

而如今各大指南采用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这一新概念也应用了这一共识,使“50%原则”成为诊断和治疗的分水岭。

举个例子,两个具有不典型心绞痛症状的患者,其中1例患者冠脉狭窄≥50%,而另一例患者冠脉狭窄<50%,按照目前的指南建议,那么前者会被视为冠心病而给予积极的治疗,后者则会被认为是低危人群,很快会被动员出院或仅给予预防措施。

但是近年来随着诊断技术的推广和大量临床研究的开展,人们发现冠脉狭窄≥50%并不都意味着心肌缺血,反之冠脉狭窄<50%也并不都是低危的

比如JoanneD等人对可疑冠心病患者进行了冠脉造影和SPECT负荷试验检查,发现14例SPECT负荷试验阴性患者中有11例患者冠脉造影提示至少一支冠脉狭窄≥50%,同时19例SPECT负荷试验阳性患者中有3例患者冠脉造影示冠脉狭窄<50%。显然,冠脉造影结果跟SPECT负荷试验存在明显的不一致,见图2。

血管堵了多少才算冠心病?50%原则?答案并不简单!

图2:冠脉造影和SPECT负荷试验不一致性

对于冠脉狭窄程度较轻而SPECT负荷试验阳性,我们可以用冠脉微血管病变来解释,但是冠脉狭窄程度较重而SPECT负荷试验阴性则只能告诉我们:冠脉狭窄大于50%的并不一定都存在心肌缺血,也就是说50%原则并不是永远成立

其次是2011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发表的PROSPECT试验,对697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行冠脉介入治疗,随访3年,观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结果显示在引起心血管事件的血管病变中,非“罪犯病变”占11.6%,而这些引起心血管事件的非“罪犯病变”中大部分最初冠脉造影显示为管腔轻度狭窄,见图3。也就是说,冠脉狭窄<50%并不是想我们所希望的那样,都属于低危病变,它们依然有可能发生严重的急性冠脉综合征

血管堵了多少才算冠心病?50%原则?答案并不简单!

图3:心血管事件靶血管病变来源分析

Tips:

“50%原则”给了我们一个十分清晰和明确的诊断标准,有利于我们临床决策和研究入选。

但是,我们应该知道的是这个“50%原则”仅仅来源于基础实验有其自身的局限和不足,我们在应用时应充分结合临床情况,必要时选择一些新技术(如冠状动脉内压力测定、血管内超声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等)评估冠脉狭窄的生理学意义和斑块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Gould KL, Lipscomb K, Hamilton GW: Physiologic basis for assessing critical coronary stenosis. Instantaneous flow response and regional distribution during coronary hyperemia as measures of coronary flow reserve.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ardiology 1974, 33(1):87-94.

[2]Schuijf JD, Wijns W, Jukema JW, Atsma DE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noninvasive coronary angiography with 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and myocardial perfusion imaging.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2006, 48(12):2508-2514.

[3]Stone GW, Maehara A, Lansky AJ et al: A prospective natural-history study of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1, 364(3):226-23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