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古建筑 落户湘江畔
收藏家夏国安耗资三千余万元打造艺术博物馆,要让五千藏品“活” 起来
-
三栋古民居从异地迁移而来,在铜官重获新生。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朱华 摄
长沙晚报讯(全媒体记者 朱华)漫步望城铜官老街石板路,你会惊奇地发现,三栋来自安徽、浙江的古民居赫然矗立在路的尽头,为千年古镇再添几分神秘和历史厚重感。做出此惊人之举的是收藏家夏国安,年过半百的他耗费毕生积蓄和收藏建造了一个艺术博物馆,让明清古建筑、宋代石雕、湖湘刺绣木雕等中华民族珍贵文化遗产在湘江之畔获得重生。
1 千里之外搬来古宅
别看这个博物馆占地仅10余亩,一木一石一画都来历不凡,随便都有上百年乃至数百年历史。
最让人好奇的莫过于那三栋比邻而居的明清古建筑了,其中两栋来自浙江,一栋来自安徽,一砖一瓦都是从外地迁移而来,按照原貌恢复重建。触摸着笨重厚实的木门、雕刻精美的木窗木梁,在古民居中穿梭,光和影的不断转换间,让人恍若穿越到了明清时期。
“浙江这栋是清代中期的,受损严重,差点被原主人拆毁。我买了下来,按照原貌搬迁过来。”夏国安介绍,古建筑搬迁工程量繁琐浩大、工序复杂,“古建筑师傅对拆下来的每块零件进行编号,将整个房子‘化整为零’,再搬运到铜官请专业团队重装。”据悉,三栋古民居光搬运就先后花了两年时间,包括青石板、瓦片在内装载了足足50多车。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域特点产生不同的美,各地艺术造型、艺术表达方式各不同。” 除了三栋远道而来的古建筑,夏国安还有不少湘西、湘北、湘南的藏品,说起这些他就眉飞色舞,手舞足蹈,活似一个老顽童。
2 举债数百万元建博物馆
夏国安现居铜官,连长沙市区的家都很少回,一门心思扑在了博物馆建设上。他要将自己收藏的古建筑及木构件、湖湘木雕及湘绣艺术品、宗教绘画、古床、古造像、宋代石雕、长沙窑精品等,全部在这里集中呈现。在展厅二楼,30多张雕龙刻凤、描金画银的古床让人眼花缭乱。
“现在这种床是看不到了,你看,这张‘千工床’是在永州收集过来的,制作特别繁杂,需要花费工匠上千个工时、约3年时间。”夏国安说,人们可以在博物馆里欣赏到众多已经失传的传统艺术。
夏国安从事房产开发,收入颇丰,但他是那种手里有点余钱就要花在藏品上的“痴人”。听闻收藏家李秋波要出售近100幅水陆画,夏国安急急赶去,付了5万元定金后,就囊中羞涩了,“一年多后,依靠策划项目成功赚了100多万元,我第一件事就是付清尾款,把画搬回家。”
20多年来,夏国安耗费所有财力及心血收藏了5000多件藏品,唯一一次出让藏品是在几年前开建博物馆之初,“当时资金很紧张,一位前来帮忙整理古床的朋友看上了其中一张和少量木雕,为了缴纳保证金就割爱了。”
为建造博物馆,夏国安卖掉了两栋别墅和几个门面,还欠下了数百万元外债,先后投入了三千余万元。
3 欢迎同好入驻古民居
“收藏品特别是木制结构的藏品需要通风防潮,有人气的古建筑更有生命力。”夏国安没打算关起门来自己欣赏,为了让三栋古民居适合当代人生活习惯,他对卫生间和楼梯进行了改良,计划今年彻底完成修复后,欢迎志同道合者入驻。
也许正是这种思维,他有着自己的一套收藏保护见解:“收藏不是据为己有,我希望让藏品活起来,让更多人通过藏品感受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我建博物馆既要保护老祖宗遗留下来的东西,也要宣传好传统文化。”
博物馆的地址备选原本有多个,最终选择在铜官是因为“这里本身具有深厚的湖湘文化底蕴,而且有区位优势,更利于藏品的保护和利用。”
吴楚桥、古戏台、古民居、七板桥……每一处你都可以听到一段故事,更让人耳目一新的是,这些藏品不再高高在上、不可触碰,而即将通过保护性利用“活”起来。
古民居旁边,几根戏台柱子孤独伫立,柱子上依然清晰可见当年对联。夏国安说:“这里原来是铜官东山寺古戏台的旧址,我已经购买了一座浙江永嘉的古戏台,准备在这里重建,以后人们在这里也能感受到当年看戏的盛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