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胡兆红 实习生 肖燕
“我现在是上午当民工,下午搞接待。”站在记者面前的夏国安,年过半百,穿着浅白色的棉麻上衣,脚着黑布鞋,一副随时准备干点体力活的模样。自从在望城铜官建设自己的博物馆,夏国安就开启了与以往不同的忙碌模式。
夏国安艺术博物馆,占地约10亩,位于铜官古街尽头。“我想在我的博物馆里重建一种历史文化的场景,一种能唤起人们乡愁的场景。”尽管因为建博物馆,夏国安花光了自己的积蓄,但他无怨无悔,“把老祖宗遗留下来的东西保护好,这种工作,总要有人做。”
自己建博物馆复原旧事记忆
夏国安艺术博物馆,与铜官古街浑然一体。
博物馆庭院入口处有一座颇具沧桑的木质门楼,朴素而高古。门前有座由七块石板砌成的桥,名曰七板桥。在铜官当地流传着一个七板桥的传说:古时铜官桥多,其中以七板桥最为神奇,此桥只能搁七块石板,多了的都会断。夏国安建此桥时特意多准备了一块石板,可在卸车时却莫名其妙断了一块。这个巧合,让夏国安生发许多美好的想象。
博物馆的庭院内,有一条水街,上面横跨一座造型独特的拱桥。建桥的石材古朴陈旧,是夏国安历年来的珍藏,但桥的造型却是借鉴了铜官另外一座已不复存在的古桥——吴楚桥。
更引人注目的是那三座比邻而居的明清古民居,灰墙青瓦,木栋雕梁,古色古香。古民居一座来自安徽,另外两座来自浙江。2010年,夏国安了解到有座古民居准备拆掉重建,他觉得太可惜,于是将整座古民居买了下来。耗时7天“化整为零”,一砖一瓦,一梁一柱,拆卸、标号、搬运、重组……夏国安用50多辆卡车将所有零件运回,又花了两年多时间将民居重建。
夏国安出生于湖南益阳资江河畔。恢复高考后,他考上了湖南农业大学,1984年大学毕业以后进入一家军工企业。后来,夏国安去北京从事房地产开发工作。1994年,夏国安与著名收藏家马未都等相识,受他们的影响,夏国安一头钻进收藏,一发不可收拾。
2003年,夏国安重又回到长沙,随着藏品越来越多,夏国安萌生了想要开博物馆的想法。在挑选考察了几个地方后,终于选择了湘江畔的千年古镇——望城铜官。在这里,夏国安将自己的收藏与当地历史文化结合,复原旧时记忆,再现生活场景,力争建设一座别具温度的博物馆。
一方水土养一方“藏品”
夏国安的收藏是广泛的,从古建筑及木构件,再到湖湘木雕及湘绣艺术品、宗教绘画、古床、古造像、宋代石雕等,琳琅满目。
夏国安非常重视藏品的生活气息。所收藏的藏品,大都从生活中来,充满着烟火气、人情味,如精美的木雕、石雕、湘绣、古床等,体现出夏国安的审美趣味和文化眼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养一方艺术形式。”在夏国安看来,收藏的过程,就是走进一种文化,聆听一种声音,感知一种情味的过程,在一件件收藏品面前,最能真切感受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
夏国安收藏有不少桃源传统刺绣。桃源传统刺绣的造型、构图、设色都与众不同,造型丰满、大气、夸张,构图强调近景,忽视景深,同时期其他地域的刺绣造型多刻意精细柔美,构图常取势空灵悠远,追求三度空间的完美,设色大胆泼辣,不拘一格。桃源传统刺绣的创作者宁可不求其造型的精美和构图的完整,也要追求画面的视觉张力,让人印象深刻。
在夏国安看来,桃源传统刺绣的风格,无疑是受到湖湘文化的熏陶,打上了湖湘文化的烙印。它朴实、单纯、热情,又神秘、浪漫、写意,充满浓烈的抒情性,洋溢着超现实主义风格。
“这种风格,不也正是湖南人的特点吗?”显然,这种特质不但在桃源刺绣中得到体现,在湖湘木雕中同样表现鲜明。这些民间艺术展现的活泼泼的湖湘文化精神,让夏国安着迷。
让博物馆成为社会财富而不是包袱
在建设博物馆的过程中,夏国安有一个惊喜的发现,施工时竟挖掘出了东山寺古戏台的两根石柱。而今,古戏台的这两根石柱重又竖立,上面的对联原刻清晰可见:“一曲谱熏风藉铁板铜琶演出河滨景象,群仙翻乐府驾苍虬白鹤掀开水面文章。”
这为夏国安复原历史场景提供了重要依据。复建古戏台是夏国安下一步的工作,“我已经购买了一座浙江永嘉的古戏台,准备在这里重建,让人们感受到当年在这里看戏的盛况。”
大概每一个收藏家,都有一个博物馆梦,夏国安正让这个梦想照进了现实。但建馆之路是艰辛的,数千万元投入其中,搭上了自己的几乎所有家当。而后续的正式对外开放和长期运营,显然需要不断投入。如何让民营博物馆高水准的永续运营,是夏国安正在思考的问题。从去年起,夏国安已经在博物馆后面着手餐饮与民宿方面的建设,探索一种博物馆的新的运营之道。
穿朴素的衣服,过朴素的生活,不抽烟不喝酒,一有钱就用来搞收藏。这是很多年来夏国安的日常状态。谈及多年来的收藏心得,夏国安提了三点:一是藏品必须是真的;二是具备美感;三是能带给人精神上的愉悦。
如今,博物馆已成为夏国安全力经营的事业,从设计到陈设,亲力亲为,乐在其中。“一个人的能力有限,抱负有限,只要把一件小事尽力做好就行了,我希望让博物馆成为社会的财富,而不是包袱。”夏国安如是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