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懂中国,理解世界

 山爷wzs0718 2019-02-12

中国人要理解世界,应首先读懂中国。读懂中国,先读中华文化。读懂中华文化,就要寻找文化之根系。中华文化的根系究竟是什么呢?有什么优秀和长处?又有什么不足和缺陷?对现代文明有什么启示?

 

在追寻中华文化起源之际,首先要知道两个时代:一是太古时代。所谓太古时代是最古老的地质时代。一般指距今46亿年前地球形成,到25亿年前原核生物(包括细菌和蓝藻)普遍出现的这段地质时期。

 

二是上古时代。即远古时代或神话时代。有时候,也叫“三皇五帝”时代。这个时代特指夏商周之前的一大段岁月,距今约在4000年以上。上古时代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燧人氏发现火、神农氏教人耕种,等等。中华文化就是从这个时代开始的。具体表述为:

 

——伏羲八卦

 

伏羲八卦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伏羲八卦来自“河图洛书”之传说。《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这个圣人就是伏羲。伏羲八卦没有文字,仅仅是几个线段的组合。然而,正是这个组合,体现了汉民族的思维模式。

 

相传伏羲氏时代,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河图”;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洛书”。伏羲根据这种“图”和“书”画成八卦。河图洛书是两种图识。为方便起见,我们统称为伏羲八卦图。这就是中华民族最早的文化记载。

 

伏羲本名风伏羲,别称青帝,字太昊。伏羲是传说中的“三皇”之首,百王之先。伏羲和女娲是兄妹。他们的母亲是华胥氏。后来,为繁衍子孙,伏羲和女娲结为夫妻。伏羲还教人渔猎驯兽,变革婚俗,符号记事,等等。

 

《易经》云:“悉在此一画开天,人文肇始之”。陆游说:“无端凿破乾坤秘,识字羲皇一画时”。

 

——仓颉造字

 

仓颉是中国汉字的首创者,亦称“造字圣人”。其身魁伟、“双目四瞳”,姓侯刚,号史皇氏。仓颉是黄帝的史官,故里在陕西白水,造字在陕西洛南。因此,后人常说,洛南是中国文字的发祥地。

 

仓颉“始作书契,以代结绳。《淮南子.本经》中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当然,仓颉造字不可能是一个人完成的。他是在汇总先人文字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较大的发展和革新,且后人又不断地创新和改革,最终形成现在的汉文字。

 

但是,仓颉造字,反映了在黄帝时代,汉字的规模性运用。正是由于汉文字的大量运用,人类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由单纯的形象思维,逐步走向复杂的抽象思维。而且,有了文字,才有了书籍,才能够更好的传承。

 

——姬昌作《周易》

 

《易经》指《连山》、《归藏》、《周易》三部著作。这三本书都是阐述变化之书,是中国最早的辩证哲学,可谓包罗万象,广大精微,是儒家和道家共同的经典。

 

相传《连山》是天皇氏所做;《归藏》是黄帝所做,两部书均已失传。《周易》系周文王姬昌所做。全书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主要用于占卜;《传》主要是解释卦辞和爻辞。

 

因此,后人常常把《周易》称之为《易经》。为什么说《周易》亦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呢?因为周文王姬昌,是在参阅了《连山》、《归藏》之后,融会贯通,悉心揣摩,才创作了《周易》。《周易》吸纳了先人的智慧成果,是一部中国古哲学书籍。

 

综上所述,伏羲八卦、仓颉造字、周文王作《周易》,均是上古时代的事情,是中华民族最早的文化渊源。然而,仅凭这些还不足以阐明华夏文化之根。为此,本人认为有必要增添两部经书,因为这两部经书对中华文明的影响实在太深刻了。

 

——老子作《道德经》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大约生于公元前571年,卒于公元前471年,是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人。

 

老子幼年曾就教于商容,后在周王室任管理藏书的官员。故,老子博览群书,知识渊博,后因受到政治排挤,骑青牛出函谷关,著有《老子》一书,亦称《道德经》或《道德真经》。该书五千余字,分上下两册,共计81章;上篇37章为道经,下篇42章为德经。

 

《道德经》的思想结构是“道为体,德为用”。主要目的是阐述政治主张。但是,其思想涵盖了古代哲学的精髓。全书可以从五个方面理解:即道法自然、无为而为、相反相成、帝王之书、养生思想。

 

本人认为,《道德经》是老子领悟先人智慧,根据周朝现实状况,结合自己的体会写出的一篇政论文章。上篇《道经》言宇宙本根,含天地变化之机,蕴阴阳变化之妙;下篇《德经》言处事之方,含人事进退之术,蕴长生久视之道。

 

《道德经》是道家的经典著作。

 

——孔子《论语》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开创私人讲学风气,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该书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为辅。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总称“四书五经”。

 

《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范畴:一是伦理道德范畴的“仁”;二是社会政治范畴的“礼”;三是方法论范畴的“中庸”。

 

通过上述整理和述说,我们初步了解,中华文化的根可以概括为:“一图”、“一字”、“三经”。“一图”即伏羲“八卦图”;“一字”即汉字;“三经”即《周易》、《道德经》、《论语》。

 

那么,中华文化的古根系对当代文化和文明有何启示呢?

 

一是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先人智慧光彩夺目,在当时堪称成熟且先进的文化。但是,今天来看,这些文化有模糊、粗糙、生硬、偏颇、局限的倾向。我们在珍惜、爱护的前提下,不应盲目神化,而应踏着先人的足迹,寻找现代文明的方向。

 

二是通过对华夏文化之根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任何一种文化,要想居于当代高峰,必须吸纳、包容、融合所有接触到的文明。伏羲八卦涵盖天地,总揽八方。周文王的《周易》是总结了《连山》、《归藏》之后的顿悟。《道德经》更是对周朝文化的融会贯通。《论语》中的孔子周游列国,全面考察、吸纳了当时的知识,还多次问礼老子,精思而成。因此,闭关锁国,盲目自大,是文化之大忌,更不可能成为一代天娇。

 

三是只有读懂中国,方可进一步理解世界。同样道理,只有懂得世界文化,才能真正懂得中国文化。只有博采众人之长,不断丰富自己,才能达成世界之高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