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要不要丨劝阻孩子玩手机?

 zlq3yu 2019-02-12

要/不/要

要不要劝阻孩子玩手机 来自新课堂THINKTOWN 14:39

本周来歪个楼。自从新课堂开设了家长课堂教育,接到了非常多的家长的咨询,话题从北美留学和考试扩展到亲子关系,青春期问题,情绪管理等等。其中有一个被很多家长在微信群或者私下反复讨论的问题:“我的孩子一天到晚在玩手机,怎么说都不听,怎么办。”今天我们就来聊一下这个话题。


2017.4.27



这个亘古难题

我想先从一个看似无关的故事开始回答


周末有几个年龄相仿的家庭聚会,都是三岁以下的孩子,彼此在一起很有共同话题。其中有一位美籍华人精算师妈妈让我非常感慨,夫妻俩是90年代出国的精英人物,在美国完成学业,落地工作,建立家庭,生儿育女之后回国。大儿子在上海乃至全国最顶尖的K12国际部学习,小女儿才不过三岁不到。这位母亲尽管自己非常优秀,但并没有变成世俗意义上严格要求的“虎妈”,相反她让我重新认识了母亲的定义。



小女孩可能因为第一次跟大家相聚,环境又不熟悉,突然变得非常怕生。整个晚上用餐阶段都在哭喊着“我想哥哥”、“我要爸爸”,无论谁去逗她都只能换来一顿大哭。同时这几个小时里,她可能因为太紧张,又不断提出想去洗手间,进进出出非常多次。在整个晚餐中,好多次大哭让都我们感觉有些尴尬,连其他小朋友也在好奇,这位小姐姐到底怎么了。


但是这位母亲,在整个过程中没有出现一丝一毫的不耐烦。女儿哭喊了多少次,我要哥哥我要爸爸,她就解释了多少次,“哥哥今天在上课,爸爸要去接他。我们明天回家就可以看到哥哥和爸爸了。”没有任何一次回答孩子:“我已经跟你说过了”、或者“你再这样妈妈就……了”;女儿要去多少次洗手间,她就陪着去多少次,从来没有任何一句质问或者怀疑,认为孩子不是真的想去上厕所。


更重要的是,她没有因此而在大家面前表现出任何尴尬或者觉得丢脸,她是如此自然地认为,我的孩子就是有可能发生这样的情绪问题,而我就是可以这样不紧不慢,从容地安抚和回应她。


意大利女教育家蒙台梭利(蒙氏幼儿园创始人)说过:“父母应当给与孩子无限耐心的爱。”而只有这样无限耐心的爱,才能换得孩子的理解、沟通和尊重。



我们再来看看这个问题“要不要阻止孩子玩手机”,或者更多的家长想知道“如何阻止孩子玩手机”。但是很少有家长愿意去思考,“孩子为什么喜欢玩手机”。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开始漫长的5-10年的“自我同一性”(self-identity寻找之旅,对他们来说这是真正宣告自己的人格独立和实现自我接纳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既有“主权需求”(划定界限,宣告隶属于自己的领地,包括空间、时间和信息传递频道等)也有“认同需求”(尤其是同龄人社群的认同),更有“情感需求”(包括爱、安全感、尊重、理解、支持和信任)。这些需求在亲子关系,社交关系或亲密关系(比如恋爱)等等日常人际关系中不断被满足也有可能不断受到挫折,当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出现“补偿”;当需求严重得不到满足,就会出现“过度补偿”(overcompensation


无论是玩游戏,还是聊QQ、聊微信,当你的孩子离不开手机,甚至沉溺于手机,这就是一种“过度补偿”,而这样的症状说明他在其他方面的需求已经出现了严重的缺失或者挫折。而这样的情感需求要如何得到满足呢,0-3岁是第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各位家长不妨回忆一下,在孩子的婴幼儿时期,对于他一系列看似“无理”的要求和行为,你是否用成年人的标准去衡量,判断和做出反应;你是否曾经多次不耐烦;是否因为孩子在别人面前的“不佳表现”(包括没有来由的哭闹,害羞怕生,不愿意表演节目,木讷……)而感到羞愧并且将这种情绪转嫁和投射在孩子身上。



我们需要思考,我们是否曾经在孩子自我意识发育、学习生存规律和社交原则的最初期,给予孩子“无限耐心的爱”。


如果没有,那么当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他们的安全感能否很好地建立,内心是否足够强大来通过阅读、交流、运动或者其他活动获得愉悦感和需求满足,而不是仅仅依赖手机这个虚拟化的、远距离的社交媒介。


如果各位家长能够面对和接受,孩子沉溺于手机的最大责任人是自己,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手机不是洪水猛兽,既不需要妖魔化,也不应该无原则。驾驭手机,从孩子使用手机的一开始就需要父母双方达成共识,设计方案并且坚持执行。



父母在为孩子提供手机伊始就需要与孩子正面、积极地沟通。一方面祝贺他能够使用属于自己的通讯工具,从此以后跟家人,同学和朋友都能够随时交流,并且可以因此连接整个世界,获得更多的资讯和信息。另一方面要提醒孩子,更好地使用手机是整个家庭的责任,应该一起来建立《手机使用公约》,针对使用手机的目的、时间、限制和规则都需要全家人一起来建立并且遵守。另外,家长可以与孩子共同寻找、探讨、分享有趣的,有意义的,有学习价值的APP,全家人一起测试、使用和讨论,把手机的使用融入到日常家庭活动中。


如果已经错过了刚开始使用手机的阶段(这往往是建立规则的最佳阶段),家长需要用“无限耐心”去向孩子了解,手机对他最大的吸引力在哪里。如果是手机游戏,可能说明孩子在现实社会地位和社群认可中遇到了比较大的问题,无法实现自己的价值感;如果是社交软件,有可能是孩子的情感需求和个体安全感没有得到满足,根源来自于婴幼儿时期家长的不耐烦和不理解。只有找准原因,对症下药,才有可能从根子上帮助孩子实现对手机的正确使用。



我曾经因为找不到一个学生,跟他进行了一段对话,至今记忆犹新。


原因是他早上出门忘记带手机了,但是当时已经下楼了就懒得回去拿手机,然后到学校自修之后未能按时到教室上课,因为联系不上,过好一阵子才找到他。于是我问他为什么不回去拿手机,小伙子耸耸肩膀,“懒得回去啦,一天不带手机也不会怎么样。” 这个回答在青少年甚至成年人中都不常见。他又说,“老师其实我回到家也不怎么用手机,你们有事最好打我家里的电话。”


“为什么不用手机呢?”


“因为没什么用啊,我们晚上吃好饭要出去散步,楼下打乒乓球,在家一起看书有时候还要拉投影幕下来看一场电影。”


这可能是我见过对手机“最不依赖”的孩子。但是核心原因并不是他有多出色,而是因为他的家庭为他创造了一个“不需要依靠手机来满足精神需求”的环境。说得通俗一点,如果孩子一直在玩手机,说明家长没有办法给他:比手机更有意思的生活环境。



因此除了建立情感连接和帮助孩子提高在同龄人社区的自信之外,家长可以考虑在家里建立“无电子产品时间”,全家人在一起进行家庭活动替代各自刷手机。希望孩子不要太多依赖手机,家长要先从自己做起,并且不要太着急要求孩子马上仿效。在孩子玩手机的时候,父母来发起家庭活动,邀请但是不要强迫孩子参加,需要日复一日和潜移默化来弥补年幼时期未曾付出的“无限耐心的爱”。我们应该感谢手机,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父母应该扮演的角色。


因此,如果家长问我“要不要阻止孩子玩手机”,我的回答是,不要,并且你也没有办法阻止。除非使用简单粗暴的直接没收手机的方法,但是如果这么做,无异于利用成年人的优势,对孩子又进行了一次不平等的精神侵犯。那么当孩子迷恋手机,不愿听劝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反省与承认

反省自己在孩子童年是否给予他“无限耐心的爱”,承认现在的问题,自己才是始作俑者。


认知与理解

去寻找、发现和破译孩子未曾满足的精神需求,理解他们为什么对手机恋恋不舍,帮助他们建立自信,积极被社群认可,找到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去帮助身边的人;从而获得认同感和成就感。


修补和偿还

家长用行动告诉孩子,这个家庭的情感连接还有很多其他的方法,无论是语言、肢体的接触还是经过一定时间培养起来的固定的家庭活动习惯都可以让孩子获得童年未曾获得的理解和安全感。更好地使用手机需要至少几个月的磨合和调整,没有人或者事能够在一瞬间改变孩子的想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