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医药十大奇书之:《难 经》下·【战国】扁鹊 撰

 草庐经略 2019-02-13
论穴道:六十二难

    六十二难曰:脏井、荥有五,腑独有六者,何谓也?

    然:腑者,阳也。三焦行于诸阳,故置一俞,名曰原。腑有六者,亦与三焦共一气也。

【译文】

    问:人体五脏经脉各有井、荣、愉、经飞合五穴,唯独六腑经脉各有六穴,这是为什么呢?

    答:六腑的经脉,属阳,三焦的经气,是运行在各阳经之间的,所以又添置了一个脑穴,名叫原穴。六腑的阳络各有六穴,也就和三焦贯通共成一气了。


论穴道:六十三难

    六十三难曰:《十变》言,五脏六腑荥,合,皆以井为始者,何也?

    然:井者,东方春也,万物之始生。诸蚑行喘息,蚏飞蠕动,当生之物,莫不以春生。故岁数始于春,日数始于甲,故以井为始也。

【译文】

    问:古代医经《 十变》上讲,五脏六腑各经脉的荣、合等穴,都是么井穴作为起始的穴位,这是为什么呢?

    答:井穴,就好像日出的东方和欣欣向荣的春天一样,是万物开始萌芽生长的象征。冬天蛰伏的各种虫类,于此时开始呼吸行动,爬行飞翔。一切应当恢复生机的生物,没有哪一种不是到了春天重新恢复生机的。所以一年的时序是开始于春季,计日的次序开始于甲子,因而人体十二经脉,也载以井穴作为起始的穴位。


论穴道:六十四难

    六十四难曰:《十变》又言,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俞土,阳俞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阴阳皆不同,其意何也?

    然:是刚柔之事也。阴井乙木,阳井庚金。阳井庚,庚者,乙之刚也;阴井乙,乙者,庚之柔也。乙为木,故言阴井木也;庚为金,故言阳井金也。余皆仿此。

【译文】 

    问:古代医经《 十变)上又讲,阻经的井穴属木.阳经的井穴属金;阴经的荣穴属火,阳经的荣穴属水;阱经的愉穴属土,阳经的脑穴属木;阴经的经穴属金,阳经的经穴属火;阴经的合穴属水,阳经的合穴属土。阴经阳经五脑穴所属的五行都不相同,它们的意义是什么呢?

    答:这是关于阴阳刚柔配合的事。以井穴为例,阴经的井穴配合乙木,阳经的井穴配合庚金。阳经井穴配合的庚金,在十天干中是阳刚之金,庚乙相合,就是乙的刚。阴经井穴配合的乙木,在十天干中是阴柔之木,乙庚相合,就是庚的柔。乙为阴木,所川说阴经的井穴属木;庚为阳金,所以说阳经的井穴属金。其余各穴的阴阳刚柔配合,都可以仿照这样的方法类推。


论穴道:六十五难

    六十五难曰:经言,所出为井,所入为合,其法奈何?

    然:所出为井,井者,东方春也,万物之始生,故言所出为井也。所入为合,合者,北方冬也,阳气入藏,故言所入为合也。

【译文】 

    问:古典医书上讲,经脉之气所发出的为井穴,所深入的为合穴,它们的取法是怎样的呢?答:经气所出发的地方为井穴。井穴,好比日出的东方和生气勃然的春天,象征万物开始萌芽发生,所以说所出为井。合穴,好比寒冷的北方和万物生机潜伏的冬天,是阳气收敛内藏,所以说所入为合。


论穴道:六十六难

    六十六难曰:经言,肺之原,出于太渊;心之原,出于太陵;肝之原,出于太冲,脾之原,出于大白;肾之原,出于太溪;少阴之原,出于兑骨;胆之原,出于丘墟;胃之原,出于冲阳;三焦之原,出于阳池;膀胱之原,出于京骨;大肠之原,出于合谷;小肠之原,出于腕骨。十二经皆以俞为原者,何也?

    然:五脏俞者,三焦之所行,气之所留止也。

    三焦所行之俞为原者,何也?

    然: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

【译文】

    问:古典医书上讲,手太阴肺经的原穴,为太渊;心(系手厥阴心包络经)的原穴,为大陵;足厥阴肝经的原穴,为太冲;足太阴脾经的原穴,为太白;足少阴肾经的原穴,为太溪;手少阴心经的原穴,为掌后锐骨端的神门;足少阳胆经的原穴,为丘墟;足阳明胃经的原穴,为冲阳;手少阳三焦经的原穴,为阳池;足太阳膀脱经的原穴,为京骨;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为合谷;手太阳小肠经的原穴,为腕骨。手足阴阳十二经都是以脑穴作为原穴,这是为什么呢?

    答:五脏各经腑六,都是三焦之气运行和停留的地方。

    问:三焦之气所运行和停留的瑜穴是为原穴,这是为什么呢?

    答:脐下两肾间的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十二经脉的根本,所以叫做原气。兰焦,是运送原气到达人体全身的使者,主持贯通运行卜、中、下三焦之气,输布到五脏六腑。原,是三焦的尊号,所以三焦之气所止的愉穴常常作为原穴。五脏六腑有病时,都取用于各经的原穴而治疗。


论穴道:六十七难

    六十七难曰:五脏募皆在阴,而俞皆在阳者;何谓也?

    然:阴病行阳,阳病行阴。故令募在阴,俞在阳。

【译文】

    问:五脏的募穴都位于属阴的胸腹部,而五脏的输穴都位于属阳的腰背部,这是什么道理呢?

    答:内脏或阴经的病气常出行于阳分的脑穴,体表或阳经的病气常人行于阴分的募穴。所以募穴都位于属阴的胸腹部,俞穴都位于属阳的腰背部。


论穴道:六十八难

    六十八难曰:五脏六腑,皆有井、荥、俞、经、合,皆何所主?

    然:经言所出为井,所流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此五脏六腑井、荥、俞、经、合所主病也。

【译文】 

    问:人体五脏六腑各经,都有并、荣、脑、经、合五穴,它们都主治什么样的病证呢?

    答:古典医书上讲,经气所出发的地方为井穴,经气缓缓流动的地方为荣穴,经气所灌往的地方为脑穴,经气所流行的地方为经穴,经气所深人的地方为合穴。井穴主治心下胀满,荣穴主治身体发热,腑穴主治身体困重、关节疼痛,经穴主治咳嗽气喘、身体寒热。合穴主治气上冲逆而泻泄。这就是五胜六腑各经的井、荣、腑、经、合穴所主治的病证。


论针法:六十九难

    六十九难曰:经言,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不实不虚,以经取之,何谓也?

    然: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当先补之,然后泻之。不实不虚,以经取之者,是正经自生病,不中他邪也,当自取其经,故言以经取之。

【译文】

    问:古典医书上讲,疾病虚证用补法治疗,实证用妈法治疗,不虚不实的病证,在本经取穴治疗,这是为什么呢?

    答:根据五行学说,虚证的应当补其母脏经气和它所属母经的有关穴位,实证的应当泻其子脏经气和它所属子经的有关穴位,在治疗步骤上,应当先用补法,然后用泻法。不实不虚的病证,没有受到他经之邪的影响,故当只需取用本经穴位,所以说是以经取之。


论针法:七十难

曰:春夏刺浅,秋冬刺深者,何谓也?

    然:春夏者,阳气在上,人气亦在上,故当浅取之;秋冬者,阳气在下,人气亦在下,故当深取之。

    春夏各致一阴,秋冬各致一阳者,何谓也?

    然:春夏温,必致一阴者,初下针,沉之至肾肝之部,得气,引持之阴也。秋冬寒,必致一阳者,初内针,浅而浮之至心肺之部,得气,推内之阳也。是谓春夏必致一阴,秋冬必致一阳。

【译文】 

    问:春夏之时,针刺疾病宜浅,秋冬之时,针刺疾病宜深,这是为什么呢?

    答:春夏之时,自然界的阳气向上,人身中的阳气也向上行于肌肤表浅部位,所以针刺时应当浅刺治疗;秋冬之时,自然界的阳气向下,人身中的阳气也向下行于筋骨深层部位,所以针刺脚应当深刺治疗。

    春夏两季必须导引一阴之气,秋冬两季必须导引一阳之气,这是什么道理?答:春夏之时必须引导一阴之气,即刚开始下针时,要深刺到肝肾所主的筋骨部位,得气后,再将针上提以弓!导肝肾的阴气,上达阳分。秋冬气候寒冷,必然引导一阳之气,即刚开始进针时,要浅刺到心肺所主的血脉皮肤部位,得气后,再将针推进以送人心肺的限气,深达阴分。这就是春夏必须引导一阴之气,秋冬必须引导一阳之气的针法。


论针法:七十一难

    七十一难曰:经言,刺荣无伤卫,刺卫无伤荣,何谓也?

    然:针阳者,卧针而刺之;刺阴者,先以左手摄按所针荥俞之处,气散乃内针。是谓刺荣无伤卫,刺卫无伤荣也。

【译文】 

    问:古典医书上讲,针刺荣分的时候不要伤及卫分,针刺卫分的时候不要伤及荣分,这是为什么呢?

    答:针刺属阳之卫分时,应当横刺;针刺属阴之荣分时,应当先用左手往来按摩所要针刺的穴位上,使局部的卫气散开,然后进行针刺。这就是所说的刺荣无伤卫,刺卫无伤荣的针法。


论针法:七十二难

    七十二难曰:经言,能知迎随之气,可令调之;调气之方,必在阴阳。何谓也?

    然:所谓迎随者,知荣卫之流行,经脉之往来也。随其逆顺而取之,故曰迎随。调气之方,必在阴阳者,知其内外表里,随其阴阳而调之,故曰调气之方,必在阴阳。

【译文】

    问:古书上讲,能够知道针刺手法上的迎随经脉之气,就可以使经脉之气得到调和。调和经气的方法,首先在于阴阳的辨别,这是为什么呢?

    答:所说的迎随,就是要知道荣卫之气在经脉中的流通运行,经脉各自的往来行走方向,随着它行走的方向进行逆取或顺取。所以叫做迎随。调理经气的方法,首先在于阴阳虚实情况的辨别,知道病变的内外表里,随着它的阴阳变化而调理治之。所以说调理经气的方法,必须首先辨别阴阳。


论针法:七十三难

    七十三难曰:诸井者,肌肉浅薄,气少不足使也,刺之奈何?

    然:诸井者,木也;荥者,火也。火者,木之子,当刺井者,以荥泻之。故经言,补者不可以为泻,泻者不可以为补,此之谓也。

【译文】 

    向:人体各个井穴,都在肌肉浅薄的部位,经气微少,不足以使用针刺泻法,若用针刺泻法,当怎样运用呢?

    答:五脏所属的各个井穴,在五行中都是属木;荣穴,都是属火。火是木之子,应当针刺井穴的,可以据实者泻其子的原则,而改荣穴施行泻法。所以古典医书上讲,用补法的不可以用泻法,用泻法的不可以用补法,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论针法:七十四难

    七十四难曰;经言,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俞,秋刺经,冬刺合者,何谓也?

    然:春刺井者,邪在肝;夏刺荥者,邪在心;季夏刺俞者,邪在脾;秋刺经者,邪在肺;冬刺合者,邪在肾。

    其肝、心、脾、肺、肾,而系于春、夏、秋、冬者,何也?

    然:五脏一病,辄有五也(色)。假令肝病,色青者肝也,臊臭者肝也,喜酸者肝也,喜呼者肝也,喜泣者,肝也。其病众多,不可尽言也。四时有数,而并系于春、夏、秋、冬者也。针之要妙,在于秋毫者也。

【译文】

    问:古典医书上讲,春季针刺并穴,夏季针刺荣穴,季夏针刺硫穴,秋季针刺经穴,冬季针刺合穴,这是为什么呢个

    答:春季针刺井穴,是邪气在肝;夏季针刺荣穴,是邪气在心;季夏针刺脑穴,是邢气在脾;秋季针刺经穴,是邪气在肺;冬季针刺合穴,是邪气在肾。

    问:肝、心、脾、肺、肾五脏,联系于春、夏、秋、冬四季,这是为什么呢?

    答:五脏中的一脏有病,往往随着相应的季节而有色、臭、味、声、液五方面的表现。假使肝脏发生病变:病人表现为面色青,体有躁臭气,喜食酸味常发呼叫,时时哭泣流泪等。五脏病变很多,不可以全部说完。春夏秋冬四时有一定的节数,人体的井、荣、愉、经、合穴都联系着春、夏、秋、冬四季变化,针刺的重要和微妙,就在于这些微妙的变化。


论针法:七十五难

    七十五难曰:经言,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何谓也?

    然:金、木、水、火、土,当更相平。东方木也,西方金也。木欲实,金当平之;火欲实,水当平之;土欲实,木当平之;金欲实,火当平之;水欲实,土当平之。东方肝也,则知肝实;西方肺也,则知肺虚。泻南方火,补北方水。南方火,火者,木之子也;北方水,水者,木之母也。水胜火。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故泻火补水,欲令金不得平木也。经曰:不能治其虚,何问其余,此之谓也。

【译文】

    问:古典医书上讲,属东方的脏气实面有余,属西方的脏气虚而不足,治疗采用泻属南方的脏气,补属北方的胜气的治法,这是什么道理昵?

    答:金木水火土五行之问,其关系应当是递相制约,保持相对协调平衡。东方属木,西方属金。如果木气将要偏于实盛时,则金气就当制约它;如果火气将要偏于实盛时,则水气就当制约它;如果土气将要偏于实盛时,则木气就当制约它;如果土气将要偏于实盛时,则木气就当制约它不如果金气将要偏于实盛时,则火气就要制约它;如果水气将要偏于实盛时,则土气就当制约它。东方属肝,那么就知道肝气实盛。而西方属肺,那么就知道肺气虚损。治疗泻属南方火的心脏,补属北方水的肾脏。是因为南方属火,火为木之子;北方属水,水为木之母。水能胜火,子脏能使母脏之气充实,母脏能使子脏之气虚衰。泻南方心火补北方肾水,是因为肺金有恢复制约肝木的作用。古典医书上讲,不能掌握治疗虚证的法则,怎么能够谈得上去掌握治疗其他疾病的方法呢?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论针法:七十六难

    七十六难曰:何谓补泻?当补之时,何所取气?当泻之时,何所置气?

    然:当补之时,从卫取气;当泻之时,从荣置气。其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当先补其阳,而后泻其阴;阴气不足,阳气有余,当先补其阴,而后泻其阳。营卫通行,此其要也。

【译文】

    问:什么叫做补法和泻法?当用补法的时候,从什么地方取气?当用泻法的时候,从什么地方散气了

    答:当用补法的时候,从卫分取气;当用泻法的时候,从荣分散气。如果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应当先补其阳气,然后泻其阴气:如果阴气不足,阳气有余,则应当先补其阴气,然后泻其阳气。使荣卫之气能够正常流通运行,这就是针刺补泻方法的重要原则。


论针法:七十七难

    七十七难曰:经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何谓也?

    然: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中工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

【译文】 

    问:古典医书上讲,医疗技术上等的医生能够防治尚未发生的疾病,医疗技术中等的医生只能治疗已经发生的疾病:这是为什么呢?

    答:所谓治疗未发生的疾病,例如见到肝脏疾病,就知道肝脏疾病往往传给脾脏,所以治疗当先实补脾脏之气,不要让脾脏受到肝邪的侵犯,所以说叫做治未病。技术中等的医生,见到肝脏有病,不懂得它会传给脾脏的道理,只是一味的专治肝病,所似说叫做治已病。


论针法:七十八难

    七十八难曰:针有补泻,何谓也?

    然:补泻之法,非必呼吸出内针也。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当刺之时,先以左手厌按所针荥、俞之处,弹面努之,爪而下之,其气之来,如动脉之状,顺针而刺之。得气,因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不得气,乃与,男外女内;不得气,是为十死不治也。

【译文】 

    问:针刺有补法和泻法,如何操作呢?

    答:补泻的针法,不是必须以呼吸出纳作为行针的唯一方法。知道针刺方法的人,信赖运用其押穴的左手;不知道针刺方法的人,只偏信运用其持针的右手。当针刺的时候。先以左手按压所要针刺的荣脆的部位,用手指轻弹所刺穴位的皮肤,使其脉络和肌肉怒张,再用爪甲向下将穴位切住,使其固定.当经气到来的时候,如同动脉搏动的形状,就顺势将针刺人。等到针下得气后,便把针推进而纳人深部,这就叫做补法;摇动针身而引气外出的,这就叫做泻法。如果下针后不得气,于是就用男子浅刺,女于深刺的提插方法;如果仍然不能得气,这就是一种难以治疗的死证。


论针法:七十九难

    七十九难曰:经言,迎而夺之,安得无虚?随而济之,安得无实,虚之与实,若得若失;实之与虚,若有若无,何谓也?

    然:迎而夺之者,泻其子也;随而济之者,补其母也。假令心病,泻手心主俞,是谓迎而夺之者也;补手心主井,是谓随而济之者也。所谓实之与虚者,牢濡之意也。气来实牢者为得,濡虚者为失,故曰若得若失也。

【译文】 

    问:古典医书上讲,运用迎而夺之的泻法,怎能不会使邪气由实转虚呢?运用随而济之的方法,怎能不会使正气出虚转实呢?针刺虚证和实证,虚证用补法,使正气充实,会使指下感觉若有所得;实证用泻法,使邪气虚衰,会使指下感觉若有所失。这是为什么呢?

    答:迎而夺之的泻法,就是泻其于穴;随而济之的补法,就是补其母穴。假如心脏有病,针泻手厥阴心包络经的腑穴,这就是所说的迎而夺之的泻法;针补手厥阴心包络经的并穴,这就是所说的随而济之的补法。所谓实证与虚证的得失,是褚针刺时指下感觉紧牢充实或软弱空虚的意思。指下感觉气来紧牢充实的就称之为得,指下感觉气来软弱空虚的就称之失。所以说若有所得,若有所失。


论针法:八十难

    八十难曰:经言,有见如入,有见如出者,何谓也?

    然:所谓有见如入、有见如出者,谓左手见气来至,乃内针,针入,见气尽,乃出针。是谓有见如入,有见如出也。

【译文】 

    问:古典医书上讲,有见如人,有见如出,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答:所谓有见如人,有见如出,就是说先用左手按压所刺穴位,待指下显示出经气来到时,就随着将针刺人穴位,当针刺人穴位后显现经气已散时,于是就出针。这就是所谓有见如入,有见如出的意思。


论针法:八十一难

    八十一难曰:经言,无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是寸口脉耶?将病自有虚实耶?其损益奈何?

    然:是病,非谓寸口脉也,谓病自有虚实也。假令肝实而肺虚,肝者木也,肺者金也,金木当更相平,当知金平木。假令肺实而肝虚,微少气,用针不补其肝,而反重实其肺,故曰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此者,中工之所害也。

【译文】 

    问:古典医书上讲,不要实证用补法,虚证用泻法,虚损其不足而补益其有余。这是指寸口脉象虚实呢?还是指疾病本身的虚实呢?其虚损和补益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答:这是指疾病本身所固有的虚实,而不是指寸口脉象的虚实,假如肝实而肺虚的病证,肝是属木,肺是属金,金与木应当相互制约协调平衡,应当知道肺金克制肝木,用补肺泻肝方法治疗,使金能平木。假如肺实而肝虚,肝木之气微弱不定,用针刺治疗不补偏虚的肝,反而更加补益偏盛的肺,所以说实证用补法,虚证用泻法,虚损其不足而补益其有余。这就是医疗技术中等的医生所造成的危害。


【《难 经》·卷下(卷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