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康复第126】#清风计划#近年临床研究证实,使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达到良好血糖控制可延缓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早期有效控制血糖可能对大血管有较长期的保护作用;早期良好控制血糖尚可保护β细胞功能以及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那么,该如何评价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有哪些指标可以了解血糖控制良好与否?针对这些问题,下面笔者就来说说。 评价血糖控制的指标有毛细血管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糖化白蛋白、动态血糖等,其中采用便携式血糖仪进行毛细血管血糖监测是最常用的方法。 毛细血管血糖(一般称为指尖血糖或手指血糖)毛细血管血糖一般取指尖或耳垂血,采用便携式血糖仪进行监测,按监测的时间点不同可分为:空腹血糖、餐前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睡前血糖、夜间血糖等。一般而言,除了孕妇,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需要控制在4.4~7.0mmol/L,非空腹血糖需要控制在10.0mmol/L以内。指尖血糖监测可用于了解血糖控制水平和波动情况,是调整血糖达标的重要措施,也是减少低血糖风险的重要手段。但指尖血糖的结果易受饮食、运动、用药、感染、情绪等因素影响,血糖仪不准确也会影响血糖监测的结果,故当手指血糖处于巨大波动时不利于医生做出调整用药的决策。总之,毛细血管血糖水平只能判断当时一个时间点的血糖水平,不能准确反映过去一段时间的血糖控制情况是否良好。 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简称HbA1c或糖化,是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和葡萄糖结合的产物,与血中葡萄糖的浓度呈正比,因红细胞的寿命最长为120天,平均60天,所以测定糖化血红蛋白能了解较长时间内糖尿病的控制情况,能反映测定前6~8周平均血糖水平,可作为糖尿病长期控制好坏的评价和监测指标。结果常以被葡萄糖结合的血红蛋白总数的百分比表示。对大多数非妊娠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合理的HbA1c控制目标为<7.0%。更严格的HbA1c控制目标(如<6.5%,或尽可能接近正常)适合于病程较短、预期寿命较长,去无并发症、为未合并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其前提是无低血糖或其他不良反应。 因为糖化血红蛋白是可以反映过去2~3个月的血糖水平,因此,有条件的患者,尤其是在治疗初期,应该每3个月检查一次,以了解过去一段时间内血糖控制的总体情况,即使达到治疗目标后也要至少每半年检测一次。但对于孕妇,如果有妊娠期糖尿病风险,需要测定糖化血红蛋白来判断,具体时间需要听医生来安排。需要说明的是糖化血红蛋白不受短期饮食和运动的影响,因此,检测时不需要空腹。总之,糖化血红蛋白可以反映过去一段时间的血糖平均水平,不受偶尔一次血糖升高或降低的影响,可以比较全面的了解过去一段时间的血糖控制情况是否良好,可以用来判断病情控制的好坏、并发症发生的风险,是调整用药的重要依据。 糖化白蛋白糖化白蛋白是血中葡萄糖和蛋白结合的产物,结合的蛋白中约70%是白蛋白。可以反映糖尿病患者测量前2~3周的血糖水平,但其适合中国人的参考值范围还没有最后确定,初步为10.8%~17.1%。总的来说,对于短期住院治疗的糖尿病患者,糖化白蛋白比HbA1c更能体现短期内血糖代谢控制水平。 动态血糖运用现代科技,将葡萄糖感应器植入腹部形成动态血糖监测系统,每隔一段时间可测得一个血糖值,一般为每5分钟测一次血糖值,连续72小时,可了解血糖波动趋势,提供连续、全面、可靠的全天血糖信息,可发现容易忽视的高血糖和低血糖,但其价格比较贵,不容易操作。 最后,很难说清糖化血红蛋白和指尖血糖哪个比较好,它们对于控制糖尿病而言都非常重要,彼此不可替代。尽管糖化血红蛋白可以反映过去一段时间内血糖的控制情况,但目前这个检查只能在医院完成,糖尿病患者自己在家中不能测定,糖友要想了解自己血糖控制情况只能通过指尖血糖的监测。总之,糖尿病患者不能放松对空腹血糖、餐后血糖以及低血糖的监测,没有一次次血糖的良好控制,可想而知,糖化血红蛋白的结果也不会达标。 喜欢的记得关注、点赞,谢谢。 要什么不一样的观点,在下方留言评论,大家一起交流一下。 需要说明的是: 1、本文仅供参考,不作为临床诊断及医疗依据,不可替代专业医师诊断。具体病情不同,康复实施方案必须依据临床具体情况制定,请至医院就诊后遵医嘱或者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本文作者不对患者因阅读本文所产生的不当医疗结果承担责任。 2、参考文献:陈惠《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和控制在糖尿病人康复中的意义》;《疾病康复》p327,张绍岚主编;《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