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春节贺岁档,出现了一匹黑马,就是被称为中国科幻电影新纪元的《流浪地球》。 这部由刘慈欣小说《流浪地球》改编的同名电影,历时4年与观众见面。 为了打造这部科幻电影,剧组做了大量的功课,整部电影对太空、航天、机械等有着丰富的表现。 很多人看完电影后表示,不相信这是中国拍的。很多人看完后依然意犹未尽。
《流浪地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流浪地球》讲了一个脑洞十分大的故事。 未来的某一天,人们发现太阳在急速老化,快要炸了,人类唯一生存的办法就是逃离太阳系。 但是,最近的适合居住的星系是4.2光年外的比邻星。 于是,大家想出一办法,把地球上安装上上万个发动机。 把地球推走。 这就是行星发动机。 人类建造了1万个行星发动机,遍布世界各地。 这样就能把地球推离太阳系。 但是把地球搬家的步骤也很繁琐,总体需要这样五个步骤: 第一步,用地球发动机使地球停止转动,使发动机喷口固定在地球运行的反方向; 第二步,全功率开动地球发动机,使地球加速到逃逸速度,飞出太阳系; 第三步,在外太空继续加速,飞向比邻星; 第四步,在中途使地球重新自转,调转发动机方向,开始减速; 第五步,地球泊入比邻星轨道,成为这颗恒星的卫星。 当这一万个行星发动机全部启动,地球就是如此壮观的景象: 但是人类为了这个计划,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让地球刹车,并推动地球前进,让板块变动,引发了滔天海啸和地震;地球人口减半,只剩35亿人口……城市陷入冰封。 幸存的35亿人,被迫迁入地下城,因为地面已经低温将至零下84度了。 就在这种时刻,人类为了生存,艰难前行。 在这时,在地球还没有飞出太阳系的时候,飞近了木星的时候,被木星引力吸引,地球逐渐接近木星并最后要撞击木星的危险时刻。 在这危机关头,人们为了脱离危险,上演了一段段潸然泪下的求生故事。 老师家长,你有带着孩子看这部电影吗?在看电影时,当孩子提出了自己的不解之处,你该如何给孩子答复的呢? 其实,在这部电影中,涉及的科学知识非常多,设定详实,且高度融入了剧情。 电影讲述的故事中,明知靠近木星有危险,为什么地球还要走这条路?为什么接近了木星地球就会被“撕裂”? 带着种种疑问和思考,让我们一起了解这些电影情节里的科学解读和科学背景,探寻这个电影故事中的科学奥秘! 故事背景是这样的:太阳急速老化,不断膨胀,太阳系已经不适合人类生存,于是人类为自己选了一个新的家园——比邻星(半人马座三星)。 比邻星同太阳一样,都是恒星,但质量只有太阳的八分之一 地球是个庞然大物,半径6371公里,重达59万亿亿吨。但人类造出了同样庞大的行星发动机,足以在5年左右将地球推进到逃逸速度(脱离太阳引力的最低速度)。 行星发动机示意图 但这个速度还远远不够。比邻星(半人马座三星)距离地球4.3光年,如果按照逃逸速度航行,需要7.7万年才能抵达,这实在是太漫长了! 即使行星发动机继续加速,达到光速的百分之一仍然不可行。于是人类想到了借助木星的“引力弹弓”,令地球零消耗改变方向、提升速度,最后到达比邻星。 那为什么行星发动机不能加速到百分之一光速呢?这是因为行星发动机的能量来自“重元素聚变”。 所谓重元素聚变并不是什么稀奇玩意儿。在宇宙深处有不少恒星“巨无霸”,内部就在进行着重元素聚变。 重元素聚变的质能转换效率是相当低的。最乐观估计,地球要达到逃逸速度,也必须烧掉7亿亿吨的石头,相当于把全球的地面挖掉40米做为燃料;要达到光速的百分之一,则必须削去地壳的一半。 如果无法靠自己的力量推动地球,那就借助精巧的轨道计算,利用天文尺度的力量——万有引力。于是人类将目光投向木星,这就是电影前半段上演的。 航天中存在引力弹弓现象,利用它,可以令航天器零消耗低改变方向、提升速度,送达目标轨道。 引力弹弓一般发生在一对重量相差悬殊的天体之间。这里我们用木星(红色球)和地球(蓝色球)举个例子,如图a和图b所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