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形声字,读作zhū。甲骨文、金文中尚未发现此字。战国时期有三种字形:一是楚国《包山竹简》字形,左中右结构,左豕,中间有一条弧线对豕形成半包围,右善;二是楚国《天星观竹简》字形,是《包山竹简》的改进型,左右结构,左边把豕和半包围弧线合二为一,右边是者;三是秦国《云梦法律》竹简字形,左右结构,左豕右者。篆文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豬,俗字写作猪,现在以猪为正体,豬成为异体字。本义可做食物的豕。 猪由犭和者组成。犭是犬字旁。这种简化把猪归到狗那里去了,显然是错误的。猪在《包山楚简》中写作豕+半包围弧线+善,这是作为善(膳,食物)的野猪。秦简《云梦法律》写作豬。者,甲骨文是架起柴禾烧火的样子。秦简的豬,本义烤野猪。 换句话说,楚简字形只是指豕可以做成食物,秦简字形则明确是烤着吃。因为秦统一六国,李斯作小篆,自然是以秦简为主要依据。因此,隶变后,楷书写作豬。 猪的衍生字只有一个,潴,读作zhū。 豕,读作shǐ,象形字。甲骨文字形是一个野猪的形象。 豕的衍生字很多,都跟野猪有关。家,蒙,琢,豪,逐,豚,毅,遂,诼,豗,瓥,慁,豛,壉,豮,豤,豘,豨,豢,椓,豝,豟,豞,豷,藸,籧,彖,臄,豳,豣,涿,冡,豭,豯,豦,豩,燹,蟸,豶,瘃,豜,嶳,懅,豲,甤。 彘,读作zhì,甲骨文字形是一只野猪(豕)被一支箭射中。这是远古人猎获野猪的一个典型场景。远古人把这个场景记录下来,写作彘,本义猎获野猪。后来也指猪。汉武帝刘彻,小时候叫刘彘。 亥,象形字,读作hài。甲骨文是一个去掉头、尾、内脏和蹄的豕,也就是猪的胴[dòng]体(躯干,特指牲畜屠宰后,除去头、尾、四肢、内脏等剩下的部分)。金文大致相同,篆文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亥。本义是豕(猪)的胴体。 亥的衍生字很多,都与猪的胴体及杀猪和割猪头有关。孩,刻,该,核,咳,颏,劾,骇,侅,胲,硋,絯,陔,氦,垓,阂,赅,骸,郂,欬,姟,痎,荄,晐,輆,烗。 诗曰: 猪指野猪做成膳, 彘是野猪身中箭。 亥指野猪之胴体, 肥猪拱门好运满。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