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一节毕业班的复习课,课题是《中考现代文阅读指导》。
授课老师准备非常充分,首先从课标的高度对现代文的复习和学生理顺了思路:一要明确重点,二要遵循步骤,三要树立观念,四要确立意识。之后,选取了三个点(词句理解、文意把握句子赏析),结合例子对学生进行了答题技巧的指导。
教学的设计是没有问题的,课堂的容量也不小。但从授课过程来看,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是很强,气氛显得比较沉闷,有些看似简单的题目学生回答不得要领,显然对于老师归纳的答题格式不能领会于心并灵活运用。
语文考试中,现代文阅读无疑是难点中的难点,尤其是散文与小说类的文章。有些学生从初一到初四进步不大,有的是原地踏步。临近考试,不管是哪个年级,老师都会苦口婆心地进行答题方法的灌输,力求让学生学会一种答题的”公式“,以便在考试中能够得个高分。
然而,效果往往是比较差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
根子显然还是在学生阅读能力上。作为农村孩子来说,阅读量比较小,没有精读一篇文章的习惯,必备的阅读速度以及概括、归纳与分析的能力都不是很高,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师总结的答题技巧再细致,学生也难以做到融汇贯通,形不成有效的迁移能力。往往是在这篇文章中的这个题会了,一换文章,就不知道从何处入手了。
所以,说到底答题指导只能是锦上添花,是临时抱佛脚的无奈之举,学生需要的是”雪中送炭“,这个”炭“是实实在在地阅读,扎扎实实地精读,有了足够的能够理解的语言材料,技巧的指导才有所附着,否则,老师的努力就是费力不讨好,至多只能是事倍功半罢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