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教育怎么改革,都需要首先弄清楚两个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
具体到一个老师的教学过程,“教”与“学”的关系是必须首先要明确的。无论老师通过什么样的手段,其“教”的活动只有转变为学生“学”的行动才会有效果。
期中考试结束了,在质量分析会上,又有老师提出自己的困惑:有些知识明明在课堂上讲了,并且还反复进行了强调,为什么在试题上出现后还是有那么多学生做不对呢?
这就涉及到一个教学的本质问题:落实。
传统的课堂是靠老师一支粉笔、一张嘴“包打天下”的,越能“讲”的老师越受欢迎,成绩也相对要好。但有一个前提,老师是知识的“先行者”和“垄断者”。学生在其他渠道接触不到相关的知识,大部分学生只有在课堂上认真“听讲”才会掌握知识,才有好的成绩。
现在变了。网络时代的人只要愿意,随时可以获取任何信息。而且知识似乎形成了一种“可视化传输”的模式,——如果不借助于图片、视频等形象手段,接受的效果就差得多。这不只是学生,成年人也是如此。比如说,现在去参加一个会议,假如讲话人没有制作PPT,结束后就一点印象也没有,连笔记都记不下来。
于是,一个有着二十多年教龄的老师感叹:年轻老师说不用课件不会上课,似乎是“水平低”,我觉得自己“水平高”,用一张嘴就行,可是成绩远远不如人家。
这里面,或许有师生距离的问题,或许有课后辅导的问题,或许有备课是否充分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年轻老师通过认真的课前准备,把重要的知识浓缩成了多媒体上的可视化信息,让学生更容易掌握。而这位老教师的一张嘴,因为过于简单而在时间上“过时”了,在效果上“降低”了。
老师的“教”用什么样的方式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教”的内容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知道学生是否“学”会了,学不会的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补救,这就是教学上的“落实”。落实的作用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会过分,因为教学落不到实处,成绩便无从谈起。
落实的措施因人而异,但都需要有针对性,并且一直坚持。不外乎就是教学常规中提到的认真备课,课堂反馈,加大作业批改力度,跟进辅导。三个字可能就概括了:
严,细,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