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珠玑巷罗贵家南迁记之-----分类: 粤西历史文化与风俗

 资料间 2019-02-13

宋珠玑巷罗贵家南迁记 

宋珠玑巷罗贵家南迁记   分类: 粤西历史文化与风俗

第一章 罗氏得姓

一、罗氏得姓于西周时罗国

 

各省罗氏谱多载罗氏得姓起于西周时的罗国,在今湖北宜城县西,西周初年分封的诸候国,坛姓。后为楚所灭。宋罗元杰《江西大成谱序》云:

 

“吾族世系,出于有熊氏之后祝融公,流传及妘姓,建周封妘匡正公於罗,食采宜城,其后卜土受姓,以国为氏。”即主此说。从上例说明三点:

 

1.罗氏的祖先是以国为姓的。

 

2.罗氏的祖先是本姓“妘”的。

 

3.罗氏祖先是周代策封的部族。

 

我国族谱所记第一代祖先取姓,“以国为姓”是很普通的一种(还有以地理环境、家族名人为姓的等等)。这是在奴隶制国家建立后的社会组织形式之一。因为三代以前,姓和氏是有别的。例如在原始公社时代,如母系社会阶段,古书即有记载。《通志·氏族略序》云:“三代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以后,姓氏合而为一。”母系社会组织是儿女知有母而不知有父的。因为一个女子可以和几个男相爱生子,在古书中如《白虎通》即记古之民“但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古书上常见妇女假借异像,无夫产子之事,如《史记·殷本纪》即记:“三人行浴。见玄乌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姓为女生,为血缘家族性质,氏则每为地理区域性质而生,《左传》有云:“因生而赐姓,胙之土而命氏。”故《史记·本纪》各篇所记,均有此种记述,例如在《夏本纪》云:“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即用氏去划分同姓各支系用。故周为功臣封国亦用斯制,《江西大成谱序》云:“武王承烈,无论同宗异姓,凡先世有功德者,悉分茅胙土,世爵世官,侯伯子男,大小七十二国。而我祖匡正公,有功于周,受封于罗,地方五十里,当是时,与隋、勋、鄢、绞数国,为唇齿之邦。”故罗氏一世祖即为坛匡正,分封于罗,改坛姓为罗姓,尊匡正为始祖,长子二世为始姓祖。罗国是春秋小国,也是周武所封。而国名因所封地于罗水,故国号曰“罗”。《初辑罗氏族谱序》云:

 

“至周武王三年(约前11世纪),我祖郐公,字匡正,因征宜城有功,晋封子爵,国于宜城,镇守楚北。地在南漳县八十里,有罗水出焉,故国号日“罗”。封“安南罗国公”。

 

这里说匡正率领族人,协助周武王征殷是向南出的,即顺汉水南下,攻殷人属国,罗地即今宜城,为南攻楚人要地,故克殷后,武王即封为子爵,建成镇守,立为国,春秋时,更因为东周防楚,升为候,故后被迫迁。据《罗氏世本序》(佚名):“周桓王二十年,楚以伐绞(今勋县地)之后,分师涉于彭(房县地)、罗、欲伐之……明年,楚屈瑕帅师伐罗。……罗遂袭击瑕师,败之荒谷。是岁,罗自宜成徙国枝江。”即前700年时,罗国仍强,能胜楚,败楚鄢水(即鄢国地,今宜城地)。其先,平王东迁时(前764年),亦由15世罗彦和公督军统带一百三十七营官兵拒楚。故16世罗班(彦长子)亦能胜楚军,将屈瑕自缢死,楚怒,故举国迁避楚报复。胜楚是因罗班有谋,与大夫郭伯嘉请戎卢国军袭后,于鄢水合军攻楚也。(见《江西大成谱序》)此役罗班升为候爵,称为“罗候”。传二十世至罗晖,为楚并税,国用太差,二十一世罗缙,贡税入楚,至二十四世万通国亡,家徙襄阳,山居黄龙洞,二十七世利达,世袭被削。二十九世罗文,采地为秦所并。(据《大埔罗氏族谱》1998年修订本附二《罗氏源流受氏世次录》、《罗国一世始祖郐公世系》等文件)

 

二、罗国究源

 

正史记载,罗国以春秋时为盛,但其祖则各地族谱多记源于祝融,妘姓,罗国始祖“安南罗国公”姓妘,与祝融同姓。

 

我国族谱始祖多和古代名人、名臣武将,国君帝王相连,即欲说明本族的光荣,用为凝聚和鼓励族人上进心之用,如作者家谱,即记曾氏祖郎国,即受夏时“少康中兴”封国,即曾氏祖为“小国之君”(事见《禹本纪》)。但曾氏第一世定在孔门高弟曾参与名人相连起来。故罗氏亦以国为姓,故定安南罗国公之子为第一代。史家每不相信古史之传说,故民国有“古史辨”一派,言“大禹是一条虫”。以此段历史记载不明,又无考古证据。以当时人类学(包括民族、民俗、社会和文化学等)未兴,才产生这一学派。

 

妘匡正为一世祝融61世孙,过程如下。《初辑罗氏族谱序》云:“我社黎公,即祝融氏(黎为颛项子八凯之一卷章长子),颛项帝时为火正,司地,及高辛氏之世,与弟回(即吴回)代为祝融之官,后世以功列王祀,称祝融氏·都于郐。今河南新郑县东北有祝融圩是也。历唐、虞、夏、商、周五代,处其地者,改称坛姓。”按妘为上古代八大姓之一(郑晓曰:“上古八大姓:姜、姬、妫、姒、赢、姑、姚、坛)(即八个大部族姓,为母系社会残留形态。这样,罗姓祖源即和上古历史联系上了。因为祝融按传说即为颛项帝火正、司地;高辛帝为祝融氏,有封地立国,称为郐(都所在)。而颛项、高辛皆黄帝的后裔,《五帝本纪》云:“高辛于颛项为族子”。“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而“帝颛项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这样,罗氏因妘匡正而与祝融氏相接连,故罗氏祖源为黄帝子孙之一支了。

 

具体来说,坛匡正是祝融后妘姓子孙之陇西一支。因该《谱序》续说:“妘姓之后,有迁居陇西者。”即周初又从陇西随周朝伐纣而南调的一支人马。与楚为邻,周封妘氏于此防楚也。

 

按罗国附近各氏族部落多为随武王征殷的封国。如庸国(竹山)、隋国(随州)、邓国(邓县)、蓼国(固始)等,且多属蛮族,如南面的楚,自称蛮夷,但与罗同祖。《楚世家》云:“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项高阳……卷章生重黎,为帝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日祝融……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六日季连,芈姓,楚其后也。”又“周文王时,季连之苗裔日鬻熊,鬻熊子事文王……当周成王之时,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今枝江),“尽与谱记相同,故可与罗祖并用。

 

罗氏与楚同祖,亦见于《罗氏世本序》。序云:“罗氏之先,熊姓也,本楚熊绎之后。初封国于襄州宜城。”两说虽同连系到祝融,但姓有差别,即一为坛姓,一为熊姓,故其间足资考证者殊多,希学者注意焉。如芈(即妳)姓为楚后,称“有熊氏”。而罗姓则以居妘水地,故姓妘,今见《广东豫章书院志》云:“(前八十五世)和伸……与羲氏兄弟,并佐唐帝放勋……迁居坛水之阴,后改姓妘氏。”如是,则罗氏亦可称源为“有熊氏”了。

 

总之,罗国以祝融说为主。而亦有以为楚祖被周分封之一支,即罗楚同源、同姓,其后于周封国时,各为子爵,封于群蛮所据地区,分成一小国焉。

 

妘匡正公于周武王九年南征有功,封安南罗国公,十二年灭商,封为子爵立罗子国于宜城,以国为姓,历廿四世,至前565年为楚武王所灭。卅一世凌甫公仕秦复国,前366年复国于罗,旋迁枝江,历时230年,召集宗亲,并辑家谱,上起祝融,下迄匡正,至今二千三百年,97而卒,葬枝江城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