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清照——此花不与群花比(五)

 旧时斜阳 2019-02-13
 

公元1119年,赵明诚先后出任莱州、淄州知州,其时局面已经乱了。

往日那种悠闲自在的生活终于不再有。

局面不明朗,带给李清照的麻烦不仅仅是精神上,更多的体现在生活上。

她和赵明诚节衣缩食,走遍四方寻的国宝碑文也越积越多。因为赵明诚的父亲在政府工作,其中还亲戚和老朋友掌管国家图书和编修史志,常常可以看到像《诗经》以外的佚诗、正史以外的

逸史,以及从鲁国孔子旧壁中、汲郡魏安厘王墓中发掘出来的古文经传和竹简文字,这些东西光是保存都要占不少地方。

赵家房屋是不少。

但禁不起长年累月的维修。

加上一次又一次的搬迁。

赵家已经负担不起。

为了保存这些宝物,她不吃第二道荤菜,不穿第二件绣有文彩的衣裳,头上没有明珠翡翠的首饰,室内没有镀金刺绣的家具。

即便是如此,庞大的开销依旧是她心头的一道坎。

多年的安逸生活,多年的收藏,多年的才情,都化为了笔端之下。

往日为爱好付出的种种努力,在家国亡故之际,竟显得如此不堪一击。

她很担心自己没有能力继续保存这些宝物。

局势到了钦宗靖康元年,几乎坏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金军开始进犯京师汴梁。

面对满箱满笼的书籍,古物,夫妻二人既有恋恋不舍,也是一脸的无奈。

此时此刻的李清照才明白,在国难面前,个人的荣誉安慰实在微不足道。

没有国,何来家的道理,对后来李清照的决定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寄托皇帝能振作的夫妻二人,开始做出各种努力。

但这种努力是徒劳的,他们的宝物因为太多,运输不方便,不得不进行大面积的处理,书籍中重而且大的印本去掉,藏画中重复的几幅去掉,古器中没有款识的去掉。

即便是这样,依旧不够。

夫妻二人不得不忍痛去掉了掉书籍中的国子监刻本、画卷中的平平之作及古器中又重又大的几件。

经多次削减,还装了十五车书籍。

等回到老家,锁着书册什物,占用了十多间房屋,希望来春再备船把它装走。

但这种愿望依旧落空。

就在当年,金兵攻下青州,这十几屋东西,一下子化为灰烬了。

看着多年的心血被化作灰烬,夫妻二人心中的痛可想而知。

寄希望皇帝振作的愿望很快就落空了。

金兵开始大面积的进攻。

而这时,丈夫又接命前往湖州上任。

李清照很清楚,局面如此,夫妻一旦分别,也许就再难以见面。

她并不担心自己的安慰,她更多的担心夫妻二人多年的心血就此毁于一旦。

她大声冲着丈夫喊:"假如听说城里局势紧急,怎么办呀?"

赵明诚伸出两个手指,远远地答应道:"跟随众人吧。实在万不得已,先丢掉包裹箱笼,再丢掉衣服被褥,再丢掉书册卷轴,再丢掉古董,只是那些宗庙祭器和礼乐之器,必须抱着背着,与自

身共存亡,别忘了!"

(呼曰:"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戟手遥应曰:"从众。必不得已,先弃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金石录后序》

这个理念 ,李清照到死都没忘记。

建炎三年,已经逃往了差不多一年的夫妻二人决定离开老家赶往江西,行致乌江,站在西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的地方。

想到当年楚霸王不可一世的英雄气概。

李清照心头不由地涌起了一股向往之情。

如今的局势,和当时的秦汉差不多吧。

这样的局面也许只有项羽这样的英雄才能收拾残局吧。

往日的英雄已经远去,近日的大宋还没有出现过这样的英雄。

老天爷难道希望这样的局面一直这样下去么?

面对浩浩江水,她再也忍不住心中的感慨。

挥笔写下了千古名篇——《夏日绝句》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人活着就要做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

这才是人世间的英雄,为了活命,抛弃中原河山,苟且偷生,即便是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

项羽虽然死了,可他依旧是个敢作敢当的英雄。

如果说此时此刻的李清照将一切的希望寄托横空出世的英雄,不如说将希望寄托在自己的丈夫身上。

但这份结果注定是要落空。

赵明诚为人聪明好学,做丈夫是一个好男人,唯独少了点男子汉气概。

担不起英雄二字。

公元1129年赵明诚病卒于建康(南京) ,一段将近三十年的美满姻缘就此落幕。

自此,李清照开始了自己长达二十二年的突围生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