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投资量化前,你必须打的“预防针”

 天悔大哥cqm 2019-02-13

今晚是量化专题直播的第五场,在开始今天的直播之前,我先来给大家做个简单的总结,过去一个月,我们邀请了4位行业专家,为大家做了四场量化直播,分别是:

第一期:什么是量化对冲基金以及三种常见的量化策略

第二期:数字货币与金融危机的解读以及CTA趋势交易

第三期:数字货币的衍生品量化交易以及期货交易所的选择

第四期:数字资产、量化基金的合规和托管问题

今晚也是春节前的最后一场直播啦,基于过去四场的分享,我们再来回顾和总结一下,目前量化市场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判断量化基金和团队,有哪些指标可以帮助我们去做选择,特别的,还有大家非常关心的,目前一些真实案例是怎么样的?

所以,今晚给大家邀请到了臻云科技联合创始人张弘张总,张总是中山大学金融硕士导师、美国UIUC金融工程硕士,曾任美国瑞信银行、香港交通银行衍生品交易员,管理头寸超50亿美元,深圳盈富量化创始人,期权衍生品管理规模超过10亿 。

投资量化前,你必须打的“预防针”

以下是分享正文:

今天分享的主题叫做投资前你必须打的预防针,这个主题跟我们臻云科技现在做的一个事儿很像,我们自己在做一个叫做量化医生的品牌。那量化医生这个品牌是干什么的?简单来说就是如果你投量化亏了钱,量化医生可以帮你诊断,看看问题在哪;如果你没投过量化是准备投,量化医生就可以帮你打打疫苗,告诉你怎么筛选出好的团队;如果你也没投过,只是来围观,那量化医生可以帮你做一个科普。

我们自己其实就是一个量化机构,那为什么我们要做量化医生?一个多月前,有一个很好的朋友要把他的比特币给我们去做量化管理,合同协议都签好了,那打币的当晚他告诉我们,它的币被别的团队爆仓了,全亏没了。之后我们就感觉,现在数字货币圈内量化的一些现象其实已经损害到我们自己的利益,所以就想出来为量化义务做点事儿。

我今天大概会按照这个顺序来分享,我先讲一下数字货币量化这个行业的一些概况和痛点,然后讲一下我们具体的解决方案,也就是说通过哪些指标去看一个量化团队和策略,最后通过一些真实的案例,让大家印象更加深刻。希望我们可以一起营造一个更美好的量化投资环境。

量化到底赚钱吗?

在ico凉了之后,我们看到其实行业内现在可能有十个会议,可能有九个都是讲量化的,我们其实大大小小看了不下一百家这样的量化团队,很多只是换个包装去圈钱,把大家从一个坑跳到另一个坑,这个是没有意义的,再怎么分析指标都是没有意义的。

投资量化前,你必须打的“预防针”

这张图是我们做的一个调查,都是真实的数据,每一行都代表了一个量化团队真实的收益情况。数据来源都是我们自己或者朋友账号过去真实的数据展示。每个账号都是超过100个BTC的规模,总共10个套利团队,9个CTA团队,还有一个复合策略团队。

从年化收益来看,除了三个团队的收益率是个位数之外,其他的团队年化收益率都在30%以上,最高的有457%的年化收益。那我们也知道高收益也就伴随着高风险,所以我们从最大回撤的指标可以看到,套利策略的最大回撤几乎都在1%以内,而CTA趋势跟踪的策略相对就比较大了,在5%到20%不等,所以收益最高的也对应的是回撤最大的。

那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实际情况,或者实际投的量化团队的真实情况不是这样的?那这个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说的行业痛点。

量化行业痛点

首先第一个就是不透明。一个普通的投资人或者说散户量化小白,其实很难判断出是量化,还是说资金盘。因为现在也很多打着量化旗号的资金盘,其实最大的区别,量化是风险控制的,资金盘的风险是不可控的,如果最后一棒交到你手上,你可能就把本金都掉下去了。之前有很多币也是这样,每天都涨,突然就一根很长的阴线,然后直接就跌没了。

如果我们确定了不是资金盘,还有一种可能性是它虽然打的是量化的旗号,其实背后是一个主观的操盘手,这实际上是个人主观交易的,觉得要涨了就追进去,觉得要跌就卖。那这些你从表面上是看不出来的,因为他们跟你去介绍的时候,他们也是每天都有交易,也不是资金盘团队,但也可以包装的。

那还有一种就是圈内的交易员看着量化比较火,就开始研究量化,然后在外面聘请一些量化从业人员,或者说组一个团队,或者甚至是半路就开始学代码什么的。

第二个行业痛病我们认为是不真实。首先一是团队的背景很多都是假的,二是策略的属性也无从考究,比如说它是套利策略,实际上它可能是趋势跟踪,三是历史业绩,因为传统的股票是由券商作为第三方托管结算的,但币圈投资的交易历史业绩其实很难考证的,甚至是伪造的。那比如说它可以同时操作好几个账号。然后操作也是相反的,随便做一下,他可以拿那个赚钱的给你做一下宣传,这样的话,我们确实也看到了都是有交易的,也确实有赚钱,所以你比较难分辨。还有就是业绩的时间长短也很重要,如果对方策略团队拿出一年以来都很稳定的历史业绩,每个月都有盈利的,那这个是很可靠的。但现实是,业内其实没有几个团队有超过一年的历史业绩,你也不可能用一年的时间去判断,时间成本太大。那反过来如果你用一两个月的业绩来判断的话,这个运气成分又很大,因为有可能刚好这段行情很适合他的策略。怎么判断一份历史业绩是不是靠谱真实也是有门道的。

最后一个我们认为的行业痛点是非常不公平。因为对于量化管理人来说,你给他资金如果亏损的话,他顶多就是说失去你这个客户而已,但是如果他赢钱的话,那他是要跟你做分成的。所以正常来说,按照经济学原理,最大努力的去搏一搏,单车变摩托嘛。所以这里面风控就显得很重要了。如果没有跟对方去协商好一个止损线和预警线,那管理人其实他自己又是裁判又是球员,那怎么去具体做到止损线,能真实的去执行呢?

除了风控这个问题,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管理费分成比例的问题。因为现在量化团队的策略,其实同质化已经很严重了,但是收费可能是差异很大的,这也是影响我们最后收益的因素之一。

上面讲了这么多痛点,其实每个行业我们觉得肯定都有问题的,那事物总是在螺旋式的上升的,我们也分析对比了下传统的量化股票行业跟币圈的数字货币量化。

投资量化前,你必须打的“预防针”

在传统的股票行业,从2010年股指期货放开之后,市场上就存在了两年左右的无风险套利的机会,就是说最早的一批量化团队进场,在股票里面很轻松就能赚到很多钱,就像币圈一样,币圈其实在16年15年的时候,简单的搬砖套利的策略都能赚到按倍数的收益。然后股票行业从2015年开始,大量的机构涌进来做量化,不管是半路出家还是根正苗红的,这个就跟2018年一样,很对项目不赚钱了,就涌进来做量化,那导致整个行业大部分策略同质化很严重,也分摊了很多团队的收益,比如说套利以前能做个几倍,今年去年能做平均30%到50%。那在传统的股票量化市场,2018年到现在为止,整个行业已经形成了头部,就是说前几家的量化机构已经聚集了全市场可能70%-80%资金,那也就意味着如果你之前没有跟他们有接触,或者说你不会判断,那你大概率随便投一个量化团队,很可能都是投到一些不好的团队。

所以我们自己分析这个原因,在未来半年到一年,币圈的量化也很快会形成这样的一个市场格局。币圈的量化头部团队也会冒出来,因为策略都是有容量的,特别是现在币圈的流动性还不是特别好,一个团队能管个3000到5000个比特币,其实接满之后,他几乎不会接新的,再接他估计也不会是一些特别好的策略。所以大家怎么更加精准的去判断团队好不好,在这个时间点上就变得特别重要。

怎么判断一个量化团队?

我们自己把它简单归纳为望闻问切,分几个步骤去看一个团队。

那首先我们要去看一个团队的背景,这个其实在行业内的人来看还是比较简单的,因为量化领域,圈子其实不大的,起码国内量化行业都是在证监会或者说基金业协会有备案的。你通过看团队的履历,曾经从事的量化机构问一下他,比如说你问一下这个团队的负责人,你之前在哪个传统机构工作过,有没有发行过基金产品,有没有备案过,管了多大的规模,那这些问题其实都不能造假的,这事都很容易让你去判断出这个团队是不是根正苗红,有没有基因去做量化这个事情。

接下来会问一下策略的属性,因为量化策略其实已经非常成熟了,无非就是说套利策略、趋势跟踪、高频策略这几类。那为什么要知道这个策略属性呢?因为不同的策略风险的收益结构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套利策略,现在整个行业的年收益率大概在30%~50%,那好一点的团队,最大回撤都控制在1%以内的,也就是说如果你投的团队,哪一天突然亏了几个点,就是很不正常啦。

然后就是看策略逻辑的风控逻辑,这个就相对专业,你需要通过套利策略的一些具体操作问一下他,比如说你的现货和期货的风险敞口是多少,来判断出它是不是半路出家,来判断它的量化策略是不是合理。

再然后的话就是更深入的去问一下他们的操作风格了,比如说找一段特殊的行情问一下他们中间是怎么处理的?比如说前两个月币圈很多币的波动率都很低,过去一个月突然就来了一波不小的反弹,那这时候你就可以问他们是怎么处理的。比如按套利策略来举例,那你这个套利团队当时是怎么去躲避风险的,因为在这种行情下套利策略几乎都是要亏损的,只是亏多亏少的问题,你可以问一下他有多少是人为干预的,通过这些你就能判断出这个团队有没有足够的经验来去面对这些正常来说比较难应对的风险。

最后最精确的做法,我们通过API去接入团队的账号,看一下它的历史业绩是否属实,第二点就是看一下它的比如说套利策略,是不是有实际的期货和现货做匹配,没有暴露风险,他不会去做单边的赌博。

还有一个事情就是大家也要关注一下,你投的团队的资管规模多大,比如说他已经管了,我夸张点说,管了8000个、1万个比特币的话,那正常来说,如果你再投过去的话,可以说基本上配给你的策略也不可能是特别好的策略,可能就年化20%~30%的水平,因为每个好的策略都是有一定的容量的。

所以正常来说,现在这个时间点建议大家投一些管理规模在2000到3000的这样水平和规模的团队,不要太低,也不太多,有足够的迭代能力,同时有好的策略容量留给你。

那最后我们通过所有这些判断,比如我有100个比特币,我们也不要立刻把100个都给他去操作,先给10个做测试,跑两周一个月,你就能知道这个团队是不是跟他承诺的或者说预期的是一致,那我们最后才把仓位逐步配给他,看一下他是不是能最终的持续盈利。

那除此之外,我们还建议大家去找一些第三方的风控系统,因为投资团队他自己既是裁判也是球员,真的风控到止损线的时候,他怎么去平仓,这些都说不好的,所以我觉得大家可以去找一下第三方的风控。我们自己也会帮助大家,我们这有个白名单,也有一个黑名单,这个不是对外公开的,也可以给大家做一些参考。

3个量化诊断案例

投资量化前,你必须打的“预防针”

第一个案例是来自网络自媒体公开募集产品的一个案例,这个团队背景很明显是属于半路出家,因为原来不是做量化的,那可能看着量化比较火热,就靠着这个IP去募集资金,然后交给他背后聘请团队。我们直接看这个截图里面的两幅图,左边是他们的公开的产品要素表,右边是他们公开展示的实盘业绩。

有两点是值得注意的,首先要素表上说明止损线是20%,但实盘业绩的最大回撤已经接近腰斩了,平常它的净值波动也接近10%,这样的情况下20%的止损几乎是不太可能的。

第二点我们仔细看一下具体时间的比较,我们看到这个图第一段的红色框框,这一段其实是当时的行情没有什么波动,但是这个团队的策略直接亏损了50%。团队之前跟我们说这个是趋势跟踪的策略,那可以看到行情波动2% 3%就已经可以造成整个策略的净值亏损20%到40%,这只有一种可能,就是这个策略的杠杆非常大。

第二个红色框框,当时的行情是有一个单边上涨的。按道理来说这种行情是非常对趋势跟踪的胃口的,但我们看到实际的净值收益并没有多少,反而就略微下降。那其实能看出来要么这个团队的实际操作不是趋势跟踪,要么就是这个趋势跟踪抓不住这些爆发口。

投资量化前,你必须打的“预防针”

第二个案例我们看到团队的背景都很不错,从传统大机构出来的,各种诊断都非常理想,左边这个图是他给我们客户展示的一个业绩,中间的图是客户找到我们的时候,他们那个账号的实际收益率,两者其实看出来差别是很大的。原来的套利年化是30%~40%,那最后给了他30个账户之后做出来都是不赚钱的,甚至是微亏的。我们把交割单打出来之后,发现主要的原因既不是策略团队能力的问题,也不是行情非常不配合,而是客户的这个账号手续费等级太低了。

我们分析看到,这个团队的套利策略属于比较高频的,手续会很敏感,那我们尝试把手续费拨回去,其实收益是符合之前的预期的。

第二个案例就说明做一个量化的投资收益判断,其实细节不仅仅是各种的背景,我们建议投资前除了做好调查,也要记住一些细节,先把一些小账号投过去,看看什么情况,在慢慢地去增加投资,因为总是有各种小问题,你可能忽略掉的。

投资量化前,你必须打的“预防针”

第三个给大家分享一个正面的例子,我们认为到目到为止,对外投的量化团队,起码的标准应该达到这个,我们才去往下去看。这个是我们认为标准的优秀团队。

这个团队是一家有很多华尔街顶级机构高管组成的公司,创始人是哥伦比亚大学数学博士,曾经是从事在高盛这些顶级的机构担任基金经理,有超过20年的量化策略研究和管理经验。2018年开始做数字货币。办公室在香港、上海都加起来20多人,他们的策略专注于趋势跟踪,实盘业绩已经超过半年,收益很稳定,管理规模有1000个比特币以上,我们的客户投过去的实盘确实跟他预期的是一致的!

好了,总结一下我刚才从行业的现状,再讲到我们怎么去做一个投资决策,最后给大家分享了三个案例。除此之外,我们希望多跟大家交流,联合在一块,把好的团队选出来,把不好的团队排除在外,我们自己也计划邀请传统的量化机构以及币圈的顶级策略团队,来组建量化医学院,本质上我们是想让正确的量化理念传得更远,预见更健康的量化。

Bang姐提醒:投资有风险,需要慎重考虑多方因素。这也是我们做直播的目的,希望邀请正统军通过知识分享帮助大家获取有用的信息。只有多学习才能练就火眼金睛,做到理性投资!当然,在内容上,我们可能也有考虑不周的地方,欢迎大家指正和建议!感谢对HashBang和Cybex的支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