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中年级记叙文阅读23条答题技巧总结

 清岩树下 2019-02-13

1. 文章体裁是什么?

此文是一篇 :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

2. 记叙文六要素?

(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能通过六要素理解记叙文。

3,如何找文章的中心句:

文章的中心句就是能揭示文章中心思想的句子。捕捉文章的中心句,首先要熟读文章, 理解文章内容,再找出能揭示文章中心的句子。其次,是要掌握文章中心句子的特点。那么如何找中心句呢?一般在开篇,或结尾,一般是议论性总结性的句子。

1) 从题目去找。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往往有的题目就是中心句。

2) 从总起句去找。文章开头的总起句,一般都揭示了全文内容,所以就是中心句。

3) 从结尾上去找。有些文章的结尾,往往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4) 从反复句上去找。有的文章为了突出某种意思,并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往往反 复出现同一个句子,它就是中心句。

5) 从议论句上去找。文中议论处往往透露出文章的中心,因此,议论句中的关键句就 是中心句。

6) 从哲理性句上去找。有的句子很有哲理性,这个句子就是中心句。

7) 从含义深长的句子上去找。有的句子中意义含而不露,蕴藏着深长的意义,这个句 子就是中心句。

8) 从过渡句上去找。有的文章往往用过渡句来点明中心句。

4.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途径及格式:

1) 借助题目。

2) 要素归纳法。

3) 摘录主要句子。

4) 合并段意。

5) 人物、事物、事件

格式 1:

1 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即谁做了什

么。

2 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3 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格式 2:

略式:人物+事件

详尽式:(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补充:归纳文章中心的途径——题目;中心句;开头结尾;内容感知。

5. 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6. 划分层次?

(1) 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 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 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 总分总(掐头去尾)

具体方法:

1、合并同类项,把相同内容的合为一层,把不同的分开来。

2、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

3、找标志词

7. 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 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如何品问题目:从内容、中心、线索、设置悬念、修辞(生动形象说明了……,点明了……)、不同含义(题目不同含义: 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等六个方面体会。

8. 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准确严密、精辟深 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深入浅出、富有感染力、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 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9. 写作手法及作用?

(1) 拟人手法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突出事物的 特点的效果。

(2) 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 夸张手法

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引申事理,含蓄形象鲜明,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激发联想,感染力强

(5) 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使形象鲜明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种感情。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 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对比事物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 使形象更鲜明,特点更显著,道理更深刻,矛盾更尖锐。和衬托相比,对比没有主次。

(6) 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 情等。

(7) 讽刺手法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 使语言辛辣幽默。

(8) 欲扬先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 感人效果。

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其作用可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

(9)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0) 渲染: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

(11) 类比:以浅寓深,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12) 以小见大:通俗易懂,易于引起读者兴趣。

(13) 反语(反讽):有 2 种作用:表示人与人之间的亲昵感情和揭露批判。辛辣讽刺,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战斗性。遇到其他手法请及时补允。

(14) 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

(15) 引用的手法。如名句、箴言之类的

(16) 先声夺人,用一系列的排比句,气势强烈

(17) 采用题记,显得隽永深刻,有文采。

(18) 开头用景物描写,渲染气氛和定基调。

(写作)表现手法类解题思路:

(1)确认所用表现手法。

(2)明确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

(3)结合文句内容作答。

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10,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思想内容和结构)

(1) 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思想内容方面),抓住关键词、修辞方法、描写方 法等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

心)

如何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2) 答题模式(主要从结构上大的):

1. 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引起下文;点题。

2. 文中:承上启下(过渡);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推动情节发展。

3. 文末:点明中心;升华中心;总结全文;升华感情;深化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11,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

次清晰。

12,记叙顺序及作用?

(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13,人称的作用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答题模式: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

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14,修辞方法及作用

(1) 比喻:使事物描写生动形象/具体可感。

(2)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事物描写生动 形象/具体可感。

(3)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表达某种强烈的思想感情,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 印象。

(4)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给人一气呵成之感,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和感染力。

(5) 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发人深思,给人深刻印象。

: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15,重点词语相关题目

(1)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2)词语能否替换类题目:

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 好?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 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 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 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16,表达方式?

1)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文章总是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记叙中的议论: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

龙点睛的作用。

抒情: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描写:刻画人物,描写环境烘托人物心情、为下文作铺垫等;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

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1) 自然环境

交待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社会背景,衬托人物心情/表现人物性格特征/渲染气 氛/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2) 社会环境

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表达方式类解题思路:

1、确认语段所用的具体的表达方式。

2、明确五种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具体分类及作用、以便答题时明确方

3、确认所指定语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结合文章具体分析。23,

17,描写的种类? 按描写对象分:人物描写:

(1) 肖像描写:为了“以形传神,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2) 神态描写:是心理描写的外化。

(3) 动作描写:最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与心情。

(4) 语言(对话)描写:言为心声,最能表示人物的身份,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揭

示人物的特点。

(5) 心理描写:生动地展示人物的精神风貌、性格特点。

场面描写:

人物与人物之间在一定时间、地点且相互发生联系构成的画面。

场面描写可以展示人物活动的环境,烘托人物,渲染气氛,深化主题。

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是对日月星辰、天气、自然风光的描写。作用: 1、渲染气氛;2、烘托心情; 3、表现人物品质;4、推动情节发展;5、突出中心。

社会环境:是对人物活动的场所、风土人情、社会背景的描写。

细节描写:

也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方法。是抓住生活中的细微处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到 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之中。往往用极精彩的笔墨将人物的个性特点呈现出来。

从描写角度分:

正面描写: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行为、语言、心理等,揭示人物思想品质与性格, 反映作品主题。

侧面描写:

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描写主人公,从登场人物口中、眼中或感受中写出未登场人物 的性格。

从描写形态分:

动态描写静态描写

从描写手法分:白描(简笔勾勒) 细描(工笔细描)

18,段意的归纳

1. 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 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 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19,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1、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

2、通过对相关细节描写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 思想性格。

3、要分析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20,正副标题的作用

作用:增强表达效果,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21,典故的作用

一是丰富文章主题,二是增添文章情趣,使文章有文采

22,如何解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从以下五个角度解析。

①选材:材料典型、真实、详略得当,表现、突出了中心。

②结构布局:布局合理、巧妙、结构严谨。

③语言:朴实或生动形象准确;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或流畅,修辞

④立意: 思想深刻、新颖,以小见大、富有哲理等。

⑤表现技巧:一是修辞手法 二是表达方式 三是表现手法。

23,谈谈自己对人物、主题的认识?

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或者从文章主要事件中分析其中蕴涵精神或品质。 答案:由文中××(言或行)表现该人物××的精神(品质 性格 思想 个性)。

一般地说,答案由三部分组成:

A、前半部分简要概括文章内容,可以这样表述:①文章通过……的叙述;②本文由……(某 件事)写起,运用了……。

B、第二部分概括文章内容中蕴含着的思想意义, 可以这样表述:表现了/揭示了/批判了/赞美了/劝诫……(某种思想道理)。有时题目就可成为答案的一部分,而且是必须的内容。

C、陈述同意哪种观点,并阐明理由。在整体感知文本基础上,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 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联系具体材料展开回答。

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

A、指出本文蕴含着的思想意义以及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

B、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 C、所以我们应该怎样怎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