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规》中讲到“爱子道”时,说: 父爱山,爱而俨,母爱水,爱而慈。 俨与慈,山水映,爱圆满,子女幸。
“俨”,左边一个“人”字,右边一个“严”字,表示庄重端肃的意思。 在《道德经》中,老子形容善为道者,其中有一条就说“俨兮,其若客”,意即善为道者有一种品质是始终庄重自持,就像去做客一样。
这一点,其实很多父母都忽视了! 现在,很多家长崇尚与孩子做朋友、称兄道弟,感觉这样才亲密无间,能与孩子交心。 但这种相处方式最后的结果,我们都看到了——如今大多数孩子对父母毫无敬畏心,不但无法无天,还敢动手打骂、甚至杀害父母……
正所谓“名不正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父母“降尊纡贵”地与孩子做朋友以后,首先要意识到,朋友之间是平等的,通常年龄相仿、阅历相似、价值观接近的人才能成为朋友。 所以,你若想和孩子做朋友,那你就只能给孩子提建议,而不能对一个朋友加以管束,因为你自己已经放弃这个资格了。
古人说:“父子之严不可狎,骨肉之爱不可简。” 就是告诫父母,父子之间不能过分亲密,父亲要有父亲的样子,否则会显得不庄重。一旦失了庄重,孩子就容易对父亲失去尊敬之心,久而久之就会懈怠父母。 所以,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当然,这也不是说父母得整天端着架子,不能与孩子亲近——俨与慈中间这个“度”,就是为人父母的智慧了。
人莫不爱其子孙,但爱而不知教,犹弗爱也。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为人父母首要的任务就是引孩子走上正道。若是用了错误的方法教育,把自己教育者的角色定位搞反了,那孩子纵是良质美玉,最后也不见得能成器。
“父爱山,爱而俨”就是说父亲在教育中的角色,更像是宁静而巍峨的高山,要起到高山仰止的作用,言不轻出,出必有的;行不轻动,动则必力。 平时无事则已,一旦有事,父亲那一句“有爸爸在”——就是每个孩子心里最踏实的归处。
所以,父亲对孩子的影响,更重在一个“静”字的培养上。 父亲若是一个好的表率,能养成孩子沉得住气、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经得起磨砺的“俨”字品德。那孩子长大以后,遇事就沉稳、持重,受人信任。 而且唯有静得下来的人,内心才真正有力量和智慧,才能享受“独处”,而不会觉得空虚,非得得到处去找乐子、向心外求法。
“母爱水,爱而慈” 这是说母亲的爱与父爱如山不同,而是像水一样有七种品质: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也就是说,居住善于选择,心灵善于虚静,待人善于仁爱,言语善于诚信,为政善于治理,办事善于能动,行动善于适时。
一个好的母亲,就像水一样,能动灵活,温柔和蔼,总是善处下位而不与人争斗。 这样如水的品质,老子说最接近于道,所以说“上善若水”。
但现在因为大多数女性也要走出家门、为事业拼搏,在外面八小时工作时把自己当男人用,回到家里想转换频道变成贤妻良母,的确是有点难度。 但是,母亲如果不修水的慈爱柔和,对孩子的教育会产生最直接的影响!
我有一个朋友,他母亲非常要强,一直与婆家关系紧张,最后为了争一口气,带着一儿一女净身出户,一开始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 但这位母亲也很厉害,凭着自己一分钱一分钱的积攒,最终把儿女都送入了知名大学,故事到此本来很圆满。
但因为她过分强势,对孩子的保护意识极强,从小培养出了一个和她一模一样强势护短的女儿,以及一个十八岁还不能和她分床睡的儿子。 后来,她女儿的婚姻也不太顺利,而且与母亲一起总是干预弟弟的夫妻生活和家庭琐事。而这个高分、英俊的弟弟,虽然事业有成,但后来非但离了婚,而且还成了双性恋……
最后,这位母亲倒是成功把儿女都留在身边了,过了几十年他们仨还是一家三口,但自己两个孩子的家庭没有一个是正常的、幸福的!
有时候想想,为什么老天要让一个家庭是由父亲、母亲和孩子共同组成的呢? 因为,父亲是阳,是山、是静、是顶天立地,父亲的爱母亲替代不了。 反过来,母亲是阴,是水、是动、是润物细无声,母亲的作用父亲也无法取代。
而父母本来都不是完人,但为了血脉的传承,我们会自动自觉地担起责任:让自己变得更好,才能让孩子得到最圆满的教育!
所谓“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冲气以为和”——中国的文化向来是讲究平衡之道的,所以只有“父爱山,爱而俨,母爱水,爱而慈”,才能有“俨与慈,山水映,爱圆满,子女幸。”
说一千道一万,为人父母,就是修炼我们自己!
逯欣心 2019年2月12日,第351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