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母给我们身命,老师给我们慧命!

 昵称32937624 2019-02-13

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

父母给我们身命,老师给我们慧命!

尊敬父母这个敬延伸,就是尊敬老师,尊师重道是我们传统美德,孝道和师道也是中华文化得以传承的两大法宝。所以在《吕氏春秋》上有这样一句话:“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哪一个领导不希望自己的属下对自己很忠心,哪一个做父母亲的不希望孩子对自己很孝顺?换过来也是一样,哪一个属下不希望自己能够得到领导的信任,身居高位;而哪一个儿子不希望自己的声名显达,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

但是,“人君人亲不得所欲,人臣人子不得所愿”。但是在事实生活中,往往是当君主、领导的人,当父母的人,却得不到忠臣、孝子;当儿子、当臣子的,也得不到自己所希望的高名厚利。什么原因?原因就是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的原因又是什么?“不知理义,生于不学”,就是因为没有学习圣贤经典。我们看现在的社会,无论是贫富贵贱都是身心不安,身心不安是结果,原因在哪里?

父母给我们身命,老师给我们慧命!

古人所说的理得心安没有做到。因为他不明理,一旦当了领导,就开始骄奢淫逸、以权谋私,升官就是为了发财,不知道如何为长远、为子孙后代考虑,所以本来可以一帆风顺、平步青云,但是结果却锒铛入狱、自毁前程。这是什么原因?就是因为没有学习历史的经验,没有读圣贤教诲,没有学习《群书治要》。所以古代的圣王没有不尊师重道的。

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发现,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毛病、过失都好纠正,只有一种人是最难以帮助的,哪一种人?就是那一种特别自以为是的人,很傲慢,认为自己比谁都好,谁都不如自己好,把谁都不放在眼里,没有人可以值得成为自己的老师。

《吕氏春秋》后面接着讲,现在的人,他的地位比不上古代的圣王,他的智慧也比不上古圣先贤,但是还不尊敬老师,想得到道就不可能了。你看,我们是为了求学、求道,但是求道却不尊师,那怎么可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所以看到这句话,我们觉得这句话就是针对我们讲的。我们的地位比不上古代的圣王,我们的智慧比古圣先贤也差得很远,但是还不尊师重道,还怎么可能有成就?

父母给我们身命,老师给我们慧命!

这里边就讲到了尊敬老师,“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当然百分诚敬就得百分的利益,没有诚敬就任何利益都得不到。所以古代对于老师特别地尊敬,这也从礼上表现出来。譬如说这个学生跟着家长,通常是他的父亲,去拜见老师的时候,一定先冲着孔子像,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之神位,行三跪九叩首的礼,然后请老师上座,这个父亲又带着儿子对老师行三跪九叩首的礼。

为什么这样做?我们想一想,这个孩子心目中最敬畏的人就是他的父亲,他看到自己的父亲对于老师毕恭毕敬,行如此重的礼,他对老师的教诲怎么敢不听从?老师教他什么?老师教他要孝敬父母。所以老师和家长一配合,这个孩子很容易教好了。

对老师的尊敬,还可以通过这些具体的称呼来加以表现。譬如说这个孩子二十岁行冠礼,就是成人礼,他的同学、平辈、朋友送给他一个字,表示对他的尊敬。从此以后,他的祖父母、叔叔、伯伯,所有的亲属,还有他的同学、朋友,都要称他的字,表示对他的尊敬;他去朝廷里当官,皇帝要称他的字,表示对他的恭敬;只有他的父母,还有就是他的老师,可以一生称他的名。这就是提醒我们,老师的恩德和父母的恩德是相等的,父母给我们身命,老师给我们慧命。

父母给我们身命,老师给我们慧命!

一个学生,他的老师去世,他要守心丧三年。父母去世要守丧三年,要穿孝服;老师去世要守心丧三年,虽然不用穿孝服,但是要在内心常常记得老师的恩德,不敢忘记老师的教诲,这叫守心丧三年。皇帝他在接见群臣的时候,都是以君臣之礼来接见,都是面南背北;但是他在接见老师的时候,就必须降阶,以主宾之礼来接见,一个站在东面,一个站在西面,这就是提醒皇帝,虽然你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但是老师他永远是你的老师,不是你的臣子。

“上行而下效”,皇帝都有尊师重道的心,整个朝廷、整个社会都会兴起尊师重道的风气。这个就说明,恭敬心从尊师培养起来了。

父母给我们身命,老师给我们慧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