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对世界的认知能力都是从一点一滴开始。这摸摸,那咬咬,都是在探索这个世界。孩子的感受和体验千金难买。 作者:皎洁的后青春时代 先上一个真实场面: 晚餐,奶奶做了鼎鼎最喜欢吃的红烧带鱼和醋溜白菜就大米饭。鼎妈细心给儿子摘去鱼刺,把鱼肉放进儿子碟子。鼎鼎一边吃鱼,一边夹菜吃饭。旁边的爷爷开启了唠叨模式:
鼎鼎呢?先是充耳不闻,后又有点急躁,不时怼爷爷一句。最后,心慌意乱把汤碗碰洒了。哇哇大哭起来,一边哭一边冲爷爷嚷嚷:“讨厌爷爷,总是打扰我,讨厌你,讨厌你!” 一旁的奶奶也不干了:“瞧你,啰里啰嗦,把孩子都闹迷糊了,碎嘴!” 鼎妈批评了儿子的不礼貌,然后柔声说道:“爸,孩子吃着饭,能不能少说点?” 爷爷不自然地嘟囔着:“这孩子吃饭毛病太多,不管哪行啊!” 奶奶意味深长地说:“孩子吃饭我没看出问题,你这个大人倒是问题不少。” 是的,大人密集关注,太多的话,对孩子往往起不到教化作用,相反,会给孩子带了伤害。 大人的语言一般包括这么几个意思: 指导:唯恐孩子姿势动作不正确; 批评:嫌孩子说话做事不符合要求; 预判:对孩子某些言行觉得不妥,担心会造成不好的结果; 示范:你该这样做,说。 其实,语无伦次喋喋不休的啰嗦,透露出大人的隐秘心理。 好为人师——孩子是白痴,一言一行需要大人指导; 担心恐惧——唯恐把饭洒了,把衣服弄脏,伤着,烫着; 显示优越——我多能啊,我要指导你; 刷存在感——尤其一些男性家长,平时不管孩子,逮着机会“诈尸式教子”。 这些垃圾语言,传达了一些负面情绪,给孩子造成了恶劣的“潜意识”: 潜意识一:我是无能的,啥也做不好,慢慢形成“习得性无助”,低能,依赖,一事无成。 潜意识二:一切听大人的吧,这样还能少挨点熊。慢慢形成对孩子心灵的控制,孩子成了木偶傀儡,妈宝男。 潜意识三:孩子做事时频频被打扰,导致孩子学习做事专注力差,成绩不好,更谈不上创造力。 潜意识四:大人都是阻挠破坏者,令人讨厌。导致孩子逃避家长,逆反对抗,弱化了家长对孩子正常的引导教育。 潜意识五: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做,满腔无奈无处宣泄,通过哭闹,打砸,逆反,表示自己的愤懑,做出伤害自己伤害他人的事情。 当孩子安静地专注地在做一件事情时,就是他的生命真正成长时。 他会建立内在的秩序感。会张开全身感受力,去感知世界的纷繁有趣。 此时家长来打扰,会让孩子的感受与自我断裂开。家长的话语,动作,提出的要求会成为一种干涉,令孩子无法深入实践,破坏他的觉察模式。 美国心理学家做过一个研究,看什么样的孩子注意力更集中,领悟力更强。 他们调查了几百个孩子及其家庭。 结果发现,父母越“由着”孩子,孩子做事越不被打扰,孩子走向内心世界的探索,就越顺利。 而父母越打扰孩子,孩子越容易精神涣散。 爱孩子,就从闭嘴开始。 尽量让孩子自己做。头条上有一个视频,外国宝宝坐在餐椅上,爸爸把一碗意面倒在餐桌上,浇上酱汁后就撤了。任孩子一把一把连抓带挠,吃一半,扔一半,最后变成小花猫。很好呀,孩子早早就会吃饭了。可是在中国行吗?碎嘴的爷爷还不唠叨个没完?孩子对世界的认知能力都是从一点一滴开始。这摸摸,那咬咬,都是在探索这个世界。孩子的感受和体验千金难买。 有益提醒一次就好。俗话说:“好话说三篇,神鬼不待见。”话越多,效果越差。有些必要的东西,轻轻提点一句就好。话太多就是噪音污染,对孩子精神造成压力。 把心放开,天下本无事。洒了饭,脏了衣服,摔了碗,屋子弄乱,要什么紧,收拾就是了。一句一句催命式的唠叨,才会将孩子窒息成一个炸药包呢! 给孩子的生活“留白”。就像国画作品,在中心地带留出一块空白,让人们去想象。孩子也是这样,重复玩一个玩具,长久发呆,或者做一些不可思议的举动,那都是创造力,想象力在萌发,我们要做的不是不住嘴地指挥指导,而是静静陪伴一旁,守望着孩子。 我们对孩子的爱,就要从管住嘴开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