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桂枝汤归属初探(上)

 昵称53824524 2019-02-13

桂枝汤归属问题历来备受争议,目前主要认为其有解表剂、补益剂、和解剂三种归属,到底哪个观点较科学、合理呢?在此问题上,笔者认为桂枝汤属补益剂。本文意在溯源求证,参考《伤寒论》成书前的文献资料,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及临床相关知识,从桂枝汤的方药、证候、作用机理和方后注释等方面论证其属补益剂,并对“解表剂”“和解剂”观点提出质疑。

1 溯源求证,研方揣药,明证其理

11 桂枝汤方药组成及功效

刘渡舟老先生曾言:“‘经方’源于神农之药,发展而成‘汤液’之方,又发展而成仲景之论。……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可见《伤寒杂病论》中方剂组方用药受《神农本草经》影响颇大。桂枝汤由桂枝、芍药、生姜、大枣和炙甘草组成,《神农本草经》中五者功效分别是:桂枝“……温。主治上气欬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芍药“……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癥瘕,止痛,利小便,益气……”;生姜“气味辛;微温,无毒。久服去臭气,通神明……”;大枣“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甘草“主五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肿,解毒。久服轻身,延年……”。由上可知,五者并无发汗功效而补益功效明显。

纵观《伤寒论》全书中方剂,桂枝、甘草同用者有73首,芍药、甘草同用者有24首,生姜、大枣、甘草三者同用者有30首,《伤寒论》中温阳化水之方都含桂枝、甘草,可知两者合用意在通阳;《伤寒论》中含芍药、甘草诸方中均有益阴之功效,可知两者合用意在养阴;而含生姜、大枣和炙甘草的绝大多数方剂具有补益功效,如小建中汤。再者,《伤寒论》中桂枝汤类方涉及证候多样,但有其共性,如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甘草汤、桂枝附子汤等,其主证均有阳气虚损,芍药甘草汤、桂枝加附子汤、当归四逆汤和桂枝加芍药汤等均有补益阴阳功效。由上可知,经桂枝汤化裁而成的诸方均有补益功效,桂枝汤无疑也为补益剂。

12 桂枝汤证候分析

通读《伤寒论》中涉及桂枝汤的条文,笔者认为书中第2条、第12条、第53条、第54条对于我们正确分析桂枝汤证候有重要意义,分析如下: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第2条)。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第12条)。

“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卫气虚则腠理不固,外邪侵犯而成外感病(太阳病);正气抗邪于表,卫气浮盛于外(阳浮),邪正相争故发热;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机体卫外不固,以致营阴外泄(阴弱),故汗出;“恶风脉缓”,为卫失温煦,且玄府开张,不耐风袭,“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等均为其表现;营阴外泄则气血不足,脉道不充故脉缓;邪气外袭,肺失宣降,则鼻鸣;肺胃同主肃降,肺气不利,胃气上逆,故干呕。由上可知,太阳中风证为虚证,正气不足,损及营阴,营卫互损,最终使营卫两虚。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第53条)。

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第54条)。

卫气行于脉外,具有御邪、调控腠理和温暖全身作用;营气行于脉中,营养全身,化生血液。如卫气卫外功能失常,营阴不能内守,则为“卫气不共营气谐和”,以致汗出。“病人藏无他病”暗示机体脏腑无恙,而“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非脏腑所致而为营卫失调所致。

以上论述说明,桂枝汤证为营卫不和、外邪侵犯而致之表虚证,治当“虚则补之”,即通过扶助正气、调和营卫以解表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