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进超市,琳琅满目的商品在你眼前排列整齐,你还能快速的找到自己想买的产品吗? 仅仅是买一支牙膏,超市也能为你提供几十种选择,不同口味,不同功效,不同品牌。而你要的只是一盒能够清洁牙齿的产品而已。 生活中充满了选择,为什么反而让人更有压力了?现在好像人人都有了选择困难症。 如果现在打开一个购物网站,在搜索框输入“耳机”,网页上可能会跳出上百页的产品列表。然后你就要开始做挑选抉择,降噪耳机?超质音效? 挑着挑着就忘记了自己最开始是要什么样的耳机了。 市场上的选择越多,越让人想要“货比三家”,如果买不到完美的产品总觉得很不甘心。选择,成为了一种压力。 我们在做决策的时候,就是面临着选择。假我告诉我们,当我们拥有了更多的选项时,我们就拥有了更多的可能性,拥有了更大的自由。 但事实并非如此,人们可能因为太多的选择,而感到不满足、不幸福。 因为当选项增加时,我们需要花费的筛选成本也会增加——我们需要从生活中抽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对各种不同的选项进行过滤,对各种不同的选项进行权衡,否则,我们无法做出'正确”的选择。 从逻辑上讲,更多的选择应该会带给我们更多的快乐。然而矛盾的是,更多的选择导致我们需要花费越来越多的时间来权衡、筛选选择,我们变成了选项的奴隶。我们因为选项的增加而失去了自由。更少的行动和更少的幸福。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一方面选择过多,会增加我们后悔的概率。决定前我们可能害怕自己当前的选择很可能不是最好的,从而放弃选择;决定后我们又发现了更好的,会加大自己的后悔程度。 当有更多替代品出现时,做出的选择会花费更高的机会成本。做出选择的过程也更昂贵,因为需要进行更多的比较并且会耗费更多的认知资源。决策过程中的障碍会减慢做出选择的速度。甚至做出选择后,也很容易后悔。 其次,我们的幸福感就像原地踏步的跑步机,会自我适应。如果好不容易在众多选择中做出了最优选择,本以为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快乐,但这种快乐却极其短暂,从而让我们感觉失望。 最后,选择越多,我们做出选择时预期就越高,就越有可能感到失望。我们的体验好坏并不取决于产品或服务本身的好坏,而是其与我们心理预期相比、与近期的体验相比、与他人的体验相比,是更好还是更坏。 选择的机会越多,我们的预期就越高,失望就越大。 所以对于我们个人来说,想要做出明智的选择和决策,获得幸福感,需要做的是确定一个清晰的目标。 关于目标,你必须确定一件事:是否非得选择最好的那个,还是说足够好就行了?如果你只能接受最好的,那么你就是个最大化者(maximiser)。 对于最大化者来说,大量的时间都被用在搜寻和选择上了,时间、金钱、精力成本却没有考虑进去。而对于我们来说,穷尽一切可能的选项,造成信息成本无限增加,并不是一种最大化的方式。 真正的最大化者应该限定搜集资讯的数量,一旦发现信息量达到临界点,就停止搜索,作出英明的决策。 对于最大化者的选择,建议:以你目前的“已知”与“能力”为准,做出你能做到的最好的选择。在有限的资源里做出最优的选择。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要如何克服选择太多带来的烦恼呢? 市场上产品更新换代特别频繁,有些人就被迫着追赶潮流。不看新电影就无法加入同事的对话,不用最新款的手机好像就显得老土了。 想一想,你究竟需要什么。在做选择时,只关注核心需求,就能一眼找到你需要的东西。 期望设定太高,会让你不断追逐更多的选择来获得最佳决策。接受一件产品足够的满意度,就可以省下很多时间和精力。同时,对自己的选择足够满意,也更容易为自己带来幸福感和满足感。 当遇到契合期望值的产品,就可以进行抉择了,不需要再去考虑更多其他的选择。 有些人会喜欢去常去的餐厅,喜欢买为数不多的品牌服装,这一切都是在给生活做减法。这些人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其他的选择上。 没有必要在所有的方面都花上很多精力时间去做决定,把资源放在更加重要的事情上。如果你是一个对穿着不是特别关心的人,你就不会把时间花在这方面。只要关心那些你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就足够了。 你可以在众多选项中决定出三种或更少,然后向你的家人,熟悉的朋友或是同事寻求建议。他们会站在更加客观的角度帮你考量,帮你筛掉一些选项。这种方式可以加快你的决策脚步。 有选择当然是好事,但是选择太多反而会是一种负担。你要做的是在纷繁的选择中,坚定自己的核心需求,眼前只要关心自己的需要。要始终记住,选择权是在自己的手中,不要被无关信息干扰成为一个被动选择者。 而对于一个产品来说也是同样,与其将注意力分散到大量的功能选择上,不如集中精力把最关键的功能给做好。给用户提供最好的功能,而不是最多的功能。 也许“选择困难症”没有那么快能够治愈,但是逐步简化,你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诚实地对待自己的内心,选择其实会很简单。 版权说明:本平台旨在分享优秀文章,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