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诗三百首(1-5)文字 注释

 心如止水书屋 2019-02-13

唐诗(1-5)文字  注释 来自国学朗读

来源

感遇四首正是张九龄贬为荆州长史后所作,张九龄为李林甫、牛仙客之流所恶意中伤,一腔报国为民的政治抱负得不到施展,不免失意彷徨,同时诗人的飘逸清高的节气又对李林甫、牛仙客流露出不耻之感。

                              感遇四首之一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

开篇诗人就以孤鸿自喻,然而历经大风大浪的孤鸿,却连护城河都不敢看,由此表现由护城河所代表的宫廷是多么的阴险诡秘。“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海上的风暴虽然狂暴,却是来得正大光明,护城河上的冷箭却让人防不胜防,由此表达出诗人对宫廷斗争的厌恶与恐惧。“双翠鸟”是一种非常高贵的鸟,“三珠树”乃是神话传说中高贵的树,以此比喻李林甫、牛仙客之流窃据高位。“侧见”一词极为传神,有种说法认为“侧见”是表现李林甫、牛仙客之流的气焰嚣张,使诗人不敢正顾,我觉得应该是一种蔑视,蔑视李林甫、牛仙客之流以中伤诽谤窃据高位,却不为国为民谋福利。“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一方面是对李林甫、牛仙客之流的规劝,窃据高位把持朝政,就不怕下面的弹弓的子弹吗?另一方面似乎有一种隐喻,自己不就是被这种冷箭所伤吗?不就是因为李林甫、牛仙客之流的中伤才成为远循海上的“孤鸿”,以致“池潢不敢顾”!紧接着诗人指明了被中伤的原因“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其实归根到底不是遭“神”恶,而是像李林甫、牛仙客这样的小人的憎恨与私欲。因此我觉得前八句实际上都是在写政治斗争,诗人一心为国为民结果却是“不敢顾”、“遭人指”、“逼神恶”,以一只“孤鸿”如何能与这些抗争呢?在这强大的政治斗争面前更凸显了诗人的“孤”,在这种无奈之下,似乎只有“游冥冥”了。”弋者何所慕”,猎人又从哪里可以寻找到我的踪迹呢?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抛弃俗世繁务,追求自由自在的精神,远离政治斗争,追求隐逸的恬淡生活。全诗在一种苍茫的意境中结束。

=============================

                              感遇四首之二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注解】:

1、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
2、坐:因而。
3、本心:天性。

【韵译】:
泽兰逢春茂盛芳馨,
桂花遇秋皎洁清新。
兰桂欣欣生机勃发,
春秋自成佳节良辰。
谁能领悟山中隐士,
闻香深生仰慕之情?
花卉流香原为天性,
何求美人采撷扬名。

【评析】:

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诗借物起兴,自比兰桂,抒发诗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
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

=============================

                              感遇四首之三

                        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
                        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
                        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
                        飞沉理自隔,何所慰吾诚?

“幽人归独卧”不免让人想起李清照的“凄凄惨惨戚戚”,真可谓是“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就算是如此孤独,诗人仍要“滞虑洗孤清”,将所有的尘世杂念洗涤的干干净净,内心澄明,就像一个孤独清高的隐士。在对诗人的一丝同情之中又生出一种敬佩。然而内心澄明的诗人,却又拳拳的思君之情,因此需要“谢高鸟”,因为它帮助诗人传递了思君之情。诗人在隐修的同时,内心还有一种希冀,还有对“君”的眷恋。但是无可奈何的是,就算日日夜夜怀着高远的理想,然而却是“空意”,没有人可以感受到自己的至诚之心。飞黄腾达的人和沉沦草莽的人本来就相隔很远,他们又如何安慰我的诚心呢?张九龄不能一展政治抱负,已属压抑,一片赤诚之心还得不到半点安慰,如此看来似乎真有一种“凄凄惨惨戚戚”的感觉。诗人在孤独清高中,仍然挂念着远方的君王,一片赤诚无处施展更无人安慰,最终还是只能“幽人归独卧”了,而这就是诗人思君、“怀空意”之后生活的常态了。全诗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

=============================

                              感遇四首之四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注解】:

1、岂伊:岂唯。
2、岁寒:孔子有“岁寒而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语。后人常作砥砺节操的比喻。
3、荐:进献。

【韵译】:
江南丹桔叶茂枝繁,
经冬不凋四季常青。
岂止南国地气和暖,
而是具有松柏品性。
荐之嘉宾必受称赞,
山重水阻如何进献?
命运遭遇往往不一,
因果循环奥秘难寻。
只说桃李有果有林,
难道丹桔就不成阴?

【评析】:

读此诗,自然想到屈原之《桔颂》。诗人谪居江陵,正是桔之产区。于是借彼丹桔,喻己贞操。
诗开头二句,托物喻志之意,尤其明显。以一个“犹”字,充满了赞颂之意。三、四句用反诘,说明桔之高贵是其本质使然,并非地利之故。五、六句写如此嘉树佳果,本应荐之嘉宾,然而却重山阻隔,无法为之七、八句叹惜丹桔之命运和遭遇。最后为桃李之被宠誉,丹桔之被冷遇打抱不平。

全诗表达诗人对朝政昏暗和身世坎坷的愤懑。诗平淡自然,愤怒哀伤不露痕迹,语言温雅醇厚。桃李媚时,丹桔傲冬,邪正自有分别。“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江南丹橘的郁郁葱葱、四季常青的景象跃然纸上。一个“犹”字更显丹橘的难能可贵之处,然而这种四季常青是不是因为“地气暖”的原因呢?诗人立即指出原因“自有岁寒心”!由此可观之,这是由于丹橘本身的品质所决定的,而与地气无关。前四句娓娓道来,指出了丹橘的高贵品质——临寒不畏。如此高贵的丹橘本来打算“荐嘉宾”,怎奈何“阻重深”,不免让人生出可惜之感。面对这种无奈,诗人慨叹其原因,每个事物的命运不同,因果循环的道理深奥难寻,无奈之中吐出一种悲凉感。但是诗人却又有一种愤愤不平之感,“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为什么只知道栽种桃李,丹橘就不能遮阴吗?诗人以丹橘自喻,本想一展抱负,怎奈何因果循环扑朔迷离,让人唏嘘不已。最后两句似乎有挑战命运之意,欲突破成规一展宏图。最后一问让人张口结舌不知如何回答,丹橘怎会不能遮阴呢?茫然间,诗人也许会想起自己的诗句“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丹橘的高贵有怎能敌过别人的指责、神明的厌恶呢?由此一想,可见诗人的愤懑何其之深,就算是“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的人生至理亦不能使诗人感到宁静。一腔热血,只待来年伴着尘土,化作自然了!

这四首诗,表达了诗人归隐田园,追求自由自在的豁达意境,却又分明感到诗人心有所眷却又无可奈何的苍凉心境。

=============================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作者:李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注解】:

1、翠微:青翠的山坡。
2、松风:指古乐府《风入松》曲,也可作歌声随风入松林解。
3、机:世俗的心机。

【韵译】:
从碧山下来,暮色正苍茫,
伴随我回归,是皓月寒光。
我不时回头,把来路顾盼:
茫茫小路,横卧青翠坡上。
路遇山人,相邀去他草堂,
孩儿们闻声,把荆门开放。
一条幽径,深入繁茂竹林,
枝丫萝蔓,轻拂我的衣裳。
欢声笑语,主人留我住宿,
摆设美酒,把盏共话蚕桑。
长歌吟唱,风入松的乐章,
歌罢夜阑,河汉稀星闪亮。
我醉得胡涂,你乐得癫狂,
欢乐陶醉,同把世俗遗忘。

【评析】:

这是一首田园诗,是诗人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写。全诗写月夜在长安南面的终南山,去造访一位姓斛斯的隐士。诗写暮色苍茫中的山林美景和田家庭院的恬静、流露出诗人的称羡之情。

诗以“暮”开首,为“宿”开拓。相携欢言,置酒共挥,长歌风松,赏心乐事,自然陶醉忘机。这些都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溢。

此诗以田家、饮酒为题材,很受陶潜田园诗的影响。然陶诗显得平淡恬静,既不首意染色,口气也极和缓。如“暧暧无人村,依依墟里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等。而李诗却着意渲染。细吟“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就会觉得色彩鲜明,神情飞扬。可见陶李两者风格迥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