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烹饪源远流长,与法国烹饪,土耳其烹饪并称为世界烹饪三大体系。烹饪一词始见于《周易·鼎》“以木撰火,亨饪也”。亨,作烹,意为加热;饪,制熟,合为烹饪。唐代出现了“料理”一词,宋代有了“烹调”一词,其后,料理弃用,为日本、朝鲜所取,烹饪、烹调为中国并用。 烹饪的诞生,以用火熟食为标志,是人类进化史上区别于低级动物进入高等动物的里程碑。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所发掘出的4个较大灰烬层证明了“北京人”已经懂得了用火熟食,创造了加热制熟等方法,这也是迄今为止全世界已知的人类最早用火熟食的事例。对此美国著名营养学家、医学教授小西布雷尔和作家哈格迪在《食物营养》一书中写道:“烧煮至少是40万年前现代人类祖先发明的。证据来自中国北京附近的一个远古洞穴,烧焦的骨头遗迹表明,居住在哪里的北京猿人早已发明了一种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技能。”烹饪自此而诞生。 四五千年前的成都平原 中国烹饪在五十万年间经历了火烹时期,即没有炊具,把食物直接置于火上或火中烧熟,或是将食物埋入火灰里烘、煨。其后创造了石烹法,利用石块、石板传热烘烤、煨烤、煎烤、烙炕等方法制熟食物。后又在地上挖坑,放上兽皮,掺进水,投入食物,把烧红的石头扔进去将水煮沸让食物制熟,这即是早期的水煮法。 距今1.1万年时期,出现了陶器,烹饪进入了陶烹时期,同时相继产生了种植谷物、饲养牲畜,并创制了大量生产生活用具,其后岩盐、湖盐、土盐和酸梅、野蜂蜜的发现,以及水煮法、气蒸法的相继出现。食物原料加工技法的演进,陶制炊具、灶具的大量使用,加上简单的调味,使人类饮食演进到烹调阶段。 火烹法之烧烤沿袭至今 距今4千年左右,青铜器的出现,尤其是青铜炊具和餐具的发明,促使烹调技术发展到新的阶段,人类烹饪进入铜烹时期。由于铜制炊具传热快、耐高温,动物类食物经加热油脂易于化解分离,于是油烹法之油煎、油炸等,以及烧、焖、炖、烩等烹饪方法亦陆续出现。中国烹饪烹调技艺初步完善和显现。有了《吕氏春秋》所描述:“鼎中之变,精妙微纤。”这一时期,“咸甜酸辛苦”五个基本味的形成,以及桂皮、花椒、白芷、香叶等植物香料的运用,原料选择,刀工、配菜、过油、勾芡、上浆等已形成较完整的烹调体系,并有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主张。 铜烹时期的炊具今天依然在用 春秋晚期到西汉,铁鼎、铁锅、铁釜、铁钵等铁制器具出现,使烹调演进到铁烹时代。铁器的广泛应用带来了快速加热制熟新技法,煎炒以及水熟发(炖、煮)、油熟法(煎、炸)等混合使用,推进了烹调技法逐步精细化。尤其是钢刀的使用,使食材加工更加精细,烹饪工艺开始日趋完善。石磨的出现大大推进了面粉、米粉、粗杂粮食的运用。到魏晋南北朝时,各种面点和米制品小吃,其技法与花色品类已是百态千姿。尤为是地方风味开始显现,诸多风味流派的形成,出现了十里不同味,百里不同风的昌盛局面。 魏晋时期,中华饮食以“西蜀好辛香”,“北方重咸鲜”,“荆吴喜甜酸”,形成我国饮食流派三足鼎立的局面。直到两宋,我国餐饮仍分为“北食”、“南食”、“川饭”三大流派。这即是中华烹饪及风味流派最早的划分。唐宋时代,食肆上已有标明南食、北食、川饭的菜点。元、明、清三代,中国菜及中国菜肴的风味与烹调流派已基本形成。到清代,鲁菜、川菜、粤菜、苏菜已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地方菜,被称作“四大帮派”,20世纪50年代正式确认为“四大菜系” 。 江浙一带的菊花生锅 “四大菜系”,即黄河下游的鲁菜(涵盖山东、北京、河北及东三省),长江上游的川菜(涉及云南、贵州、湖南、湖北及西藏),长江下游的苏菜(除江苏外,还影响到上海、浙江、江西、安徽),珠江流域的粤菜(则包含广西、海南、福建,并辐射到台湾及南洋群岛)。清末民初《清稗类钞》记有:“肴馔之有特色者,为京师、山东、四川、广东、福建、苏州、扬州、淮安”,这是较早出现的“八大菜系”之说。 中华菜系风味和技艺流派,总体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即是“四大菜系”的风味;第二层次,是31各省市自治区的风味,即“八大菜系”为基础的风味;第三层次,是各省市自治区内的地方风味流派,也就是后来有人提出的“十二大菜系”之说。此外,还有宫廷官府风味,寺庙道观风味、家常风味、清真风味、民族风味等。前两年中烹协提出要将中国菜系扩大搞成38个地方菜系,这纯粹是无稽之谈,是别有用心的馊主意。 从四个历史时期的粗略轮廓,可以看出中国烹饪由粗放到细致,由简陋到精美的发展与演进历程;烹饪亦由单一走向复合,形成众多烹饪方法;调味也由无调味、单一调味,发展到复合调味,并形成五彩缤纷的风味流派。 传统川菜之九大碗 同时,我国古代对大凡外来的东西,名称前常冠以‘胡’字或‘番’字,清末民初则多冠以‘洋’字。其间,但凡带‘胡’字的,多是两汉、南北朝时期传入或引入的,像胡椒、胡瓜(黄瓜)胡桃(核桃)、胡豆(蚕豆、豌豆)、胡蒜(大蒜)胡麻(芝麻)、胡萝卜、胡荽(芫荽)等;带‘番’字的,则是明朝以后,传入中国的源自美洲的食料,如番茄、番椒、番薯、番瓜等;而带‘洋’字的,则大多是清末民国初年传入的。像辣椒(海椒)、洋葱、洋白菜、洋姜、洋芋(土豆)等;其它还有带‘西’字的,则是民国时期传入的,如西红柿、西瓜、西蓝花、西葫芦、西芹等。这些外来食材的引入对丰富中国菜及风味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辣椒引发了中国菜之风味革命 《四川省志·川菜志》编委会副主编 川菜文化人 川菜撰稿人 《百年川菜传奇》《路边的川菜史》《辣麻诱惑三百年》作者 图文原创 江湖饕客·向东 2019.02.12 成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