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九九春来:春运,从1989年的广州站开始

 朱觉超 2019-02-13


时光进入2019年的春节,辞旧迎新的时节总是让人充满追忆过往、展望未来的情绪,回顾过去的春节,我们吃的是什么、和谁在一起、谈论什么话题,连起来就是生活变化的轨迹。今年,我们还将迎来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庆典。在这样的一个中国年里,在又一个春天到来之际,中国之声推出系列报道《九九春来》,从个人记忆的角度,讲述1949、1959、1969……一直到2009年的春节往事。透过每十年一个的时间坐标,相信你也可以看到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路径。

上世纪80年代,“春运”一词第一次出现在《人民日报》上,此后,“春运”就成了春节绕不开的关键词之一。大年初三,自驾返程已经开始进入高峰。据预测,再过两天、正月初六,我们将正式迎来节后返程客流高峰。交警部门发出提醒,开车的朋友,返程前要注意对车辆进行安全检查和保养,并随车携带警告标志牌等工具,以备急需。铁路部门也提示广大旅客,尽量提前取票、携带有效身份证件,预留充足时间取票、安检、验票、换乘,以免耽误行程。

而在又一年春运之际,我们接下来回到1989年的春节,找寻那时的春运记忆。在广州火车站的“春运老兵”田士俊、朱海滨看来,那个意味着“民工返乡潮、铁路超负荷、车厢人挤人”的专有名字“春运”,还要从1989年的春运周期算起。自那以后,广州站每一个和春运有关的历史切片,都折射着改革开放的印记。

《九九春来》今天推出第五集《春运,从1989年的广州站开始》。



“春运”从广州走向全国

铁路人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全国春运看广东,广东春运看广州”。

每到年关,人们从广州站出发、归来、别离、重聚,就像广州火车站地标性的“广州第一钟”,周而复始,又始终向前。

广州车站客运车间主任朱海滨80年代中期参加工作,他经历的“春运”已经至少超过三十年。他说,80年代初还没有广泛地使用春运这个词,客流也远没有达到90年代的规模。

朱海滨:原来八十年代的春运,没有(后来)这种客流猛增的。所谓春运,85年我刚参加工作,是绝对没有这个概念的。当时(主要提)“春节运输安全”,因为以前还没有禁鞭炮什么的,还是可以带的,但是确实这种易燃易爆的东西上车确实很不安全,所以当时我们(负责)检查,站两排,也没有安检机什么的,主要是看旅客带的鞭炮太多就没收,车站门口摆了两个大的汽油桶,装了一大半水,只要没收了就把鞭炮浸在里面销毁。

“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朱海滨说,从80年代末开始,去广东打工的人逐渐增多。挂在扁担上、藏在编织袋里,一年到头的苦乐酸甜,都急切地想画一个休止符,切开过去和未来,留下一个温柔的空当,留给在老家等待他们归来的人。

但80年代的广州站站前广场,熙攘的人群和在人群中蔓延的急躁,让回家变成了一件极不容易的事情。也就是从这时候起,“春运”这个词才逐渐从广州站走向了全国,走进了每个人的记忆里。


朱海滨:广州站原来发送的设计能力才3万,大概3万5,改造之后再多也就是四五万,但是后来广州站最高发送一天23万3千人,广州站也就这几个基本面站台,这么少的站台发送那么多人。



广州车站客运车间主任朱海滨接受央广记者采访

站前广场人满为患、从车窗翻进车厢、躺在车座底下……这些画面成了广州站春运的定格。40年的春运老兵,广州车站行包车间副主任田士俊回忆,为了回家这个目标,每个人都使尽了浑身解数。腿抬起来挠个痒痒的工夫,这条腿的位置就可能被别人钻了空子。

田士俊:抬起右脚,放下来就没位置,挠挠痒、抬起来,那个位置就没了,(腿)就只能吊着了,反正你的脚一离地位置就没了。(还有)座位底下躺、行李架上面躺……

而80年代末的站前广场也不是铁路部门的专属,更像是一个临时的大集市。

田士俊:外面广场那一块,社会的停车场、公交车场,全都在广场上,都在地面上面,没有像下面有一个停车场、也没有公安的执勤岗,最主要的中间那一大块,就是大钟对着的那一块的广场,广州市食品公司、广州市牛奶公司专门摆在中间卖吃的。

那场灾害,让广州站提升了运营能力

广州车站客运车间主任朱海滨说,真正让广州站的客运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有大幅提升的,还是2008年的冰灾。自那之后,广州站的运营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

朱海滨:08年冰灾(对广州站)的影响就更不用说了,一个是地铁免费接驳、公交、包括异地候乘(琶洲),他的空地都给我们用,在广州站坐车的旅客,让旅客在琶洲先在那里等候,集中完后等到晚上利用地铁免费送到广州站,直接带进站在上车,整一条连线无缝衔接,这么一个衔接,那就看出春运这种格局真是很完善。

往来的货物,是外面世界真实的写照

春运期间,铁路的主人除了旅客,还有来来往往的货物,田士俊说,他把眼睛盯着货运列车上往来的货物,就能看出改革开放给外面的世界带来的变化。

田士俊:我们仓库里面、仓库里面摆满码货,要用梯子上去。运能就这么有限。全国各地,到达来广州的是什么东西?鸡蛋、鸽子、鳝鱼,都来吃的东西。来这里价钱卖的好啊。鸽子、青蛙,一筐二十五斤,最低的每一天都要来一千筐。特别是北京4748,主要运鸽子过来。我们这里运出去的东西,主要是布,这个布品也是带动了珠三角的经济发展,那些布厂都是香港投资的织布厂,在我们珠三角设厂,然后这些布品就卖到了全国各地。



广州车站行包车间副主任田士俊接受央广记者采访

在田士俊看来,所谓“吃”的文化,恰恰体现了广东人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也是由于价格和市场的开放,把水产等产业搞“活”了,流通领域的改革,才从水产和食品等市场打开了局面。如今的春运货列,从广州站输出的已经是各类高附加值的产品。

田士俊:现在有一种趋势就是倒流了,倒流是什么,广州这边向外输出的,主要是服装、汽配、冻品,这三大类,(还有包括电脑)。我们现在外地运回来的物品,有药品、酒、食品、这些东西,全部都换掉了。



广州南站春运期间客流量猛增,分担了广州站的客运压力

如今,广州南站的高铁分流了大部分的客运压力,网络售票的兴起,也逐渐填满了信息不对称的鸿沟,坐着大巴车来、排几天队只为买张返乡的火车票,这样的景象早已成了历史。广州站也从“买票”的地方重新变成“坐车”的地方。今年春运期间,广州站站前广场虽然仍是人头攒动,但始终井然有序。



春运期间井然有序的广州站

田士俊和朱海滨感慨,广州站可能除了“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的标语没变,由内而外,早已完成蜕变。而从1989年广州站出发的“春运”列车,经过30年洗礼,正在驶向新的春天。


(来源:广州交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