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粕期货与现货在近期出现较大价差,但令人费解的是,下游饲料加工企业无视超低的期货价格,舍廉而求贵,高价采购现货原料,这一现象引起了市场的关注。
豆粕期现货价差自今年下半年以来快速扩大。截至11月13日,大连商品交易所豆粕主力合约1405收盘价为3276元/吨,而Wind资讯显示,当日的全国现货均价为4337元/吨。现货价格较期货超过1000元/吨的价差在以往非常罕见。即便是即将交割的合约1311报价也仅有每吨3800元左右,这意味着如果饲料加工企业选择在期货市场买入豆粕的话,每吨成本至少节省500元,但来自多方面的原因却导致饲料企业放着“便宜”不占。
豆粕交割规模小
由于豆粕对于养殖业地位重要,我国于2000年就在大连商品交易所增设了豆粕期货,其目的就是帮助养殖企业规避价格大幅波动风险从而实现稳健经营。但10多年过去,企业参与期货市场的热情并没有明显增加。多家饲料生产企业负责人表示对期货市场“并不关心”,少数负责人表示关注期货价格,但只是作为生产经营的参考,真正参与豆粕期货市场交易的比例非常低。
虽然豆粕现货市场规模庞大,但由于期货市场机构参与度不高,主力合约绝大多数由投机者持仓,套期保值的企业占比低,导致最终的交割量极度萎缩。据统计,过去10年的月均交割量只有几千吨,大大打击了企业参与交割的积极性。
内蒙古饲料企业采购经理尹强告诉记者,他所在的企业每年需要采购1万吨豆粕。虽然期货交割来的豆粕便宜不少,但如果选择在期货市场进行交割会非常麻烦,不仅需求的时间点跟期货主力合约难匹配,而且交割总量的限制也让企业望而却步。
厂库交割成障碍
期货市场合约到期后交割量有限,虽难以满足大型饲料企业的需求,但是否能满足小型饲料企业的需求呢?
记者采访了5家小型饲料企业,只有1家企业的负责人表示可能会考虑在期货市场买入豆粕,其余4家均表示将不会参与到期货交割中来。
陶鸣的企业位于四川成都,当地现货价格已经超过了4600元/吨,期货价格足以令其心动不已,但交易所规定交割时买方和仓库之间按照“最少配对数”原则进行配对,确定买方交割对应的仓库和在该仓库交割的数量;再将配好仓库的买方与申请交割且持有该仓库仓单的卖方以“最少配对数”原则进行配对,确定交割对应的买卖双方。配对结果一经确定,买卖双方不得变更。这意味着较小的交割需求量将有可能被分配到非常远的交割库,甚至有可能零星分散到多个交割库,多数企业很难接受如此配对安排。
现货模式存制约
除了期货市场自身状况对于企业的吸引力不足,现货销售模式也制约了企业对于低价豆粕期货的需求。我国的豆粕生产企业非常集中,中粮等几个大的生产商在产业链最上游处于强势地位。豆粕现货销售通常是较为固定的合同模式。
国都期货农产品产业研究负责人鲁娟介绍,一般饲料企业会与上游的生产商和贸易商形成较为固定的合作关系,通过远期合同、基差合同等形式来购入自己所需要的豆粕,如果仅仅是因为目前期货市场豆粕便宜而放弃与上游经销商的合作,那么长久以来的良好关系将破裂,这也不是饲料企业所能承受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