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密豆粕期货交割为何如此困难?

 花生米二锅头e0 2019-02-13
    豆粕期货与现货在近期出现较大价差,但令人费解的是,下游饲料加工企业无视超低的期货价格,舍廉而求贵,高价采购现货原料,这一现象引起了市场的关注。
  豆粕期现货价差自今年下半年以来快速扩大。截至11月13日,大连商品交易所豆粕主力合约1405收盘价为3276元/吨,而Wind资讯显示,当日的全国现货均价为4337元/吨。现货价格较期货超过1000元/吨的价差在以往非常罕见。即便是即将交割的合约1311报价也仅有每吨3800元左右,这意味着如果饲料加工企业选择在期货市场买入豆粕的话,每吨成本至少节省500元,但来自多方面的原因却导致饲料企业放着“便宜”不占。
  豆粕交割规模小
  我国豆粕需求集中在养殖业与饲料加工业,主要用途是生产畜禽食用饲料,约85%的豆粕用于家禽和生猪的饲养。2013年前11个月的豆粕消费量是1995年的8倍,为4898.6万吨。
  由于豆粕对于养殖业地位重要,我国于2000年就在大连商品交易所增设了豆粕期货,其目的就是帮助养殖企业规避价格大幅波动风险从而实现稳健经营。但10多年过去,企业参与期货市场的热情并没有明显增加。多家饲料生产企业负责人表示对期货市场“并不关心”,少数负责人表示关注期货价格,但只是作为生产经营的参考,真正参与豆粕期货市场交易的比例非常低。
  虽然豆粕现货市场规模庞大,但由于期货市场机构参与度不高,主力合约绝大多数由投机者持仓,套期保值的企业占比低,导致最终的交割量极度萎缩。据统计,过去10年的月均交割量只有几千吨,大大打击了企业参与交割的积极性。
  内蒙古饲料企业采购经理尹强告诉记者,他所在的企业每年需要采购1万吨豆粕。虽然期货交割来的豆粕便宜不少,但如果选择在期货市场进行交割会非常麻烦,不仅需求的时间点跟期货主力合约难匹配,而且交割总量的限制也让企业望而却步。
  厂库交割成障碍
  期货市场合约到期后交割量有限,虽难以满足大型饲料企业的需求,但是否能满足小型饲料企业的需求呢?
  记者采访了5家小型饲料企业,只有1家企业的负责人表示可能会考虑在期货市场买入豆粕,其余4家均表示将不会参与到期货交割中来。
  四川一家饲料加工与养殖企业相关负责人陶鸣表示,她的企业需求较小,期货市场每个月豆粕的交割量也足以满足其需求,该厂曾经计划在期货市场购入豆粕,但在了解过大连商品交割规则细则后还是选择了放弃。
  陶鸣的企业位于四川成都,当地现货价格已经超过了4600元/吨,期货价格足以令其心动不已,但交易所规定交割时买方和仓库之间按照“最少配对数”原则进行配对,确定买方交割对应的仓库和在该仓库交割的数量;再将配好仓库的买方与申请交割且持有该仓库仓单的卖方以“最少配对数”原则进行配对,确定交割对应的买卖双方。配对结果一经确定,买卖双方不得变更。这意味着较小的交割需求量将有可能被分配到非常远的交割库,甚至有可能零星分散到多个交割库,多数企业很难接受如此配对安排。
  现货模式存制约
  除了期货市场自身状况对于企业的吸引力不足,现货销售模式也制约了企业对于低价豆粕期货的需求。我国的豆粕生产企业非常集中,中粮等几个大的生产商在产业链最上游处于强势地位。豆粕现货销售通常是较为固定的合同模式。
  国都期货农产品产业研究负责人鲁娟介绍,一般饲料企业会与上游的生产商和贸易商形成较为固定的合作关系,通过远期合同、基差合同等形式来购入自己所需要的豆粕,如果仅仅是因为目前期货市场豆粕便宜而放弃与上游经销商的合作,那么长久以来的良好关系将破裂,这也不是饲料企业所能承受的。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由于饲料企业普遍与上游经销商签订了购销合同,这些合同一般足以覆盖企业生产季度的需求,企业如果从期货市场购入豆粕就会超出生产的需求。但豆粕不能像有色金属那样购入后暂时不用,并储存起来,豆粕只有4个月的保质期,因此现有的销售模式大大限制饲料企业合同外的需求。
  一德期货研究院高级分析师李晓威认为,未来全球豆类供给大幅增加的预期也是重要原因。随着南美等主产国的丰收,新合约一上市就把价格压得很低,所以豆粕期现货价格的反向结构持续了很长时间。饲料厂由于看空后市,并没有足够的货源来维持,造成豆粕市场局部地区阶段性供应偏紧,甚至豆粕现货价格一度超过大豆价格。但豆粕远期供应压力依旧较大,所以期货呈现贴水状态。未来一段时间,国内豆粕期现货大价差仍会持续存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