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邑特色小吃妈糊 刘宇婷 看到标题大家可能会充满好奇,妈糊为何物?仅从名字来看,实在是难以推测这种小吃的类别。作为鹿邑县城内家喻户晓的小吃,妈糊在家乡之外的地区却是鲜为人知。先别急,现在我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色白如乳,细腻无渣,滑润如脂,香甜爽口,不亚于乳汁,故名妈(俗指奶水)糊。妈糊色泽干净纯粹,饮时口感极佳。这种代代相传的制作工艺,造就了鹿邑当地独一无二的小吃。 妈糊为鹿邑县独有的特色食品,由地产黄豆、大米浸泡膨胀后磨碎为沫取汁煮成。制作手法比较复杂,旧时比较流行,现在只有极少数人会做,制作工艺濒临失传。妈糊原是一种用大米、黄豆用水泡发后以石磨磨浆,再加水煮制作成糊状,白白的极像浓稠的奶糊。因部分黄淮地区俗语把小孩“吃奶”说为“吃妈”,所以就把它叫作妈糊,最早就是给缺奶的婴儿补充营养的食物,后因成年人也馋其味美,而在贫穷而封建的年代,成年人吃妈糊多嫌其名称不雅,就将其改称为嘛糊,不过现在大家还是习惯叫它妈糊。 制作妈糊是很讲究的,要将大米黄豆浆煮到七八成熟,煮过了或没煮到这个程度都不好喝,而且要在做妈糊的过程中放进适量的大豆面,放大豆面的比例要掌握好,否则口感就不会那么好了。将加入大豆面的妈糊用力搅匀后放在地锅上加热做熟,然后在吃的过程中放些大豆、芝麻盐和咸菜末,入口那叫一个香。 除此之外,妈糊还有一个特别之处,饮后碗净如洗。妈糊不像一般的粥类食品,饮后会有些许剩余粘附在碗上。妈糊的口感细滑如丝,饮时就好像这碗粥是一个整体,所以喝完之后碗上不会有残留,就好像刚冲洗过一样。 说起妈糊,老子和它还有一段传说呢。有一年,苦县(鹿邑县)人民遭了灾,先涝后旱,庄稼减产甚至绝收,只有两样庄稼——大豆和谷子没绝收,神奇般地活了过来。不少人家把仅有的一点谷子和大豆留给老人和小孩,青壮劳力出去逃荒或打工,打不了工就要饭,留在家里反正得饿死。 一天,苦县县城里来了一个白胡子老头,腰里挂一个药葫芦,手里拿一根赶牛鞭,他走到十字路口,胳膊一挥,鞭子甩得震天响,嘴里说:“喝稀别吃干,多活几十天。”这个老头就是老子。人们经老子的点化,都不再外出了,种好了一年的庄稼,人们把泡好的黄豆和小米放进石磨,将磨出来的豆米汁水放在锅里煮,煮熟的米糊很稠,喝到嘴里不黏牙且香甜爽口,不亚于乳汁,故名妈糊。 一直到现在,妈糊还是鹿邑当地的特色食品 ,不但本县人爱喝,外地来的客人也爱喝。后来,人们通过再加工和再创造,把煮面的黄豆撒在妈糊上,喝起来更好喝、更耐人品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