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两对父母来咨询教养问题,第一对的母亲接受法院裁定而来,她过度管教,小孩作功课延迟便施体罚,越罚越重,身体伤痕被小学老师发现而通报113; 第二对是父亲管不动国中儿子,他沈溺手机游戏,偷钱买点数,父亲不处罚,苦口婆心讲道理,但儿子顶撞父亲依旧故我。 这两对父母刚好是两种极端,母亲沿用旧思维,使用爱的教育,棒下出孝子,生活大小事什么都管;父亲童年被管怕了,不想复制过去,深怕儿子受伤,补偿太过变成滥好人。 前者母亲过于权威,后者父亲没有权威。 亲子天下刊登连结:http://best./blogger_article.php?w=4484 图片来源网络 父母是权威,不是威权 现代教养原则多要父母当孩子朋友,然权威一定不好吗?一定没有作用吗?我们先来区分「权威」与「威权」的差别。 『权威(Authority)』:「正当的权力」,在组织中权威能够消除混乱、带来秩序、建立管理;而没有权威的组织将是散沙一盘,许多事难以完成。 『威权(Authoritarian regime)』:又称专制或独裁,特点是严格遵从,不分对错,不能思考,若不服从则以手段压制,是被控制的一种。 在家庭系统里,父母/家长/照顾者当然是权威,是维系这个家的经济支柱,是孩子认识这个世界、人格成长的灯塔,是人生智慧的顾问,孩子在未成熟前,视野不够宽广,选择能力有限,探索本就需要父母的陪同及引导。 父母当然不是威权,他们会让孩子思考、成长,自己做选择与负责,父母也不全然是正确的,彼此有讨论空间。 父母的管教,不是威权式的,而是应当成为一个好权威,让孩子奔跑,并守护界线,当个麦田捕手。 建立好权威的原则 权威的能力,是具强制性能影响他人行为的力量,在家庭领域的展现便是生活规范的建立,父母既是权威,便要担负起管理、支配的权力与责任。 孩子的任何学习,也是从观察父母开始,以此基础建立起自己的眼光。底下有10点原则,让父母逐步建立好权威。 权威建立最怕互扯后腿,来自不同原生家庭的夫妻,价值观自有差异,因此需要事前讨论,订出双方可接受的规范标准,口径一致,否则孩子很聪明会找软柿子讨救兵。 规范设立后,建议以家庭会议向孩子说明为何要这么做的原因。 并允许有讨论空间,如零用钱的给法,是视此时经济状况及孩子年纪、需求而定,但某些绝对领域则弹性较低,如手机、电视的使用上限,这涉及健康发展,父母说了算。 规范的执行要彻底,也就是坚持。 不被孩子吵闹、反抗行为激怒而改变,父母放弃规则或盛怒都不好,不行就不行,不给就不给,比孩子坚持更久,态度坚定温和,孩子会知道你是认真的。 处罚的意义是行为违反需负责任,处罚不一定是体罚,例如追究责任,偷钱买点数卡的处罚可要孩子负责以零用钱分期付款作代价。 体罚也不一定不好,12岁以前体罚有其效果,脑部发展较身体慢,体罚的身体经验可帮助记忆规范,如以父母手打小孩手心、罚坐、罚写等适当不伤尊严的形式; 12岁以后的处罚则建议改用「剥夺式处罚」,如减少零用钱、减少他喜爱事物的接触时间等。 生活规范的遵守或行为改变,都是一种习惯的养成,需要时间、支持、明确步骤等循次渐进的辅助。 如希望孩子改掉陪睡习惯,则给予明确步骤,搭配心理准备、鼓励及练习。父母要陪同,不是直接丢给孩子自己达成。 当禁止某些不健康行为时,如禁止手机、电视,则秉持关一扇窗就要开一道门的原则,也就是要有「替代方案」。 可多鼓励孩子游泳、踢球、培养兴趣,只有禁止却不疏通精力是很困难的,难有行为改变。 行为改变需遵从父母设的生活规范,并靠习惯养成,尔后自动自发。行为改变千万不可绑约,例如用金钱或物质满足交换做家事。「交换利益」会让孩子价值混淆,认为做什么事都该有报酬。 孩子其实很需要权威的看见与认同,父母既是权威,孩子做的好就多多鼓励,真诚称赞,增进他们迈向成熟的心理动力。 赞美可用语言、拥抱,不鼓励用金钱或奖品,这样又会形成绑约行为。 生活的管教不是源自家长的威权,最好的影响来自父母被孩子认同,父母有魅力孩子自然听从、学习、模仿。 管教只是形式,不是目的,重要的是父母与孩子的相处时间,有专家提出,管教时间若有1分,生活、陪玩就需要6倍时间。 平时与孩子相处要够长,才能了解孩子的需要及困难,规范的设立才会贴切合理。 最后,孩子随年纪长大会越趋成熟,也越有自己想法及自主性,生活规范应随年纪放宽,增加孩子选择空间。 父母也从权威逐步变成朋友,从前导到后援,角色虽有转换,但仍不失威严,父母仍然拥有人生的智慧在旁辅助孩子人生的其他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