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甄光俊:天津戏校初建时

 cxag 2019-02-14

新中国成立前,在号称戏曲之乡的天津,虽然演出活动兴旺发达,而戏台上的名角,大都是南来北往的流动艺人,没有多少是自己培养出来的。即便有少数名角出道于天津,却也在成名后散落在异地他乡。1939年,天津发生水患,引发瘟疫流行,曾出现过数十位昆曲艺人相继病逝的悲剧;上世纪40年代,社会动荡,生活艰难的天津戏曲艺人改行的改行,还乡的还乡。临近解放时,天津的戏曲队伍已溃不成军。

正因为如此,1952年10月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会在北京举行时,天津河北梆子代表团的韩俊卿、金宝环,在有全国23个剧种近100个剧团参演的这次盛会,分别获得一二等奖。他们欢欣鼓舞,回到天津便迫切申请建立国营剧团。当时,38位老艺人,平均年龄52岁,根本没有后备力量,面对这样一支老化的演员队伍, 韩俊卿清醒地意识到,河北梆子要复兴,先决条件是尽快培养接班人。于是, 在1954年第一届天津人代会期间,她以市人民代表的身份,向大会递交创建戏曲学校的提案,以解决天津戏曲队伍后继乏人的危机。她的建议得到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于是,天津市有关部门报请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获得批准后当年选址、破土动工,1956年初夏,天津市戏曲学校落成。

1956年6月,天津市戏曲学校开始招生,头两届只设河北梆子、评戏两科。首任校长何迟是延安时期的文艺家,对戏剧、曲艺、杂技、电影都有深入的研究,并有多部作品问世,马三立表演的经典相声《买猴》就是他创作的。副校长由南开大学中文系古典戏曲小说研究室主任华粹深教授兼任,另一位副校长王韧,教研室副主任吴同宾,也都是颇有建树的戏剧界精英。1958年增设京剧科以后,京剧表演艺术家杨荣环、著名琴师杨宝忠曾任副校长。

至于专业课老师,绝大多数都曾经是各地戏台上的名角。诸如梆子班教花旦的苗素珍,是深受慈禧太后青睐的内廷供奉侯俊山(艺名十三旦)入室弟子,早年在津、京、冀和东北一带享有盛名;教花脸的刘洪山,当年已将届八旬,早年,山东、河南、河北等地的梆子戏迷,无人不知其大名,京剧名角袁世海曾专程到天津,跟他讨教《须贾吃草》里独特的表演;教青衣的梁蕊兰,教刀马旦的郭熙瑞,教文丑的陶顺义,教武丑的蓝立春,教老生的孙顺通,教小生的信美臣,教武生的朱宝义、郭文俊,教打鼓的王顺义,教拉弦的宋直深、李寿山;评剧班的李宝顺、王丽君、单宝峰、董美珠、张少鲁、李岐鸿;京剧班的杨荣环、周子厚、杭子和、杨宝忠、谷玉兰、箫英翔、娄廷玉、刘少峰、徐明远等,都是身怀绝技的老艺术家,他们在作艺的年代都曾辉煌一时。这些老师把自己的绝招儿绝技,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使天津的戏曲接班人一代又一代地成长起来。

有制度严格要求,有老师手把手传艺,同学们的专业课、文化课进步都十分明显。特别是专业课,入学一年多,全班就已经学完40多出戏,有文戏、有武戏,包括了河北梆子所有行当。从1957年4月开始,同学们就经常不断地在人民剧场、小剧场演出锻炼。

可以说,天津戏校后来培养出许多艺术家,与当年学校的严格管理分不开。那时,学生们一律在学校集中住宿,只有每周六下午课后才能回家,次日晚饭后返校上晚自习。学校规定的作息时间是早上6点钟起床练功,压腿、下腰、耗顶、劈叉,然后是打把子、翻跟斗,上完基本功课,吃早饭。接着就是学戏课,按照班里分配自己所学行当,跟老师学唱腔、吊嗓子、背台词以及形体动作,午饭后稍事休息,连续上4节文化课,有数学、文学、历史、政治,头一学年还安排了地理课、植物课等。尽管如此,同学们牢记老师在课堂上常说的一句话:要想人前显贵,必先背后受罪。大家学艺心切,都憧憬着早日成为登台唱戏的演员,在这个目标吸引下,每天熄灯铃响过许久,练功房里仍有不少同学在吊腿、劈叉、练习形体动作,值日老师一遍又一遍地来催,这才不情愿地回宿舍。

后来成为河北梆子名角的马玉玲、杨淑芳、杨连璋、黄景荣等同学,当初都有过这样的经历。音乐班的孙志成、高继璞等同学,早晨四五点钟就悄悄起床,到戏校后身的开洼野地练私功。那些年冬天特别冷,同学们御寒的衣裤又比较单薄,顶着星星望着月亮,坐在土堆上练习打鼓、拉弦,开始时冻得嘴唇合不拢,张嘴说不出话来,脚也好像没了知觉。练到后来,手心发热头上冒汗。当望见远处宿舍有了灯光的时候,收拾起乐器,回去刷牙洗脸,再去课堂上课。我们毕业后,孙志成同学成为中央民族乐团的首席鼓师,前些年还几次登上维也纳的金色大厅演奏,为国争光;高继璞同学成了颇有建树的国家一级琴师,出版了《河北梆子板胡演奏法》专著。所有这些,无不得益于当初在戏校勤学苦练。

旧社会学戏 , 无论是科班还是手把手带徒弟 , 一般都采取打的办法。徒弟练功、学戏吃不了那份苦,难免有偷懒的时候,恨铁不成钢的师父一旦发现,抄起手边的家伙,没轻没重一通狠打。所以民间有“打戏”之说。解放后政府办戏校 , 学生挨打不挨打?多数家长对此不放心。每当周末孩子放假回到家 , 家长们总是再三追问这个问题。听孩子说没有挨过老师打 , 多数家长逐渐放心。也有个别同学的家长 听说自己的孩子学戏不挨打,反倒着起急来, 找到学校央求授课老师打自己的孩子。原来 , 这几位家长记得旧社会有“打戏打戏 , 不打不成器”的说法 , 错以为不挨师父打的徒弟 , 是不够当演员的材料,打也打不出来就不打了。经过老师再三解释 , 这几位家长才满意而去。

天津戏校建校50多年来,规模不断扩大,专业日益丰富。历届毕业生形成了艺术传承与发展的人才梯队,相继涌现出杨乃彭、邓沐玮、李莉、康万生、李经文、李秀云、马淑华、崔莲润、王瑾、杨淑芳、杨连璋、高继璞、孙志成、杨丽萍、王立军、赵秀君、张火丁、孟广禄、石晓亮、王艳、吕洋等众多享誉国内外的优秀戏曲艺术家,不仅成为天津市专业演出团体的顶梁柱,而且,在北京、上海、河北、四川、山东、黑龙江等地,许多戏曲团体里都有天津戏校历届毕业生充任主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