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梨湖、香波桥和菱叶渡

 吴越尽说 2019-02-14

红梨湖

 

红梨湖,又名桥北荡,位于盛泽老镇区的北郊。

说到红梨,就不得不提到那位生活在元末明初的江南富商沈万三(名富)。传说沈万三有一位爱妾名九娘。《盛湖杂录·名媛纪略》载:“九娘,沈富第九房妾,世系腹出无考。富豪奢无度,九娘知其将败,请居别墅。富许之,乃筑楼于我镇之楼下。究心绘事,所画水仙翩翩有出世想。殁后,葬中山桥畔,冢旁岁生水仙,去之复生。”从文字中看来这位九娘倒是个有见地、有雅趣的女子。因她“请居别墅”,故而沈万三在盛泽西北郊的湖畔建“九娘楼”,以安置他的九姨太,并在附近“植红梨万树于湖滨以点缀风流”,一不小心成就了一桩名垂史册的风流雅事,为盛泽平添了一处绝妙的景观。从此,这湖被称之为红梨湖。

明崇祯二年(1629),红梨湖南侧连通西白漾的直港上建成了东旸桥(圆明寺桥),红梨湖也由此而得名桥北荡,传之今日。

九娘楼所在之地俗称“楼下”,就在今天红梨湖西侧的荷花村一带,民国时这里为楼下乡。九娘亡故后,葬在谢天港(今胜天村)的中山桥堍。《盛湖竹枝词》中有“九娘荒冢水仙生,岁岁花枝照眼明。不见滇南夫婿返(传说沈万三充军云南),陇头惟有鹧鸪声。”一阕专写此事,附注云:“九娘坟在中山桥畔,今渐湮没,惟石阙存耳。”据说直到1958年九娘坟才被毁。

红梨湖一带湖港纵横,碧波连绵。明中叶后,盛泽日渐繁阜,湖北岸的村民频繁出入镇区,全靠湖上的渡船。在如今的盛虹村豆腐港东侧有一条青石板铺就的长堤向北直达红梨湖边,这就是红梨渡口。清康熙年间,村民俞南万在此修建凉棚一片,供候渡之人憩息,乡人感而呼为俞家渡。每当晚霞满天之时,乡人穿行于红梨林下,在此结伴候渡。此时,湖上波光耀金,湖畔红梨掩映,水面渡船徐行,“红梨晚渡”由此而名噪一时。直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渡口尚存,驳岸与河桥依旧。

如今虽然旧貌难辩,但从残留的部分石板路段和沿路栉比的民居中,还依稀可见当年人流熙攘的热闹场景。

在红梨湖的附近,有许多与“红梨”相关的遗迹和传说,“荡侧有碑,名洪离,有庵,名红里,皆红梨之讹。”而前人留下的众多诗文中更常常可见“红梨”二字,像清代巴慰祖的“青草滩前留别墅,红梨荡北老诗家”,民国时沈秋凡的“红梨渡口问红梨,芳草萋萋路欲迷”,还有当代著名诗人柳亚子哭诗僧苏曼殊的“潇潇暮雨过吴门,一水红梨旧梦痕。无那落梅时节近,江城五月为招魂。”等等。在镇区的中和桥上,还有一副“金波跌宕红梨渡,玉带长垂绿晓庄”的桥联至今犹存。

“红梨”已成为深受士人喜爱的盛泽的雅称。

 

香波桥与拾锦塘

 

四十多年前,目澜洲以及北侧的香波桥和拾锦塘是盛泽人最为钟爱的冶游胜地。舜湖(西白漾)碧波千顷,水势浩淼,湖之东南,历代相继建成了目澜洲、香波桥、拾锦塘以及关帝庙、岳庙、大王殿、雷尊殿,它们凭借大泽的湖光水色,尽显人文与风光之妙。清代著名文学家朱彝尊(号竹垞,嘉兴人)寓居关帝庙之西爽轩时,有感于旧日“盛湖八景”大多与当境不合,于是更定为“盛湖十景”,其中一景为“香波夕照”,即指香波桥与拾锦塘。

关帝庙前的广场南面,有一条曲尺状的石砌长堤,堤之南端连着一座单孔石拱桥,过桥后,堤折向东,与雷尊殿相连。堤旁遍植桃柳,所谓“间枝杨柳间枝桃”,有杭州西湖苏堤、白堤之趣,故而名曰拾锦塘。

石拱桥下是一湾绿水。清清的水波从舜湖款款涌来,穿过桥孔后轻泛涟漪,转而折向北去,绕关帝庙出港又入舜湖。河内多莲藕,每到夏日,河内莲叶田田,映日荷花亭亭玉立,漾起娇羞的笑容。湖面轻风徐来,水波漫开了阵阵清香,于是盛泽人亲切地把这座桥叫作香波桥。

香波桥最宜登高远眺。每当晴空澄明之时,站立桥头西望,舜湖如一面巨大的镜子泛起道道金光。遥看天地相接处,太湖的东、西洞庭山如含黛的娥眉隐隐地浮现,舜湖正是遥借了洞庭双峰之美,赢得了“小洞庭”之誉。在香波桥西侧镌刻着一副桥联:“一水斜通菱叶渡,双峰遥拱洞庭山”,正好道出了此中的妙处。

春夏之际,香波桥下、拾锦塘上游人如织。赏桃柳之艳容,闻夏荷之清香,戏舜湖之清波,望洞庭之山色,真乃人间之乐事也。难怪清人仲楷在《春日游十锦塘》诗中说:“积寸新晴水没篙,堤边景物苦相撩。柳腰桃面人如蚁,不羡西湖有六桥。”他将这里与杭州西湖相媲美。

锦塘、香波之美还有其特殊的色彩。香波桥东侧有这样一副桥联:“人去横塘曾拾巾,客来题柱亦生香。”俊男靓女踏青赏春有意者投巾于地,以示爱慕,拾巾人借还巾道寒暄,这是多么浪漫的一景。许多恋爱中的青年选择在这里谈情说爱.难怪人们要把香波桥叫作情人桥。

然而拾锦塘最神秘的美色,只有在月下才能品出。皓月当空之时,约几位友人散步于拾锦塘上。此时除了远远传来隐隐的湖上涛声外,只有港湾里的蛙声一片。月光下浩淼的湖面上银光闪烁,与满天的星星融成一片,香波桥下,像一幅刚刚泼墨画就的图卷。在这样的月夜里,友人们呼吸着湖面飘来的潮润空气,漫无边际地发些或是或非的议论,倾吐胸中的块垒,实在是难得的惬意。盛泽人把这样的散步叫作“锦塘步月”。

 

菱叶渡与昇明桥

 

盛泽镇东头有个小湖,俗称东白漾。这里原是一处荒村野渡,因为形状像张开的菱叶,所以古名菱叶渡。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东白漾上有划船盛会的旧例。明万历年间,卜梦熊所题“盛湖八景”诗中有“东漾划船”一景:“菱叶渡头新水生,健儿鼓枻榔鸣鸣。药师倾雨天瓢上,昌黎攀汉龙背行。扬旌江面鼋鼍遁,代鼓渊底蛟蜃惊。长沙有赋而今在,湘水茫茫不尽情。”那旌旗高悬,鼓声喧天,万人空巷,争观竞舟的盛况成为早年间盛泽的重要一景。

明崇桢十四年(1641),在东白漾的东口建起了一座三孔石拱桥,名昇明桥。因为东白漾汇聚了四周五条河的水,故而昇明桥又叫五聚桥。

昇明桥桥身高大,东白漾湖面开阔,两相映衬,十分壮观。远远望去,三个桥孔与水中的倒影合成三个硕大的玉环,一半浮在水面白得庄重,一半沉人水中绿得可爱,极富诗情画意。文人墨客们偏爱这清雅之地,常在此玩赏题咏。明僧铭起的《昇明桥遇徐松子》诗曰:“来往闻溪与盛川,昇明桥畔钓鱼船。论诗说法无人识,邂逅同吟秋水篇。”

昇明桥不仅景色宜人,桥上的对联也极美。东侧一联为:“祥开震巽彩虹高,千秋壮丽;喜溢乾坤新月满,万户盈宁”。“震”、“巽”、“乾”、“坤”皆为八卦之一,分别代表雷、风、天、地。彩虹高挂,满月初升,仓廪充盈,百姓安宁,好一个富庶的绸都。西侧一联为:“雁齿衔堤,近炼白漾流五聚;龙腰互渡,遥通沧海窦三环”。桥如雁齿,紧衔两岸大堤,又似龙腰,载送两岸行人,桥下近聚五水,远连沧海,好一派壮丽的美景。

清代乾隆朝之后,随着丝绸业的兴盛,菱叶渡及相邻的山塘上成了士商们冶游之地。沈秋凡在《盛湖竹枝词》中称:“山塘及昇明桥一带皆画舫停泊处,淡妆浓抹,清歌妙舞,竹肉并奏,日以继夜,故至今有小苏州之称。”所谓“山塘一带管弦柔,画舫参差古渡头。绝似金阊门外路.至今犹说小苏州。”

菱叶渡与盛泽的闹市区长庆坊仅咫尺之遥,因此这里便成了周边农民上镇时最便捷的集散地。那时的农民出门行路全靠驾船,市河过于狭窄,整日里拥挤不堪,而菱叶渡湖面宽阔,四周河埠众多,停靠极为方便。每日清晨,湖面上就停满了四乡八村的农民上街卖“地头”(蔬菜之类)的农船,喧嚣之声不绝于耳;直到日上三竿,卖“地头”的一个个挑着空箩筐上了船,收缆撑篙回村而去,湖上才稍稍消停。

上世纪90年代中,为了打通舜湖路,菱叶渡湖面被填平了大半,一条宽阔的通衢大道横贯在昔日的湖面上,成为盛泽老镇区最重要的交通干线。政府在重修昇明桥时,为了保存古桥的原貌,采取修旧如旧的办法,将旧桥上拆下的每块桥石编号登记,而后在原址上以旧桥石按原样重建,再现了昇明桥古朴、庄重的身影。

(沈莹宝文)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