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是一个以“爱”为纽带,具有关怀、公正、民主、温馨等特征的共生共存的学习和生活共同体。班级共同体在师生交往、生生交往、课堂教学、主题活动、班级生活以及社会实践中,经过长期的共同磨合、彼此适应以及积极建构,形成独特的班级价值观、班级公约以及班级文化,实现“人化”;班级共同体的每一个成员又受到班级文化的熏陶和作用、促进和改变,实现“化人”。以此观之,班级文化的建设过程是一个“人化”和“化人”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联的双向互动过程。
一 班级文化的内容构成 对于班级文化内容的构成,我们借鉴了文化结构的层次分析理论。从文化本身的要素来看,文化可分为文化产品、活动方式和文化观念;从文化本身的领域来看,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本文依据班级共同体的特点,提出班级文化的内容主要由如下五个方面构成: 第一,班级价值观,是“班级精神文化”的重要内核。作为班级的价值观,必须要符合国家文化传统价值观、符合国家当下主流价值观、符合学校践行的价值观,是在对各种价值体系进行选择和整合后确立的班级独特的价值观。就班级共同体而言,追求自由与公正(个人维度),信任和合作(个体与个体),关怀和包容(个体与群体),更具教育意义。 第二,班级公约,是“班级制度文化”的重要内核。这里用“班级公约”而不用“班级制度”,首先是强调班级公约产生的主体是班级共同体,既不是班委会,也不是部分群体,更不是班主任,强调每一个人都是班级的“立法者”。其次是强调班级公约产生的过程是经过了调研、讨论、协商、决策的过程,也是针对班级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再次是强调班级公约只有共同知晓,共同认可,才会形成大家都愿意遵守的约定,形成约定的普遍约束力。最后是强调公约面前,人人平等,无论是教师和学生都有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无论谁触犯相应的约定,都应当接受一定的惩罚,以保证公正和公平。 第三,思维方式,即看待问题、分析问题的角度。比如,做一件事情,需要提前计划,即超前思维;要有目标,即目标导向思维;尽可能考虑全面一些,即系统思维;从整体上考虑,即整体思维;有时需要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即换位思维;还有逆向思维等等。还比如,随着复杂性科学的出现,人的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从线性思维到非线性思维、从还原论思维到整体性思维、从实体性思维到关系思维、从静态逻辑分析到过程思维等。在未来社会中,人们会更加注重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辩证思维等思维方式。 第四,行为方式,即学生在学习、交往、消费、闲暇等生活和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比如,友善的与恶意的,自觉的(主动)与不自觉(被动)的,诚实的与虚假的,健康的与不健康的,自由的与限制的,平等的与不平等的,情与理冲突的,正当的与非正当的,投机的与讨好的等多种行为方式。学生的行为除了与学生的个性有关外,还与学生在班级中的地位和班级文化有很大的关系,有时可能有所“收敛”或“包装”,有时可能代表着或反映出一部分成员的需要、兴趣、利益或意见,有时可能是迫于其他成员的压力或唆使所致。 第五,班级环境,是“班级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有墙报、黑板报、图书角、活动角、桌椅摆放、绿植摆放及教室内外环境布置等。班级环境布置除了要按照学校的统一要求外(比如悬挂国旗、校旗、张贴学校制度等),在内容和表现形式等诸多方面可以有自己的特点,比如在内容上,可以是文学、科学、艺术、体育、英语等;在表现形式上,可以有文本的、图片的、实物的等,但都必须遵循教育性、互动性、统一性、系列性、美观性等特性。 班级文化的上述五个方面虽然代表不同的形态,但它们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组成了以“价值观”为核心的班级文化圈。比如,班级公约反映出诸多的价值取向,体现了法治精神,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也是如此;班级环境不仅可以彰显不同的价值观,而且也能明显地体现出优化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它们之间多重多种的关联性,使它们构成了一个整体,形成了具有强大教育力的班级文化场。
二 |
|
来自: 王婷4h932oy4bh >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