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芳菲四月,春意盎然,没有什么能阻挡自然万物的繁衍生息。冰凌花破冰怒放,山野菜破土而出,小草从土里探出头来,树木抽出新的枝条,不知不觉间春天已悄然走进可爱的北国。特殊时期,虽不能踏青游玩,尽享春日生机,但我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金源古都的疫情防控做出一份努力。统计打卡、周密排查、上好网课、批改作业、心理疏导、核酸检测等等工作完成之后,早已是夜深人静时分。疲惫的我在休息之前,偶尔抽空看一会书,享受难得的放松时刻,给精神以足够的给养。今天,适逢世界读书日,我将自己读书的心得敲击成文字,心情异常激动,但也深觉惭愧。自诩爱书人的我,最近有些懒惰,以至于二十天居然没有读完一本书。此刻我只能把自己在阅读中的零碎思考娓娓道来。《项目式教学,为学生创造沉浸式学习体验》一书并不是我读的第一本外国作品,但却是我唯一没有读完的作品。不过,这丝毫不影响我对这本书的喜欢。无论是本书封面上的那句:“七大项目式教学实践,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体验高质量的项目式学习。”还是封底的那句:“与学生一起做项目,唤起了我当初选择做教师的初心。”都让我心中升起暖暖的感动,还有抑制不住的万丈豪情。我喜欢项目式学习,愿意去尝试做一个PBL教师,带着我做教师的初心,和孩子们一起做项目,为学创造沉浸式学习体验,让每个学生在高质量的项目式学习中获得终身发展的能力。 虽然,项目式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正在全世界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我对它的了解却少之又少。我常常肤浅地认为所谓的项目,只是关注趣味性的活动或动手实践而已,根本没有考虑它是否涉及重要的学习目标。而实际上,实施良好的项目是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舞台,使他们得以深度体验有意义的学习内容,获得更多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锻炼更多社会实践能力。本书站在PBL教师的视角,详细讲述发生在PBL课堂上的故事。深入介绍了帮助学生成功的七大项目式教学实践:建立课堂文化、设计与计划、与课标对应、管理教学活动、评估学生的学习、搭建学习支架、参与和指导。每个要点均包含大量的实用教学策略以及教师们对课堂经验的反思。其中有很多的黄金标准、范例、图表和推荐书籍等,为我们开展项目式教学提供了参考。虽然我们一时还做不了什么大项目,但是书中的很多理念和方法对我们教育教学依然大有帮助。要想让学生做好PBL,教师的教学方法可能要有很大的转变。对那些在传统环境中教学主要依靠直接讲授课本和测验的教师来说尤其如此。PBL教师不再是负责传授知识、无所不知的专家,而是见多识广的指导教练、学习的引导者以及整个探究过程的向导。PBL教师会鼓励学生积极的发问,保持好奇心和进行同伴学习,而不是做无所不知的权威。他们会创设每位学生都有发言权的学习环境,他们熟练掌握了学科知识,但也乐于这样回应学生:“你提出的问题我不太清楚,我们一起来探索吧。”相信如果我们老师能这样说,孩子也会更乐于和我们一起探索的。把发言权交给学生,提倡个性化学习,让学生在学习时间、地点和方式上有更多自主权,我们定会收到意外的惊喜。 课堂文化传递的是人文关怀,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同舟共济的意愿。恰当的课堂文化可以培养独立性、促进合作,鼓励成长型思维,支持风险承担,激励高质量的作品,并在课堂中营造包容和公平的氛围。在很多情况下,是文化支撑着学生的发言权,选择权,持续的探究以及锲而不舍的精神。积极的文化不是一天的团队建设就能形成的,创建一个包容的学习者共同体需要持续不断的努力。倾听反馈是我们课堂文化的一部分,我们要让学生知道,他们的发言权是货真价实的。开诚布公地展现我们所重视的内容,有助于让学生视我们为学习上的伙伴和旅程中的支持者。在这部分中,诺尔法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学生以前经常问:“你为什么不直接告诉我们答案呢?”诺尔法回应的方式反映了他的信念和价值观:“我尊重他们的想法。如果他们想抱怨,我也会听,但之后我会告诉他们:'你需要成长。如果你总是等别人告诉你答案,那么将来等你不得不自己解决问题时,你就会无所适从。我会帮你为将来的成功做好准备,你很有可能会跌倒、被困住,这没有什么错,调整呼吸,然后换一种方式继续尝试。’”在他的评论中,我们可以看到成功的PBL教师共有的核心价值观和信念,这些价值观与信念对于建立有利于学习的积极文化至关重要。我也想把这段话告诉我们的孩子和家长,让孩子懂得自己去尝试,让家长懂得适当地放手。在书中,无论是诺尔法老师的课堂公约,还是谢里格里辛格老师的课堂公约海报,都让我眼前一亮,深受启发。尤其是用T形表生成班级公约的方法,感觉特别实用。正如书中所说,课堂公约为学生和教师都提供了一套共同学习的指导方针。教师和学生都承诺遵守这些约定,就能建立起集体的共同期待,进而形成融合两者的课堂文化,创建一个PBL学习共同体。我们完全可以借用书中的方法来生成我们的班级公约和课堂公约,创建属于我们的学习共同体。PDL的学习环境会透露课堂文化的蛛丝马迹。课堂环境的布置要匹配当下的学习活动,更重要的是这个空间如何促进由学生驱动的学习。项目墙就是为在正进行的项目开辟一块公告栏或其他醒目的展示空间。这样就创设了一个中央控制台,它可以用来管理信息,突出即将到来的截止日期和重要阶段,提醒学生注意驱动问题、捕捉须知问题,并指出可用资源。我们不妨在自己的班级里也设置一个这样的项目墙,用于监督完成重要的事项,来增强学生的紧迫感、提高做事的效率。 在PBL中,采取一些惯例来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文化是很重要的。作为教师,你如果不希望成为课堂里无所不能的专家,那就鼓励学生使用“先问三个同学,再来找我”这条惯例,以便他们相互获取信息。与惯例一样,规程在PBL中也不可或缺。通过使用“画廊漫步”、“鱼缸会议”这样的规程,学生能够学着提出和接受反馈意见,也学着借助反馈完善接下来的工作。这些规程都可以用于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为我们带来全新的变化。我发现就连给学生一些建议的开头句式以框定他们的反馈意见的方式都让我觉得非常好。如果我们用“我喜欢……”“我希望……”“我想知道……”这样的句式与学生交流,一定也会收获不一样的惊喜的。我深知,项目式学习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但我在梦想课的培训与尝试中,已经初步感受到了它的魅力,更在此书中学到了许多实用的方法。相信,不远的将来,由我们开启的项目式学习一定会让学生获得沉浸式的学习体验,赢得受益终生多宝贵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