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为什么受“重用”?一方面,因为喜感。早几年,电影《疯狂的石头》爆红,影片里既有重庆方言、青岛方言,还穿插了天津话、河北话等,碰撞出别具一格的效果。电视剧《武林外传》等也是如此。各具特色的方言总会自带“喜感”,甚至还有一些当地人才懂的梗,为影视剧增添喜剧效果。 另一方面,因为代入感。很明显,这一点更重要。就像《火锅英雄》里,几个主角的重庆话一开口,整个电影瞬间麻辣味十足;《老炮儿》里的角色,因为极具感染力的北京腔而更有辨识度:《爸,我一定行的》全程用的都是潮汕话,在当地颇受好评……方言,可以呈现地域特征,能让大银幕上的故事离生活更近,进而与观众产生更强烈的共鸣。不少观众都有这样的体会——观赏一部用自己熟悉的方言来演绎的电影,会更有亲切感,心理距离会更近;一些贴近现实或极具地方特色的作品,更是只有讲方言才不会有违和感。 可以说,大银幕上方言更具存在感,这是电影市场丰富多元的一个侧影;一部电影推出不同方言版本,这是用户意识不断提升的表现。我们也期待,越来越多电影更个性,更具特色,进一步丰富群众的选择,满足群众多样化的需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