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改良土壤背稻毛

 雄风847 2019-02-14

                作者:志敏
       金秋十月,稻穗黄了。从一斗到二斗,从一农到十三农 ,放眼望去,无际的稻海像一幅巨大的金色的绒绣,在湛蓝的天空的映衬下,闪着耀眼的光芒。广阔的田野里弥漫着沁人心脾的稻香。有谁知,就是这片生金的土地曾是风卷白碱漫天舞,雨后洼地一窝盐的不毛之地。而在改良四队特殊的地质的年年岁岁里,又有着怎样的不平凡的故事。
       当年,位于滨海三角洲之上的国营柏各庄农场是海退地,土壤盐渍化程度很高。尤其是距海较近,摆脱海水影响不久的盐土在未修海挡之前定期受海盐的淹没,一般没有植物生长或只有稀疏的黄蓿。对于这样的土壤改良的主要措施是“脱盐”。当时苏联专家预测至少需要两至三年甚至四年的时间。据1960年柏各庄农场第三、四分场、柏各庄农场农业科学研究所、河北省水利厅勘测设计院、唐山市滦河下游灌溉管理局等多家单位调查,这些土壤其主要不良农业性状是:含盐量大,有机物少,肥力低,通透性差,盐碱不易洗掉,直接种植水稻会发生死苗、缩苗,产量很低甚至颗粒无收。1958年在这种土壤上大面积试种,结果是死苗和缩苗面积达30000余亩。而四分场四队除1斗13农有少量的马鞭草地外,其余大部是光板地,系重盐渍土。
        自1958年建队开始,四队人在加速改良土质过程,提高利用效果方面可谓几经周折,历尽艰辛。如缩窄排毛间距加强排水;种植前提早冲洗,增加冲洗次数,减轻盐碱对水稻的危害;增施有机物质,尝试人工种植黄蓿充当绿肥等。后又随着冬季大水泡田、猪圈、马厩撒草沤肥、人工拾粪等项综合措施的实行推广,板结的盐碱地被逐渐改善。在不断探索改良土壤办法,扩大种植面积,水稻产量逐年提高的过程中,稻草还田、以地养地被公认为是培肥地力的有效措施。而这一措施的落地全部靠人背,俗称背稻毛。
        所谓稻毛,主要是水稻脱粒过程中产生的碎稻草。经稻毛机再次脱粒加工后被废弃,但却是上好的改善土壤的有机肥料。说起背稻毛,四队人真是刻骨铭心,都说这是继春插秧、夏拔草、秋收割、冬脱粒之后,男女老少齐参战的又一场硬仗。从春起踩着刺骨的冰凌下水到西北风割鼻子割脸的严冬,对劳其筋骨耗其体力的背、挑、扛等农活儿,四队人早已习以为常。夹风障的苇子需要连背带扛运至芽子丘,插秧时的秧苗需要人在泥水中艰难跋涉挑至大田。而挑战人的体力和耐力双重极限的当属背稻毛。因为稻毛还田需抢在大水泡田之前,所以对时限的要求特别紧迫。队里会倒排工期,就人员,时间等作出周密的安排。每天上班钟声一响,人们腰缠或手提寸粗的麻绳,腋下夹着木棍或短杈纷纷涌向稻场。在这支队伍里,有建队初期的老职工,有脱胎换骨的男女知青,有吃苦耐劳的家庭妇女,也有双肩稚嫩、腰身还未长成的少年。在山一样高的稻毛剁下,头戴风帽的,扎着花头巾的,甩掉棉袄的人们边说笑边手脚麻利的铺绳,将那些琐碎的、柔软的稻毛巧妙地裹挟起来打成捆。争强好胜舍得力气的人,一捆能达一百几十斤以上。年少的最小的捆也近百斤。不多时,通往田间的路上便走起一只金黄色的“驼队”。之所以叫“驼队”,是因为背稻毛的人负重前行,背朝苍天头拱地,远望根本看不到人,只能看见一个接一个的小山丘像驼峰在行进。而这样的负重行走,最近的路程三至四里,最远的达十余里。记忆中最深刻的是家属群里张国本、孙桐林赵贺山家的大妈或婶婶 ,她们总是走在队伍的最前面,背的捆也最大 。而且弯腰低头重负之下依然谈笑风生苦中作乐,浑身上下透着一股刚毅不服输的劲头。对年纪尚小的我实在是一种鼓励和鞭策。当人们一步一步小心地越过冰冻的机耕的犁花,卸下背捆稍作喘息,然后就用木棍和木叉将稻毛均匀的撒落开去。此时大汗淋漓的人们经冷风一吹,前胸后背透心凉,即刻掉头返回,让周身的火热再次生腾,开始下一次的背行之旅。背稻毛最怵大风天。当猛烈的迅疾的西北风刮起,哪怕背的再多再重,顺风走向时人也会被风吹着跑。要倍加小心,掌握平衡,稍不注意就会跌倒在地和翻跟头打滚儿。如逆风而行,每迈出一步都会很吃力。几分豪壮、几分英雄气概的人往往走在最前面,为他人挡风开路,后面的则借助他的庇护省些气力,以保存体力坚持把稻毛背到田间。
       为加快稻毛还田进度,队里还经常组织职工打早战晚战。晨曦微露,人们揉着惺忪的眼睛,顶着刺骨的西北风走向田间地头;月亮初升之时,刚刚吃完晚饭,每人会再背上两三趟。细心的李振文做过统计,一天下来,他背过十几趟。就这样,一年又一年,一背又一背,在冬季进水之前,实现了大田稻毛全覆盖。第二年的春天大田拉荒时,稻毛已被沤成冒着气泡的上等的有机肥料,为大田秧苗的茁壮成长施足了底肥。从白花花的盐碱地到黑油油的肥沃的良田,浸透着昔日四队人多少血汗与辛劳,同时也锻造了四队人一种精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锲而不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
        而今四队的后代种植的稻田从插秧到收割已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当收割机在田野里驰骋,稻谷迅速归仓的同时,稻草也被粉碎沃田,与过去的稻毛还田实在不能同日而语。但是,四队人的精神却永远的留在了后人的心底,成为他们在新时代拼搏奋进砥砺前行的宝贵财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