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咳嗽的病因 咳论篇第三十八 【原文】 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对日: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 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 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者为泄为痛。 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 【注释】 (1)外内合邪:外感寒邪,内伤饮食,指内寒、寒饮邪气相互结合。 (2)各以其时受病:指分别于其所主时令感邪发病。 (3)治时:即所主的时令。 (4)至阴:指长夏。 【白话详解】 黄帝问道:肺脏能使人咳嗽,为什么?岐伯回答说:五脏六腑都能使人咳嗽,不单是肺脏。黄帝道:希望听你说说其具体情况。岐伯说:皮毛主表,和肺是相配合的,皮毛感受了寒气,寒气就会侵入肺脏。如果饮食寒冷,寒气入胃,从肺脉上注于肺,肺也会因此受寒,这样,外内的寒邪互相结合,导致肺寒气逆,就会成为肺咳。 五脏各在所主的时令受邪,并均可传之于肺而致咳。人是和天地相参的,所以五脏各有其所主的时令,感受寒邪就能得病。 若轻微的,就是咳嗽,严重的还可以出现泄泻、腹痛。 一般来说,在秋天的时候,是肺先受邪;在春天的时候,是肝先受邪;当夏天的时候,是心先受邪;当季夏的时候,是脾先受邪;当冬天的时候,是肾先受邪。 【按语】 本节指出咳嗽的病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外感风寒邪气,“皮毛者,肺之合也”,风寒等邪气外侵,则“皮毛先受邪气”,并传舍其合而内伤于肺。 二是内伤饮食生冷,其寒“从肺脉上至于肺”,导致肺寒。 肺为娇脏,不耐寒热,内外寒邪相合并伤于肺,使肺失宣降,则致咳嗽。肺咳的这一发病机理同时还见之于《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形寒寒饮则伤肺,以其两寒相感,中外皆伤,故气道(逆)而上行。” 《灵枢百病始生》篇则概括地说“重寒伤肺”,这一认识为后世对咳的辨证论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此外,《内经》尚有风燥湿火热等外邪伤肺,以及水气射肺、针刺外伤等,并皆丰富了咳的发病理论。 文中还明确指出四季皆可发生咳病,虽然不同季节有不同的气候特点,但都可以影响相关脏腑而波及于肺而致咳,充分体现了五脏对相应季节时邪的易感性,也反映出《内经》四时五脏发病观,这一发病观点对临床辨治具有指导意义。 【应用举例】 咳则肺病,五脏六腑皆能致之。析其条目,经文尚有漏义,总其纲领,不过内伤外感而已。 风寒暑湿伤其外,则先中于皮毛,皮毛为肺之合,肺邪不解,它经亦病,此自肺而后传于诸脏也。 劳役情志伤其内,则脏气受伤,先由阴分而病及上焦,此自诸脏而后传于肺也。 自表而入者,病在阳,宜辛温以散邪,则肺清而咳愈;自内而生者,病在阴,宜甘以壮水,润以养金,则肺宁而咳愈。 (《医宗必读卷九》)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以四时论之,春季咳木气升也,治宜兼降。前胡、杏仁、海浮石、栝楼仁之属。夏季咳火气炎也,治宜兼凉。沙参、天花粉、麦冬、知母、元参之属。秋季咳燥气乘金也,治宜清润。玉竹、贝母、杏仁、阿胶、百合、枇杷膏之属。冬季咳风寒侵肺也,治宜温散。苏叶、川芎、桂枝、麻黄之属。以一日计之,清晨嗽为气动宿痰,二陈汤加贝母、枳壳、桑白皮、枇杷叶、橘红。(《类证治裁咳嗽论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