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解读(二十八)

 竹曳悠然 2019-03-20

《黄帝内经》解读(二十八)

五行学说7

(十七)时令气候的五行生克与疾病的转归

        夫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胜而甚,至于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必先定五藏之脉,乃可言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素问·藏气法时论》

        本文根据五行生克规律论述时令气候对疾病的影响。

        本文意为在临床上必须首先确定五脏的脉象,然后才能知道疾病的向愈或加重的时间,推测病人生死的日期,为什么要首先确定五脏的脉象呢?因为时令气候对疾病的影响,仅是一种外在条件,而疾病的发展变化还要取决于人体内在脏气的盛衰。因此,必须通过诊察脉象,以了解脏气的反应,才能判断疾病的预后转归。例如春脉微见弦象,夏脉微见洪象,这是符合时令的平脉;若缺乏柔和之象,表现为弦多胃(胃气)少,或洪多胃少等,便是病脉;若毫无柔和之象,表现为但弦无胃,但钩无胃等,便是死脉。还有“春夏而脉瘦弱,秋冬而脉洪大”等,这些都是违反时令的病脉。可见《内经》运用五行生克理论分析时令气候与疾病的关系,非常重视临床客观依据。只有把理论和实际两者紧密结合起来,才能避免主观臆测,脱离实际的倾向。张介宾说:“欲知时令气逆顺,必须先察脏气。欲察脏气,必须先定五脏之脉,如肝主弦,心主钩,肺主毛,肾主石,脾主代。脉来独至,全无胃气,则其间甚死生之期皆可得而知之。”说明对于五行生克的理论,不能机械看待。

(十八)结合四时五行进行诊治的意义

        皇帝问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何如而从?何如而逆?得失之意,愿闻其事。岐伯对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素问·藏气法时论》

        因不知合之四时五行,因加相胜,释邪攻正,绝人长命。《素问·离合真邪论》

        前一段论述结合四时、五行规律,进行诊断治疗的意义。后一段论述如不结合四时五行进行诊治,就会助长邪气,伤害正气,造成死亡事故。

        临床上,体质薄弱,或平素多病的患者,往往由于调摄失宜,不能适应季节气候变化而发生疾病,即《内经》所谓“夫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的现象比比皆是。既病之后,又因脏气失调,彼此相互影响而出现相乘相侮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至于病变过程和疾病转归,是否完全符合五行生克规律,就未必尽然了。因为疾病的发展变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特别与治疗是否正确和及时有密切关系,试举一病例说明之。 “前进清金养胃,和肝保肺,自春而夏,颇见奇功,胃口且起。入秋以来,燥气用事,更受时邪,发为红痧(红色疹子)。讵自此而后,潮热日来,胃口日减,气急转甚。是因长夏发泄之余,肺气既伤,而又加之以燥,燥则伤肺而肝愈横,以向不胜而乘我之素胜,是为逆矣。逆即肺愈伤面气愈急,音愈低而汗多。而汗为心液,液耗則阴伤,阴愈伤而火愈炽。下午即热,舌白似糜,实为可征。脉小弦而数,左腿痠痛,液耗气伤,一惟燥火用事,霜降大节在迩(近),出入攸关,深以不效为虑耳。

        霍石斛、北沙参、肥玉竹、嫩白薇、苋麦冬、川贝母、竹二青、叭哒杏、嫩钩藤、桑叶。

        又,求援于肺,乞济于胃,胃阴一复,即饷糈(指水谷精微)可继,肺气一清,则功能制木,如是则心火肝风,想亦不难平复矣。前则呓语减,神韵渐清矣。二脏腑,饮食渐进矣。瘈疭定,神气亦敛矣。况乎舌上津回,亦脉与症符之象,则挽回之机,不尽在求援乞救之间乎?然创痛巨深,残破未修,余波未定,稍有不慎,犹恐为山九仞(八尺),功亏一篑(土筐)耳。

        洋参、麦冬、半夏、金斛、川贝、丹参、蛤壳、钩藤、杏仁、竹茹、甘草、橘络、生地、朱黄、枇杷叶(《巢崇山医案》)

        本案患者,肺阴素亏,入秋以后复为燥气所伤,致使肝木失制而反侮肺金,心火内炽,肺火清肃,故神识一度朦胧,又见汗多气急。前番清肺润燥,益胃平肝,诸症已见好转,于是又本前法再进,以期功收一篑。这说明时令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五行生克乘侮的病理变化,也是有所反映的。但在临床上应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论治,不能一味拘泥。

        后一段严肃批评了那些不知道结合四时五行而进行盲目施治的错误作法。认为这样会造成邪正不分,虚实误治。对相胜的邪气,反而加以补益,不足之正气,反而加以攻伐,这必然会给病人的生命带来严重的恶果。本文清楚告诉人们,五行是从自然运动变化中总结出来的自然规律。它与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医疗实践中必须遵循四时五行之气运的规律。

(十九)小结

        本章节选《内经》有关阴阳五行原文三十三段,反映了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及其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从阴阳五行学说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来看,它包含自然,哲学、医学三个方面的概念,如果抽掉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可能正确地、全面地反映《内经》学术思想和成就。

        阴阳作为“天地之道”,是自然界的客观存在。例如一日之内有昼夜阴阳的变化,一年之内有四时阴阳的变化。《内经》明确指出:“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阴主寒,阳主热。故寒甚则热,热甚则寒。故曰: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这些自然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产生着巨大影响。《内经》从“天人相应”的整体观点出发,把人与自然联结在一起,应用自然变化规律探讨、分析、归纳人体的一切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了中医学的主要特点。

        阴阳作为哲学概念,也是前人对自然规律的总结。认为天地万物及其内部无不具有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由于对立双方的相互作用,推动着不物的发生、发展、变化。阴阳学说与医学实践相体合,在应用阴阳对立、互根、消长、转化基本规律,说明人体生理、病理变化,以及指导临床辨证论治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首先认为整个人体及其各个部分都有阴阳之分,所谓“人生有形,不离阴阳”。而阴阳两个方面的相互依存、制约,又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不可缺少的条件,所谓“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说明阴阳互根互用是生命赖以存在的重要条件。反之,则“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阴阳在互根互用的关系中,阳气是起主导作用的方面,而阴则是其物质基础,故说:“凡阴阳之要, 阳密乃固。”人体阴阳在不断地互为消长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始终需要保持相对平衡,才能维持正常生理状态,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反之,阴阳盛衰失调,就会出现“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等一系列病变。由于阴阳协调平衡是维持机体健康的必要条件,而一切病理机转,必然表现为阴阳的偏盛偏衰,因此阴阳的平衡(相对)与否,始终是医学上所要讨论的核心问题,同时也是诊断和治疗上的主要着眼点,故曰:“察色按脉, 先别阴阳”,“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它充分体现了阴阳学说在临床上的指导意义。

        五行学说在《内经》中同样是作为自然法则看待的,故说:“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五行代表着不同时间的周期节律和气候变化,对自然界生物的生长变化,以及人体生理、病理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影响。

        五行源于阴阳之气的变化,反映了四时五气,即风、火、湿、燥、寒不同气候变化的特点。人体五脏之气在适应自然环境变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生理节律,也与此密切有关。诸如肝为风木之脏与春气相应,心为火热之脏与夏气相应,脾为湿土之脏与长夏之气相应等等,都是人体生命活动与自然变化相参相应的结果。五行气运的相生相克,反应了常年气候运动变化的基本规律,五气按风、火、湿、燥、寒依次递变,终而复始,这叫做五行相生,按此时序每间隔一气,则阴阳相制,这叫做五行相克。五行之气的相乘相侮,是气候在反常情况下出现的两种现象,相乘即相克太过,是指偏盛之气过多克制自己所胜之气;相侮即反克所胜,是指偏盛之气反克自己所不胜之气。两者均属于反常气候变化的失调现象,在《内经》中有着明确的论述。

        前人把自然界五行气运规律引伸为哲学概念,按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属性,对事物进行演绎归类,用五行生克说明事物之间存在的相互资生、制约关系,虽然它包含着一些合理成份(主要指五行气运的基本因素),但在实际应用中,却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但如果能按照《内经》本意去认识五行,不仅可以避免上述缺点,还有助于正确认识五行的科学性及其现实意义。

包潘良——在线辅导

浙江省东方中医信息化技术研究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