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杏林精粹 | 升降学说及其应用(一)

 杉木轩 2017-07-10

理论发微

升降学说及其应用(一)

江西中医药大学  虞胜清

升降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导源于先秦时期的《黄帝内经》,至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将其具体运用于临床实践,后世历代医家不断在理论上补充发挥,在临床中广泛应用,大大充实丰富了升降学说。本文试就升降学说及其应用,作粗略探讨。 
        一、《黄帝内经》升降理论 

先秦时期成书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古典医学巨著,为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样也为升降学说奠定了基础。虽然《黄帝内经》中未明确提出升降学说,但其阐述的升降理论却散见于诸多篇章之中。归纳起来,不外两个方面,即以升降理论认识自然界的运动现象和人体的生理病理过程。 

(一) 以升降理论认识自然界的运动现

《黄帝内经》升降理论主要从三个方面认识自然界的运动现象。 

1、 升降出入运动对于自然界一切有生命的物质的重要性 

《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大小,期有远近,四时之有,而贵常守。”

这段经文充分说明升降出入运动对于自然界一切有生命的物质的重要性。 

2、 升降出入是自然界的主要运动形式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内经》在此以云雨互变这样一种最为普遍的自然现象作为例子,说明“阳升阴降,动而不已”的规律,从而进一步阐明升降出入是自然界的主要运动形式。 

3、 一年四季之气的升降出入

《素问·阴阳离合论》云:“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则天地四塞。”
春夏主生、主长,为升、为出;秋冬主收、主藏,为降、为入。从而概括地说明了一年四季的升降出入运动,如果升降出入运动失常,将会显示出春夏秋冬气候反常,进而导致自然界万物生长收藏的失常,此即经文所说的“天地四塞”。 

(二) 以升降理论认识人体的生理病理过程 

1、 认识人体生理 

(1) 人体阴阳的升降出入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府。”

                                            / 出上窍 
清阳 ── 主升(向上、向外)- 发腠理 
                                            \ 实四肢 

                                            / 出下窍 
浊阴 ── 主降(向下、向内)- 走五脏 
                                            \ 归六府 

        (2) 人体消化吸收精气水液之升降出入

《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3) 人体脏腑生理升降出入之特性 

《素问·剌禁论》云:“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

肝生于左━━肝属木,主升发,旺于春,应于东方,东方为左。 

肺藏于右━━肺属金,主肃降,旺于秋,应于西方,西方为右。 

心部于表━━心属火,旺于夏,为阳中之太阳,阳气主外。 

肾治于里━━肾属水,旺于冬,为阴中之太阴,阴气主内。 

脾为之使━━脾属土,寄旺四时,主运化,为水谷精微之使。 

胃为之市━━胃为水谷之海,纳化食物,犹如市场。 

2、 对人体病理之解释━━升降出入失常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升清阳之气居下而不升,就会发生泄泻之病;浊阴之气居上而不降,就会发生胀满之病。 
音嗔,胸膈满也; 胀━━胸腹胀满。 

3、 升降出入理论在治则治法上的指导作用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结者散之”、“散者收之”、“上者下之”、“散者抑之”、“抑者散之”。 

“结者散之”━━结,指邪气痰浊郁结及外科流痰流注一类病症;散,指行气消痰散结一类方药。 

“散者收之”━━散,指盗汗、自汗、滑精等耗散一类的病症;收,是用收敛固涩一类的方药。 

“上者下之”━━各种气逆症状,运用降逆作用的药物对症治疗,例如呕吐者可用止吐药,气喘可用平喘药。 

“散者抑之”,阳气升散偏甚的疾病,如头痛、头晕、汗出等,运用具有抑制作用的药物治疗。 

“抑者散之”,阳气抑郁如外感寒邪而发生的发热、无汗、头痛、身痛等,运用具有发散作用的药物治疗。 

由上可知,《内经》一书,虽未明确提出升降学说,然其升降出入的学术理论,已散在于各篇之中,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 

此后,历代医家立足于临床实践,对《内经》升降理论进行阐发和补充,使其更臻完善,逐渐形成了内容极其丰富的升降学说。限于篇幅,对后世医家的阐发和补充,恕不赘述。 

二、 升降学说的临床应用 

(一)  辨治外感热病的运用 
张仲景著《伤寒论》,从临床角度具体运用《内经》升降理论,尤其体现在其所创立的六经辨证之中,兹举其中一些代表方剂加以说明。 

1. 麻黄汤:适用于太阳表实之证:外感风寒之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象浮紧。 

(1) 药物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 

(2) 病机分析:此为寒邪袭表,毛窍闭塞,肺气不宣,以至卫气不得外达,表气不通,出入失常之故。 

(3) 升降理论运用:麻黄解卫气之郁,佐以桂枝温经散寒,透达营卫,合而宣开于外,一发卫气之郁,一透营分之邪。 

本证之喘,由肺气郁而上逆所致,麻、桂又都上行而散,再配杏仁降肺气,同麻黄可谓一宣一降,以解郁平喘。 

由于本方一方面宣开于外,一方面下气于内,升降出入相合,既可祛邪于外,又能调节人身之气机。麻黄性温,杏仁味苦,亦即辛开苦降之用。 

2. 桂枝汤:适用于太阳表虚之证,又称中风,证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 

(1) 药物组成: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 

(2) 病机分析:此为风邪袭表,荣弱卫强,“卫气不共荣气和谐”,具体说就是腠理不固,卫气外泄,营阴不得内守,肺胃失和,故又称表虚证,亦为表里出入失常。 

(3) 升降理论运用:方中桂枝、甘草、生姜,辛甘以助阳,可使卫气得助,宣布于外以驱表邪,达解肌发汗,疏散风寒的目的;芍药、甘草、大枣,酸甘以化阴,使营阴内守以和谐卫气(益阴敛营),二者相配,一开一合,一宣一收,使邪去而正复。 

3. 小青龙汤:适用于风寒客表,水饮内停之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饮哮喘,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者。 

(1) 药物组成: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炙甘草、桂枝、半夏、五味子。 

(2) 病机分析:此为素有水饮之人,又外感风寒,风寒袭表,水饮犯肺,水寒相搏,致使肺气上逆,甚则水饮溢于肌肤。 

(3) 升降理论运用:方中麻黄、桂枝、甘草,辛甘发散于外;细辛、半夏、干姜辛温行水于内;尤其又配合白芍、五味子之酸收,如此辛甘酸敛相互为用,一开一合,一散一敛,既可散邪,又可安肺;既宣畅肺气,又护及肺阴,可谓相反相成。 

4. 小柴胡汤:适用于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 

(1) 药物组成: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炙甘草、生姜、大枣。 

(2) 病机分析:少阳为三阳之枢,邪犯少阳,徘徊于半表半里之间,外与阳争则为寒,内与阴争而为热,故见往来寒热等症状,总由少阳经气郁而不得疏泄之故,且胆热犯胃,以致胃失和降。 

(3) 升降理论运用:方中以柴胡为君药,为少阳专药,轻清升散,疏邪透表;黄芩为臣药,善清少阳相火,一散一清,一升一降,既升散半表之外寒,又清降半里之里热。再配合半夏和胃降逆,散结消痞,及扶正之人参等,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亦为升降出入理论在治法中的妙用。 

以上仅举《伤寒论》中治疗外感热病的四大名方,充分体现了张仲景将升降出入理论灵活运用于临床,可谓临床应用升降学说的开创者。 


(待续)

(本文是在香港浸会大学中医学术讲座讲稿)



校核 | 徐利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