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薯蓣丸浅析人身之“圆运动”及其临床应用

 知宜宣 2020-03-14

第 1389 期

作者 / 王鹏 洪靖 刘永尚 王永培 郜峦 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编辑 / 段瑞 ⊙ 校对 / 许红

圆运动学说是民国医家彭子益在其著作《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中明确提出,该理论与清代名医黄元御的医学理论一脉相承,重视中焦脾升胃降中气圆运。薯蓣丸出自张仲景之《金匮要略》,近年来,得到越来越多的临床应用。笔者以圆运动学说为切入点从圆运动的思想对薯蓣丸进行探析,并从临床案例分析了圆运动学说的临床意义,为今后薯蓣丸临床运用研究提供参考。

1 圆运动学说基本学术思想

1.1 “气一元论是圆运动之理论基础圆运动学说滥觞于河图洛书,萌芽于《周易》八卦,发展于《黄帝内经》,完善于清黄元御、郑钦安之说,以民国彭子益著《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为成熟标志。张横渠在遵循周敦颐《太极图》“太极→动静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模式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认为宇宙的最终状态为实存的气,凝聚之气与消散之气是气的两种状态,虽为二气,实为一气,并开创气一元论,即气为宇宙万物的根源,气的聚散运动是形成万物的基础。圆运动学说奠基者黄元御认为,阴阳未判之时,阴阳二气实为一气,后气凝聚消散,化生阴阳二气,可见“气一元论”是圆运动学说形成之理论基础与哲学基础,即“阴阳未判,一气混沌。气含阴阳,则有清浊,清则升浮而为阳,浊则降而为阴,自然之性。”

1.2 脾升胃降是中气圆运动之核心圆运动学说将脾胃和肝、心、肺、肾四脏的关系比喻为轴和轮的关系。中医藏象五行学说具有朴素的唯物论性质,极大地推动了中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脾胃中气如轴,旋转于内;肝、心、肺、肾四维如轮,升降于外。五脏配五行,金降水沉,木升火浮,循环不已,如圆运动。《素问·六微旨大论》中说:“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气机之升降出入是机体生长化收藏的生理基础,然脾胃升降之机是气机升降的核心,中气升降贯穿圆运动之始终,《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彭子益将中气喻为车轮之轴,心肺肝肾喻为轮之四维,四维升降有赖于中气轴之旋转,如是则圆运正常,可见脾升胃降是人身圆运动之核心。

1.3 恢复中气为圆运动之用药特色“胃主受盛,脾主消磨,中气旺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水谷腐熟,精气滋生,所以无病。脾升则肾肝亦升,故水木不郁,胃降则心肺亦降,故金火不滞”说明中气圆运动是人体生理基础,一旦失常,则导致肾肝不降,金火滞行,出现“肾水下寒而精病,心火上炎而神病,肝木左郁而血病,肺金右滞而气病”。因此,治首在中气,黄元御力主用黄芽汤以复中气。

2 薯蓣丸之圆运动思想

2.1 薯蓣丸出处及组方:薯蓣丸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治》篇,其原文为“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 方剂组成为:薯蓣30分,当归、桂枝、曲、干地黄、豆黄卷各10分,甘草28分,人参7分,川芎、芍药、白术、麦门冬、杏仁各6分,柴胡、桔梗、茯苓各5分,阿胶7分,干姜3分,白蔹2分,防风6分,大枣百枚为膏。上述21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弹子大,空腹酒服1丸,100丸为1剂。薯蓣丸立补风、祛瘀、除风三法于一体,主治与“风”有关的诸多杂病,如风眩、中风、风痹之疾。

2.2 薯蓣丸病因病机:人身之元阳寓于肾水,肾秉肺金收敛之功、寒水封藏之力,坎中真阳寄于其内,如是肾水得温。黄元御认为薯蓣丸之证,皆因金气不敛,元阳得泄,癸水寒增,己土湿盛,脾失升清,胃失和降,中焦圆运失和,诸虚劳之证由生,即所谓“五行之病,皆运动不圆,作用分离,不能融合所致。”彭子益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古方下篇》关于“薯蓣丸证治推论的意义”谓:“虚劳之病,其初皆由木气之妄动,其后皆成于金气之不收。盖金收则水藏,金收则甲木下降,金收则相火归根。相火归根,则水气温暖,乙木温和。只生心火,不生风气。甲降乙升,土气松和,中气旋转,各经升降之气,自然调和。诸病自然消灭……此病此方,于中气旋转、阴阳升降、五行六气、一气回环的圆运动,可以概括。苟深思而明之,虚劳诸病全解决矣。”可见,从圆运动思想分析,肺金不敛,而致厥阴风木泄而不敛,是虚劳诸证出现的根本原因。

2.3 理中以运升降之枢:肺主肃降,薯蓣味甘,气平,入足阳明胃、手太阴肺经,敛肺而保精,桔梗、杏仁宣肺降逆,麦冬清金宁神,上述4味助辛金之收敛。当归、阿胶柔肝体,舒肝用以复厥阴肝木升发之功,干地黄、芍药润木清风,川芎桂枝疏郁而升陷。中气左升右降,升降肺肝,大枣补脾土之精,人参补胃土之气,茯苓、白术、甘草培土泄湿,神曲、干姜消滞散寒,黄元御在《长沙药解》中称其为理中而运升降之枢法。并认为“贼伤中气,是为木邪,柴胡、白蔹泄火而疏甲木,黄卷、防风燥湿而达乙木,木静风息,则虚劳百病廖矣。”

3 郜峦教授医案

患者男,37岁,2016年12月8日初诊,自诉于2015年8月,发现颈部肿块,活检诊断为淋巴滤泡淋巴瘤。行2次化疗,8次靶向药。自觉无明显不适。3个月复查1次,各项指标尚可。B超、PET-CT示周身多处淋巴结肿大。肠镜示息肉,腺瘤。患者自觉乏力,手心素热,大便正常,体质偏热,小便偏黄,腿酸,时有抽筋,脉细尺沉,舌淡暗,苔中厚腻微黄,边有齿痕。拟方:山药30 g,太子参10 g,茯苓20 g,甘草6 g,川芎10 g,当归10 g,白芍15 g,桔梗6 g,防风6 g,桂枝6 g,柴胡6 g,苍术12 g,黄柏12 g,生苡仁30 g,牛膝12 g,法半夏10 g,陈皮10 g,竹茹10 g。

2016年12月18日二诊,服药后二便次数增多,脉细,右脉尤甚,舌淡,苔厚白,边有齿痕,采用理中而运升降之枢法从薯蓣丸加减,拟方:山药30 g,党参10 g,茯苓20 g,生白术10 g,炙甘草6 g,川芎6 g,当归10 g,熟地10 g,赤白芍各6 g,桔梗6 g,防风6 g,桂枝6 g,柴胡6 g,竹茹10 g,法半夏10 g,白芥子6 g,生薏苡仁20 g。

2016年12月26日三诊,服药后感觉良好,自觉体力增加,近日口气重,小便黄,大便日行2次,舌淡苔白腻,边齿痕有缓,脉象渐起。效不更方,守原方。2017年2月18日四诊,舌淡苔厚白,腻象好转,脉沉细,大便日行1~2次,小便黄。二诊方去炙甘草、熟地、加苍术6 g,黄柏10 g,牛膝10 g,生甘草6 g。随访,患者恢复良好,检查报告显示淋巴结肿大消失。

按:滤泡淋巴瘤为滤泡中心细胞淋巴瘤,好发于成人,常侵犯淋巴结及脾和骨髓,现代医学临床常采用单药或联合化疗,而经方薯蓣丸主治虚劳,临证时只要出现虚实夹杂之证,均可加减投用。患者多次化疗伤及正气,虽无明显不适之症,然正气已亏,待患者自感不适,虚劳之象毕露于外,亦已晚乎。方以薯蓣丸为基本方加减,血脉亏虚,脉细之象明显,以山药、太子山、当归、生地、白芍补虚强阴。坎阳走泄,癸水寒增,脾失升清,导致己土湿盛,出现苔厚腻、齿痕舌、手心偏热之湿热夹杂之象佐薏苡仁、法半夏、陈皮燥湿化痰。防风、桂枝二药相伍,分走表里,以风药善行化湿之行,通走表里,助阳化气,除湿散结。黄柏、竹茹之品,既防诸药化热,又行燥湿之功,相辅相成,共奏除湿涤痰之效。究其病因之本,皆因患者坎阳不得封藏,己土湿盛。以除湿补虚、理中运枢为主要治法,重在复运中焦已土升降之机,轴运则轮行,坎阳复位,水湿得化,故淋巴结肿大得消。

4 小结

气机的“圆运动”实际上是以阳气为主导的圆运动体系,其重视先天心肾与后天脾胃之间的升降关系。从圆运动的角度探析薯蓣丸,其以疏泄肝木、理中以复中气,恢复圆运为主要目的,使人身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上一则郜峦教授的医案,通过从疏泄甲木、理中而运升降之枢法来阐释薯蓣丸方的临床应用,紧扣“圆运动”的思想内涵,将“圆运动”的思想与临床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互通。薯蓣丸近年来临床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其药味繁杂,诸家对其见解各有不同,从圆运动的角度探析其临床意义,为今后薯蓣丸临床运用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